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開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因以次充好,將成本75元的羽絨服標價1590元/件售賣,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衣念公司”)被罰沒15704.45元。
那么,處罰信息中的“以次充好”,指的是什么?簡單來講,就是用低檔次、低等級的產品冒充高檔次、高等級產品,或者以舊產品冒充新產品的違法行為。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副處長陳嘯說:“以羽絨服為例,含絨量是羽絨服保暖性的重要指標,如果產品本身只有70%至80%含絨量填充物,但標注和對外宣稱有90%含絨量,這就屬于以次充好。”而衣念公司的情況就屬于以次充好導致的產品質量不合格。
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輕工與紡織質檢中心主任顧虎介紹,羽絨含絨量不合格目前是羽絨服抽檢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含絨量是羽絨服好壞的關鍵,除了上述提到的含絨量不達標,還有用鴨絨來代替鵝絨,也屬于以次充好。
以次充好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為降低成本有意為之;二是生產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無意行為,比如用錯了原料。而如果是在羽絨服填充物中摻雜其他非羽絨的原料,那就屬于“以假充真”了。如果發現上述情況,消費者可以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售賣的商場是否應承擔責任,陳嘯認為,商場應盡到查驗義務,如果違法行為比較明顯,商場也應當承擔責任。
(《浙江法制報》20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