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李嘉文
1.臺灣師范大學運動休閑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灣臺北 106;2.陽光學院現代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015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提出要積極促進健康與產業的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定健康行業標準規范,加快推進健康產業發展。森林療育屬于健康關聯產業,全球發達國家已將健康產業確定為支柱性產業。我國森林療育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之間的融合是重大議題,加持政策層面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需要模式建構和經驗整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雖然各地開展了很多探索和創新,但在出臺政策予以推動、規范和引導,確保健康有序發展方面才可趨于成熟。創建森林療育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指示,其目標是使健康概念深植全國人民的生活中,讓健康成為城鄉基因,使其成為民眾向往的健康休閑旅游勝地。
健康旅游概念最早的定義為“在具有自然資源的鄉村地區,特別是溫泉區與獨特氣候區,提供有益健康的設施。”而將保健旅游(Wellness Tourism)定義為:“前往擁有自然資源之鄉村地區,具有預防疾病與疾病治療設施進行健康旅游,如森林區、溫泉SPA區等”。休閑環境是能夠恢復健康的環境與恢復活力的環境,健康旅游利用這類健康環境,感覺遠離、延伸與融入,感覺與一般生活環境不同的自己有所不同,提供時間與空間延伸感,感覺到有興趣與投入行為,并且被環境包圍與支持,就像人們在空曠的原野中活動或在博物館徜徉知識海洋都能夠恢復身心健康。民眾生活在都市中有許多環境上帶來的壓力,如噪音、擁擠、空氣污染,承受人際交往壓力和都市快節奏的生活壓力,這些壓力源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在都市中設置公園、花園、游樂場。此外,離開都市進行健康旅游,在自然環境體驗過程中能更有效放松心情、強化體能、增加社交活動。
健康旅游可以透過森林療育接觸森林環境,不僅可提供個人健康的娛樂,也可同時進行衛生教育。健康旅游內涵涉及環境衛生、預防意外事件以及預防過敏源的目的,需特別注意環境對健康影響。術后病患可透過非醫療場所來進行康復,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因為適當的健康場所與安全的環境設施,同樣能達到醫療場所中的預期效果。運用環境與行為關系折中模式,厘清健康促進的理論架構,讓個體在森林里接受森林環境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知覺刺激,并改變其行為,朝向正向的應對措施,透過森林環境影響個體的健康與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健康或預防疾病的目的。
目前推進森林療育為主的健康旅游發展,是藉由森林環境當成是一種催化劑,讓游客在旅程中了解改善健康的執行途徑、體認幸福感的增進方式,以及反思生產力的重塑動力。雖然森林療育與健康旅游的概念已被大眾所認知,但產品卻難以被認同。主要問題是在于旅游業缺乏將森林療育與健康旅游的定義明確化,以及質量控制與監測的標準化。因此亟需建立科學方法研究相關健康旅游目的地標準,建構地區性以森林療育為主的健康旅游目的地評估系統,可以明確在旅游市場的定位。參考德國健康旅游目的地認定標準5個項目:療養的要素、氣候與空氣質量、一般需求條件與特殊需求條件、環境保護、醫學認定適應癥與禁忌癥。依照以上架構發展適用的指標,包含三大構面:自然環境因子、休閑活動因子與一般需求、特殊需求與適應癥。11個評估方面:慢性期醫療、健康促進、觀光休閑、氣候、空氣、水資源、光照、運動、療育活動、動植物、飲食。期望透過指標發展健康旅游目的地認證,進行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積極促進養生、運動、醫療、旅游融合,催生新形態健康產業,達成《健康中國2030》的理想目標,透過這些組合因素發展旅游目的地認證標準,保護環境和生態,促進城鄉健康旅游可持續發展。
各個健康旅游地的特性不一,在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下對生理功能造成正向影響。健康旅游地的自然環境分成氣候、空氣、水資源、光照等因子,其中氣候刺激因素包含溫度、溫差、相對濕度等;空氣刺激因素包含大氣壓力、氧氣含量、負離子濃度、空氣質量、風、霧等;光照是否適量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像是芬多精、泥沙等,皆是衡量的指標。參照自然環境因子,選擇最舒適的環境,鍛煉生理和心理達到健康效果,如促進新陳代謝、心肺功能、體溫調節、情緒調節、治療病痛等,這些效果便是健康旅游最期望達到的目標。
自然環境指標,尤其空氣對于康體養身的重要性。健康旅游資源開發應該重視空氣療養方式。沐浴在不同濃度的空氣負離子可以用于疾病療養、康體保健、休閑養生,具有抗衰老、鎮靜、改善睡眠、降低血壓、增強食欲、改善肺功能、增強免疫力的康體養生的功效,應大力宣傳空氣負離子的功效,開拓生態與健康旅游市場。在空氣品質良好充滿負離子的環境下開展散步、野營、佛學養生、茶保健等游憩項目,以及結合森林植物環境設置負離子呼吸區、靜養房、山水吧等,建立森林氧主題保健區。
人際互動、文化與休閑活動、游憩活動是主要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指標,即旅游吸引力。健康旅游目的地除了促進健康的效用,同時也需具有樂趣,并且可透過這樣的活動來強化人們前往的動機。各個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特性不同,所以能采用的休閑活動也不一樣,如運動、農家樂、按摩、飲食、心靈探索活動等。一般需求是指游客對旅游目的地基本服務需求,包含住宿、餐飲、交通等。
在休閑活動與一般需求指標中,運動與飲食為重要項目。德國、日本研究表明散步與健康的飲食可以降低血壓。中國傳統武術氣功與應四季變化的飲食概念,經醫學實驗證明,可增強身體適應性與免疫力,中醫藥旅游通過運動活鍛煉身骨、膳食調理五臟六腑的方式有益于慢性病的治療。森林療育的過程應突出飲食的營養對健康的益處,重視科學的營養膳食觀念,烹飪手法的創新。結合運動引領旅游者上山,依山區開展定向越野、攀巖、滑草、山地自行車、徒步登山登等山地體育旅游。
森林療育可依照不同的適應癥提供特殊需求之效果,可提供個人健康的娛樂、休息環境,同時可進行衛生教育與注意個人營養,健康旅游涉及環境衛生、預防意外事件以及預防過敏源的目的,需特別注意森林環境對健康與旅游體驗之影響;適當治療之病患,需要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可透過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在醫療場所之復健過程,或是可透過非醫療場所來進行復健過程,在森林中提供適當的環境與相關設施,期望未來健康旅游能成為熱門選擇之一。旅游動機差異產生不同的健康旅游類型,如醫療旅游、療養、預防慢性病、改善過敏體質、戒煙、減肥、增強體能、舒展心靈等。根據特殊需求與適應癥可進行健康旅游產品的規劃,如SPA、美容、健康檢查、泥療、有機食品等。
特殊需求與適應癥狀較受重視,其中對運動促進、觀光休閑、慢性病醫療為重要議題。森林療育以健康促進,提供優質的休閑觀光與醫療保健服務,融合休閑觀光與康體養生活動,以及提供保健與治療的旅游方式。一般的客群提供增加健康的休閑項目,讓旅游者在體驗的過程中,透過有目的的身體活動增強疾病的抵抗力,釋放心靈,消除平時日常生活所累積的壓力;也應提供治療疾病與調養生理恢復旅游者健康狀態的服務,讓旅游者接受良好的療養后,能夠恢復健康狀態。憑借森林環境的當地環境資源優勢,開發動態的趣味休閑游憩項目,以及結合醫療與保健的資源,建立康體養生類的旅游產品,主動引導旅游者于旅程中參與體驗健康的機會,從過程中療養身體,促進健康。森林療育除了可提供個人健康的娛樂、休息環境外,也可進行衛生教育、營養保健、預防過敏源等促進健康的活動,期望未來人們選擇以健康旅游來代替醫療行為。
此次研究從健康旅游角度出發,探討以森林療育為主要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指標,包含自然環境因子、休閑活動與一般需求、特殊需求與適應性3個評估方面來研究與提出發展建議。
指標權重不盡相同,根據以往的研究為特殊需求與適應性、休閑活動與一般需求、自然環境因子。對于健康促進、飲食、觀光休閑、運動、慢性期醫療等議題,近幾年在森林療育的討論中逐漸受到重視。建議在此基礎上選取多個健康旅游目的地進行指標實證性研究。
在實測評估健康旅游的功效上,對不同類型的對象(觀光型、健康促進型、代謝癥候群型與健康照護型)透過實際參與法、問卷調查法了解其健康旅游效果,進而了解各個森林療育資源的功效特性。并了解環境刺激因子、觀光資源與替代療法三個方面,應用在健康旅游上的實際效果,并且依照其內容給予健康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的建議。
健康旅游目的地發展應從醫療、健康管理與護理、療養出發,并藉由森林療育,結合當地生態、人文、自然資源,整合健康旅游相關產業,以森林療育的效能健全行業管理體制,提升健康旅游市場的服務質量,完善健康旅游業稅收、投資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只有在完善健康產業結構下,才能妥善服務需要恢復健康的旅游者,為其提供整套的慢性期醫療旅游行程。為旅游者提供觀光休閑活動,并結合健康飲食,促進身體健康。根據健康旅游目的地指標為規劃基準,把城鄉規劃為健康旅游目的地,居民不僅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在城鄉中,也能發展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療育產業。
森林療育的健康旅游指標可用于整體戰略規劃過程,進一步改善游客的體驗和滿意度來增強森林旅游管理的競爭力。未來在發展森林療育的健康旅游指標上,應繼續驗證指標確立指標的可靠性。在應用上,可根據參與游客的類型(觀光型、健康促進型與健康照護型)對具備森林療育的城鄉進行指導,推動地方健康旅游產業,反哺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