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皇帝的近百個孫子中,為何只有弘歷被康熙一眼挑中并獨得圣寵?
弘歷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其父是康熙的四子胤禛,其母鈕鈷祿氏是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雖位階不高,但誕下龍裔,足可母憑子貴。此時的胤禛子嗣薄寡,新添男丁足可令胤禛乃至雍王邸上下欣喜不已。
弘歷與祖父的第一次謀面是在11歲。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春,圓明園牡丹斗艷爭芳,康熙帝得知后欣然前往。正在賞花之際,胤禛為康熙引薦了弘歷。在康熙眼中,這位小皇孫“前庭方廣,眉清目秀,身材頎長,舉步穩重,談吐聲音既洪亮又悅耳”。
此時的康熙已垂垂老矣,遠不如當年平三藩、收臺灣、親征噶爾丹時那般英姿勃發,加之晚年的諸子奪嫡之爭,更是讓他心力交瘁,身上常常籠罩著遲暮的孤獨感。與這個年輕、充滿活力的孩子邂逅,給予康熙很大的精神安慰。康熙當即決定將其帶回宮中,親自悉心培育。
在最后的晚年生活里,康熙與弘歷相處得十分溫馨。兩人經常共同進食,康熙甚至還會教弘歷如何批閱奏章。每每有朝臣覲見,康熙都會把他留在身邊,幫助其成長、歷練。
當然,被選在君王之側調教是弘歷的幸運。他獲得的不僅僅是更高的平臺和環境,更是無限臨近了皇權繼承序列的核心。這樣來看,圓明園祖孫的相遇或許是一場有心的安排。
此外,在康熙看來,弘歷不僅天生貴胄,命運禮數極佳,而且福澤綿長。有一次,康熙帶著弘歷到木蘭圍獵。康熙張手搭弓,抬臂一箭射倒一只熊。隨后,康熙命弘歷上馬補上一箭。可負傷的熊忽然站起,向弘歷撲來,弘歷面對此景全然不懼。好在康熙反應敏捷,回身補了一箭,將熊再次擊倒。事后,康熙感嘆弘歷命數極佳,能逢兇化吉,并對隨侍的妃嬪說:“弘歷的命運太金貴厚重,會比我還有福氣。”
拋開胤禛的精心安排和弘歷自身的命數,弘歷之所以在眾多皇孫中脫穎而出,也與他自身聰慧好學分不開。
皇家人才輩出,競爭極為激烈,胤禛對弘歷的要求極其嚴格。弘歷尚年少時,胤禛就為他覓得名師、庶吉士(在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福敏進行啟蒙教育。福敏為人剛正,授課嚴格負責,為弘歷塑造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福敏的教誨下,弘歷熟讀《詩經》《尚書》《易經》《春秋》等儒家典籍,并且開始閱讀史部的典籍《史記》和《漢書》(以上書籍本刊均有售,訂購熱線:027-87920715)。
弘歷的繼任老師是翰林院掌院朱軾,講授賈誼、董仲舒和宋代儒學,之后又請翰林院編修蔡世遠繼續為弘歷教授四書五經等。蔡世遠并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將這些理論與治國平天下結合在一起,探討歷史上治亂興衰的規律,講授為君之道。弘歷也承認,“于軾得學于體,于世遠得學之用,于福敏得學之基”。可以說,在遇到康熙之前,弘歷除了上學之外,已經接受了父親的精心培育。當他被成功培養成“學霸”后,與爺爺康熙的“偶遇”也就不遠了。
圓明園相遇后,弘歷的表現依然爭氣,每次面對突擊檢查都表現自如。一天,康熙查問弘歷的功課,讓其背誦周敦頤的《愛蓮說》。弘歷信心滿滿,朗聲誦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著甚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康熙問弘歷這篇文章的精神內涵,弘歷已然理會“蓮”的精神內涵。康熙十分心悅,盛贊弘歷的才情與領悟。
無論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教育的必然,當康熙帝看到弘歷的那一刻,來自“九子奪嫡”(詳情可見《大清王朝未解之謎》,以下有售)的陰霾仿佛透出一絲陽光。他欣慰地牽起弘歷的手,祖孫二人度過了短暫的歡愉時光,這可能是康熙晚年難得安穩的天倫之樂,更是對弘歷君位耀眼的加持。13年后,弘歷繼承皇位,是為乾隆帝。康雍乾三代創立的清朝雖成就了“康乾盛世”的美名,卻也走上了與世界大勢不同的道路,成為古代中國王朝走出循環前的一次“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