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成為行軍最大的威脅。原新疆軍區司令員高煥昌回憶:“因為缺水,有的人得了怪病,有的人喝了殘存的苦咸水而肚子發脹,有的人干渴至極就含上一粒人丹,甚至喝自己的尿液。”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綠洲,胡楊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同在這片土地上,有著一個像胡楊一樣的英雄群體——沙海老兵。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緊急進軍和田,粉碎國民黨殘余勢力以及民族分裂分子武裝叛亂的陰謀。為了節省時間,將士們橫穿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歷時18天,他們走完了700多公里路程,書寫了解放軍歷史上的又一壯舉。
如今,300多名沙海老兵相繼離世,楊世福成為唯一在世的沙海老兵。
向 “死亡之海”進發
自1949年10月10日起,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官兵陸續西進,向新疆展開大進軍。時年22歲的楊世福,行進在第2軍5師15團的隊伍里。經過近兩個月的跋涉,楊世福和戰友們到達了阿克蘇。
還未站穩腳跟,因和田地區有敵人試圖叛亂,部隊又臨危受命進抵和田。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三條,其中兩條沿途有人、有水,行軍方便,但要多繞行五六百里。
由于時間緊迫,他們選擇了第三條路——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意思是“進得去,出不來”。晉代高僧法顯曾路過這里,并在《佛國記》里這樣描述:“路中無居民,涉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很多探險家在此失蹤的歷史記載,更讓這里充滿了神秘色彩。
前路充滿未知,但困難只能嚇住膽小鬼。將士們帶著尚未洗去的征塵,沿著和田河古河道,向探險家口中的“死亡之海”進發了。
缺水,成為行軍最大的威脅
“幾天走下來,所有人的腳都打滿了血泡。”楊世福回憶,“每個人背負一支七九步槍、50發子彈、4顆手榴彈、一把圓鍬,還有水壺、干糧,足足30多公斤重。一天要走幾十公里路,很多人的鞋走壞了,光著腳、忍著痛還繼續往前走。”
最讓楊世福刻骨銘心的,莫過于缺水。“夜里氣溫太低,水壺里的水都凍成了冰疙瘩。為了潤潤喉嚨,有人用火烤水壺,結果把壺烤爆了。”楊世福回憶,“部隊每天凌晨3點出發,只要碰到長植物的地方或者遇到干水坑,就會挖半天,直到沒有一點兒指望才離開。很多戰友的嘴唇都干裂了,隊伍也變得安靜了。就連平時愛唱歌的戰友張遠發話也不多了,因為一張嘴就會破口流血。”
缺水,成為行軍最大的威脅。原新疆軍區司令員高煥昌回憶:“因為缺水,有的人得了怪病,有的人喝了殘存的苦咸水而肚子發脹,有的人干渴至極就含上一粒人丹,甚至喝自己的尿液。”
找水,從來沒有如此迫切。此時,上級下達了“宰殺駱駝和戰馬”的緊急命令。戰士們于心不忍,不少人抱著戰馬失聲痛哭。為了早日解放和田,他們不得不飲血止渴……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歷時18天,行程700多公里,部隊于12月22日到達和田,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因為連續急行軍,大家的眼睛變得血紅,很多人渾身上下都是黃沙,像是在沙坑里‘泡’過一樣。”回憶起抵達和田時的樣子,楊世福臉上露出了微笑。
據悉,15團共有1803人挺進荒漠,排長李明因嚴重胃病再也沒能走出來。為褒獎15團將士們穿越沙海的壯舉,第一野戰軍首長發來電報:“你們冒著天寒地凍進駐和田,風餐露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紀錄,特向我艱苦奮斗勝利進軍的光榮戰士致敬。”
脫下軍裝拿起生產的武器
1953年,經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批準,15團將士們集體脫下軍裝拿起生產的武器,成為一名軍墾戰士。
“當兵打仗,千里進疆,穿過沙漠,解放和田,突然要脫下軍裝,你不知道心里有多不舍啊!”楊世福言語間充滿了留戀。
最后,楊世福和戰友們還是接受了這“扒皮之痛”。他說:“黨中央、毛主席有指示,國家建設有需要,就是一百個不情愿也要服從,誰讓咱是革命戰士呢!”
他們秉持“不與民爭利”的宗旨,把屯墾點選擇在遠離村莊的未墾荒原。
“人沒地方住,就挖個地窩子,把樹干支起來鋪上草就是床鋪了。”談起墾荒歲月,楊世福記憶猶新,“沒有開荒工具,就用紅柳枝編筐,把桑木削成扁擔;沒有肥料,就到大街上撿糞,到老百姓家里清羊圈;一天在地里勞動十幾個小時,實在累了,倒頭就在地里睡著了。”
他們用小推車推走座座沙丘,用農具砍斷層層草根,用人拉犁開辟塊塊良田。這片中國最大的沙漠埋葬過樓蘭古國、精絕古城,但脫下軍裝的戰士們卻在這里開墾出一片片綠洲。自從掄起鋤頭,他們就把功勛深埋心底,把激情獻給了新中國的農墾事業。
遠離硝煙戰場,他們生產勞動仍像戰斗一樣拼命;脫下難舍的軍裝,他們讓這片荒原生機勃勃。歷史的煙云雖已散去,歲月終會留下不滅的印痕。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