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一 王 琇 傅琳婷 莫佳雯
1.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2.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3.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旅游管理專業僅有20多年的學科歷史,起步晚、歷史短,高等教育中旅游管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所以,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自身的技能存在“先天不足”,師資隊伍建設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因此,具備教師和技師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更適應當前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需求。這既能促進教師主動轉變教學目標與方式、主動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又利于培養出 “能做,會教,善學”的應用型人才。“強基固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這就更需要高校切實地落實“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任務、培養“雙師型”教師和專業帶頭人。 “雙師型”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能勝任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而這些教師往往都是教師和專業工程師的統一體,即他們既有扎實的學科理論知識,也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可否認“雙師型”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是基于市場需求的一場教育改革與實踐。但是相比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以這一目標和方式培養出的學生在就業方面是否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是否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至今尚未有研究對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實現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包含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習能力在內的隱形的核心競爭力,這主要表現在個體的認知行為層面;二是包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在內的顯性的基礎競爭力,這主要通過個體工作勝任力特征來反映;三是來自學校、家庭等外在的環境競爭力。
本研究選取以自我效能感量表、專業認同感量表、學生學業成績表現測查學生“學習自信、專業情感和學習能力”作為就業核心競爭力指標、以工作勝任力量表測量學生包含“職業素質和操守勝任力、知識和技能勝任力、自控和應變勝任力、社會交往勝任力”等工作能力作為基礎競爭力指標,從同一高校內選取“職業技術師范學院”與“文化與旅游學院”中的“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為測查對象,對比“雙師型”職教師資模式和傳統模式培養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基礎競爭力的異同。
本研究在廣西某高校文化與旅游學院、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等2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發放了150份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38份(其中男生31人,女生107人),回收率為92%。被試的選擇為隨機抽樣式,同時考慮了年級、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因素。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探究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成績、自我效能感、專業認同感、工作勝任力。
其中“自我效能感”采用梁宇頌等人(2000)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量表》。“專業認同感”采用朱斌琦等人(2019)編制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認同調查問卷》。“工作勝任力”基于梁玉潔等人(2020)編制的《中職旅游專業學生酒店服務崗位勝任力調查問卷》上進行改編,改編為《旅游管理工作勝任力問卷》,包含4個維度的分量表,分別是職業素質和操守勝任力、知識和技能勝任力、自控和應變勝任力、社會交往勝任力,改編后的問卷經過了項目分析,具備良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以專業認同感、自我效能感得分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指標,為了有效對比分析兩種模式下的培養效果,研究對兩組樣本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經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雙師培養在專業認知和學習行為認知認同上不如傳統培養,但在情感方面認同更高,這可能與雙師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和培養方案有關。在學習自我效能感上,“雙師型”學生在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學習行動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整體上的得分均低于傳統培養的學生。成績方面,“雙師型”學生在綜合成績評分上略高于傳統培養的學生,而在專業成績上卻明顯低于傳統培養的學生,在成績的整體得分上仍然遜色于傳統培養的學生。意味著雙師學生對自己能勝任專業任務的信心不足,且培養效果也略顯不足。
本研究以工作勝任力得分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基礎競爭力的指標,結果發現,“雙師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整體工作勝任力得分上不如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當比較細化到工作勝任力的四個維度職業素質和操守勝任力、知識和技能勝任力、自控和應變勝任力、社會交往勝任力時,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仍然占據了優勢。經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上述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由此可知,就基礎競爭力而言,仍然是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旅管學生更具優勢。
將自我效能感、專業認可度、工作勝任力、成績的所有得分轉換成可對比的標準化分數,并放入雷達圖中,如封三圖1所示。
由封三圖1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下結果:
“雙師型”職教師資學生競爭力的自我對比,從封三圖1的雷達圖可以看出,“雙師型”職教師資學生在市場競爭力的培養發展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其特點可以歸納為整體為短板、局部不均衡。從學生自身發展的比較來看,綜合成績、專業認同感及其情感認同維度是“雙師型”學生發展得相對優秀的領域。但是從整體上看,“雙師型”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所有納入考察范圍的四大領域共計12個維度中,有三大領域共計九個維度標準分為負,即“雙師型”職教師資學生整體市場競爭力有待加強。
從核心競爭力層面上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與傳統培養模式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各有千秋,但是傳統培養的學生仍然占據少量優勢。首先,在學習自我效能感上,“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還是在學習自我效能感整體得分上都低于傳統培養的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不足則意味著學生們對自身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所具備的能力感到不足,即沒有缺乏學習成就的自信心和學習鼓舞。這樣的心態很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對自我的學習成效認知產生偏差,從而不愿意、也不樂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這一點似乎也在成績這一維度水平上得到引證。
從基礎競爭力層面上看,“雙師型”學生在工作勝任力的各個維度都低于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尤其在職業素質和操守勝任力、知識和技能勝任力、自控和應變勝任力這三個維度上與傳統培養的學生得分有差距。這反映出“雙師型”學生在外顯層面的職業能力上難以匹配旅游管理專業所需的人才特質。一方面是職業素質和操守勝任力上,“雙師型”學生可能表現出更差的職業責任心和職業形象、更低的旅游管理服務意識等;在知識和技能勝任力上,“雙師型”學生在語言表達、專業信息素養、英語能力、書面寫作、推銷能力等旅游管理相關的知識技能有所欠缺,從而無法很好地完成相應崗位上的工作要求;在自控和應變勝任力上,“雙師型”學生相對于傳統學生在崗位突發情況的緊急處理和控場能力上存在較大的不足。而相對優異的一點是,“雙師型”學生在社會交往勝任力上與傳統學生相差無幾,這意味著,這兩種培養方式下的學生社會交往勝任力上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能夠很好地解決旅游管理相關工作中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等問題。
從封三圖1的雷達圖可以看出,“雙師型”職教師資學生在市場競爭力的培養發展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其特點可以歸納為整體為短板、局部不均衡。從學生自身發展的比較來看,綜合成績、專業認同感及其情感認同維度是“雙師型”學生發展得相對優秀的領域。但是從整體上看,“雙師型”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所有納入考察范圍的四大領域共計12個維度中,有三大領域共計9個維度標準分為負,即“雙師型”職教師資學生整體市場競爭力有待加強。

圖1 “雙師型”職教師資與傳統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各量表得分雷達圖
從整體上看,“雙師型”學生不管在核心競爭力還是在基礎競爭力上都不敵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尤其是在學生自我效能感、工作勝任力、成績方面,“雙師型”學生與傳統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相比都體現出差距。本研究從以上結論進行反思,一是“雙師型”培養模式在“職業性”與“理論性”的培養不均衡,理論根基弱。二是“雙師型”培養模式在目標設定與學分設置在達成度上不匹配。三是“雙師型”培養模式下學生專業發展與工作勝任的支撐問題。實習安排均設置在大四時段,這一時期學生實際已近乎無法回到學校繼續通過學習來補足實踐中發掘的問題。同時,現實的工作崗位多以基礎的重復性勞動的工作崗位為主,學生能夠深入核心科研項目中進行實習實踐的機會不多,所以學生在機械重復的勞動崗位中實習反而更容易對專業喪失興趣和信心。
鑒于“雙師型”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存在的以上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兩方面的建議。一是要在“雙師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強化“管理 類”課程的學分占比。二是搭建“頂崗實習”機制。將實習安排以“課程專題實踐”、科研項目等形式安排學生進入職業學校、企業進行周期性頂崗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