堅決不做“老好人”“圓滑官”“太平官”……連日來,多省份黨政主要負責人批評了“為官不為”現象。“寧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這樣的干部真的不會“出事”嗎?那么,是不是只要群眾有“需求”,公職人員就要積極滿足,不滿足就屬于不作為?
“甘于躺平”“當老好人、太平官”……連日來,多省份黨政主要負責人在新春伊始密集強調了干部作風問題,不少人批評了“為官不為”現象。按照黨紀國法,干部的不作為如何定性,又該如何處理?
省委書記接連批不作為、“太平官”
近日,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在一次會上的講話“火了”。大會上,他批評了一些干部不作為、不擔當、不進取、不務實、不守信、不知止的問題。
據媒體披露,鄭柵潔談到的干部作風現象為: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遇事層層請示匯報,動不動就說“上面沒文件”“領導沒講過”“以前沒干過”;有的解決問題“推繞拖”,搞“擊鼓傳花”,批來批去、轉來轉去、議來議去,最后問題哪來哪去;有的缺乏“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的危機感,安于現狀、小進即滿,習慣縱向比、不愿與先進發達地區比,不敢拉高標桿,不愿爭先進位,甘于“躺平”。
同樣談到作風問題的還有遼寧省委書記張國清。近日,他與新提拔的省管年輕干部集體談話時也要求,干部們要直面問題,決不能“繞道”,決不能碰到一點兒挫折就畏縮不前,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要做好斗爭準備,堅定斗爭意志,練就敢斗爭、善斗爭的硬功夫、真本事,堅決不做“老好人”“圓滑官”“太平官”。
“太平官”有哪些案例
其實,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整治“推諉扯皮、玩忽職守、不思進取的不作為問題”就被納入了今年的工作重點。
此前查處的干部中,“太平官”也有典型案例。2020年10月,《中國紀檢監察報》發文剖析了烏魯木齊市原副市長李偉貪腐案。其中提到,任烏魯木齊縣長時,李偉一方面“官架子”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又有著嚴重的“太平官”思想。他一心只求平穩過渡、撈點兒“政績”,盼著早日被提拔重用。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李偉將縣政府的日常工作幾乎全交給其他班子成員負責,自己只關注能帶來好處的“政績項目”。
2018年,《中國紀檢監察報》還刊發了《問責“太平官”是懲戒更是警示》一文。文中介紹,甘肅省財政廳農業二處原處長金中等人作風慵懶、責任心不強,對工作不抓落實、只當“二傳手”,導致中央財政下達專項扶貧資金在省級財政滯留了146天;天津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苗玉剛工作上“推拖等靠”,致使軌道交通集團主業發展緩慢。與其他城市相比,地鐵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均有明顯差距……
占著位置不干事,違紀嗎
“寧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這樣的干部真的不會“出事”嗎?按照現行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規定,對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等切身利益的問題,依照政策或者有關規定能解決而不及時解決,慵懶無為、效率低下,造成不良影響,對符合政策的群眾訴求消極應付、推諉扯皮,損害黨群、干群關系……但凡有這些行為,要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問責。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那么,是不是只要群眾有“需求”,公職人員就要積極滿足,不滿足就屬于不作為?當然不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曾刊文解釋:群眾的需求要依照政策或者有關規定解決;群眾的訴求要符合政策。換而言之,如果現實中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等切身利益的問題是缺乏政策依據的,或者是政策規定不允許的,這類問題沒有解決是不能以違紀行為論處的。
此外,有的不作為不僅違紀,也違法。按照監察法的規定,監察委員會具有對玩忽職守(主要是指公職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認真、不正確履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調查的職責。
(中國新聞網)
吏治清明,是中國人向來追求的目標;根除腐敗,更是中國人最強烈的呼聲。欲了解更多反腐故事,可閱讀反腐經典系列(全3冊,特惠價210元),內含《落馬高官的罪與罰》(十八大以來中高級干部違法違紀典型案例解析)、《反貪審訊秘笈》(看反貪專家如何審案、探腐敗貪官怎樣認罪)、《走出腐敗高發期:大國興亡的三個樣本》(以17世紀的明朝、18世紀的英國和19世紀的美國三個腐敗高發期為樣本,通過大量的案例,生動而深刻地剖析了腐敗高發期的特征和類型,提出了治理腐敗的路徑)。以上三冊均為正版稀缺書籍,欲購從速。
訂購熱線:027-8792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