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縣水產局 易乃輝,張年昌
稻田養蝦作為一種新型生態農業模式,是由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形成,充分利用稻田中淺水條件為蝦提供事適宜的生存環境,使得稻蝦共生、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作為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稻田養殖方式,其較好地體現我國在農業層面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稻田養蝦不僅保持了稻谷的產量和質量,還收獲了蝦的量產、高產,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土地資源,達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被我國廣大農民稱為“米袋子” “菜籃子”“錢夾子”[1]。
稻田養蝦技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龍蝦套養的模式,是在原有稻田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改造,從而養殖淡水大龍蝦的技術。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養殖面積有限的問題,同時還能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此外小龍蝦還具有除草除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滅田間危害性幼蟲并且小龍蝦的排泄物可以起到為稻田增肥的效果。因此,近些年來稻田養蝦的綜合種養模式不斷地發展,在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政府對此也保持高度的重視。
2006年,安徽省實施“龍蝦進稻田”的漁業三進工程,推動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形成以稻蝦、稻蟹、稻鱉、稻鰍、稻魚等多種技術模式共同發展的生產態勢。但在此后的十年里,僅有部分縣區進行嘗試,少數農民參與其中。在2016年-2018年間,在政府引領、市場主導、農民為主的發展格局下,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呈現出大幅度的上升趨勢。截至2019年,我省稻漁綜合種養的總面積位列全國第二,達到了21.15萬公頃。到2020年4月底,安徽省稻魚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94.7萬畝,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占總面積的95%以上。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已形成以稻田養殖克氏原螯蝦為主導,稻蝦連作、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稻鱉共作、稻魚共作等多種綜合種養模式共同發展的局面,并形成了水稻栽培新技術、水產品養殖關鍵技術、種養茬口銜接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田間工程技術、捕撈技術、質量控制9項關鍵配套技術[2]。通過建立示范點、示范區帶動發展,稻蝦養殖綜合種養模式在安徽省內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發展前景一片良好。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的環境下,龍蝦產業雖受沖擊但依然有可觀的市場,且行情良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國務院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目標與舉措,農業農村的振興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稻田養魚綜合種養模式有著其獨有的經濟、生態優勢,對稻田作物的綜合研究、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龍蝦產業的發展規劃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安徽省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促進稻田養蝦模式在省內的發展,加強市場領導地位、實行技術支持和政策保護,呈現出標準化生產、規?;l展、產業化營銷的良好局面。
就我省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稻田養蝦綜合種養模式在安徽省內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漁業基礎相對薄弱,其中稻田養蝦綜合種養發展歷史尚淺,根基不深,基礎建設還未完善,發展方式主要依賴種養規模的擴張,加工能力較差,所以發展水平較其他省份來說相對落后。
我省漁業發展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有的田間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后,養殖區域面積狹小,導致稻蝦共生時間短,收益不高。同時還存在稻田因被過分分割導致面積小,致使無法采用先進的機械作業,只能人工進行養殖,提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效率。并且稻田養蝦主要是利用9-10月的水稻收割后的時間至次年的秧苗插秧之前的時間段內完成,在此期間水稻生產已經結束,農業用水減少,導致小龍蝦會面臨供水不足的現象從而降低龍蝦產量。除此之外,受知識水平、資金技術、思想意識等方面的限制,養戶們在如何科學進行稻田養蝦種養方面的認知有很大差異。只有部分養戶運用了先進技術以及科學知識來促進產量進行科學喂養,大部分的養戶只是依據經驗進行籠統的喂養,不能高效處理好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從而影響產量。
因為省內漁業的發展程度不高,養戶生產的成品還主要采用現貨交易的傳統方式,并沒有大型的集中的交易市場,而我們現有的批發市場規模較小、基礎硬件設施不足,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完善、信息服務等背景條件較為薄弱。區域性的批發市場不夠完善,導致某些地區的散戶、新戶、小戶養殖的小龍蝦難以銷售與交易,因而只能選擇被小商販惡意壓價收購,嚴重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物流配送在部分地區較為煩瑣,難以運輸出去,導致省內的小龍蝦在國內市場競爭力下降[3],因此,建設完善合理有效的市場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積極促進水產品市場建成,形成一個高效便利的市場體系,讓養戶與商戶都能更快更好地從中獲利,激發市場活力,提高人民的積極性。
“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是國家農業農村部為提高水產品質量推出的“五大行動”內容之一,是用來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生態高效農業的主要抓手。[4]目前安徽省小龍蝦產業集合性化、組織性不強,小規模養殖和零散養殖方式仍是主流,養殖技術不足養殖理念落后、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等問題仍然存在,影響到生產和銷售。缺乏科學的規劃,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是對目前大多數養戶來說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養戶的養殖規模也大小不一,很多養戶存在跟風發展的情況,不善于把握市場規律和品牌發展戰略,盲目跟從別人從事“能掙錢的地方”,從而導致規模差距大,在一些不適合種養的地方進行稻蝦共生,形成了零零散散的分布形勢。再加上省內小龍蝦加工企業規模小,產品也比較單一,帶動能力不強,致使與小龍蝦有關的相關產業發展滯后,未能形成一條成熟的生產銷售鏈條,一方面沒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龍蝦產業的經濟效益。稻蝦產品的附加值尚未提升,綜合利用度不夠,完善的產業機結尚未形成,品牌建設相對落后,這些都不利于稻田養蝦綜合種養模式的發展,影響養戶的收益。
近些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稻田養蝦模式發展迅速,種養面積和規模也在不斷加大,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養殖水域惡化是水產方面的重要問題,比如部分養殖水域中出現青苔,這些青苔主要由水綿、剛毛藻、雙星藻、水網藻等共同組成。有的青苔如水網藻、剛毛藻、雙星藻等容易撈取,但也有的青苔如水綿,因其發黏所以非常不易撈取。如果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水藻清理,勢必會留下化學殘渣,對養殖水域及周邊環境都會有影響,還會影響到小龍蝦的生長。目前大多數養殖戶都是自發種養,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的學習,采用的多是傳統的方法,在接受獲得了大量經驗的同時,也或多或少接收了不好的習慣,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不強。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還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根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制定的《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意見》以及《2020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工作要點》,提出了要深入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2020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力爭發展到400萬畝以上,為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貢獻。引導支持稻漁綜合種養集中連片區域建立與產業規模相適應的規模化、標準化、育繁推一體化小龍蝦苗種繁育基地。2020年,建設10個規模500畝以上、良種繁育2000萬尾以上的小龍蝦良種生產基地。當然,地方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政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以及上級人民政府的號召,進一步擴大扶持力度,加快小龍蝦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及技術人員支持,對養殖戶進行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建立水產、農業、農產品加工多方面專家組成的稻田養蝦種植專家組,進入各個地區的稻田中,對于養殖農戶進行面對面指導,在養殖田和農戶交流養殖方面的問題,進行有效溝通,實時解決。同時在多方專家共同負責下,編寫培養農戶養殖技術的書籍與影像教程。以專家組為基石,加強各個部門間的溝通與聯動,切實解決好稻田養蝦綜合種養模式應用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例如田地的電力供給、道路運輸、田間水域環境的改善等,形成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集中發展產業集群,使小龍蝦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穩步提升。(見圖1)

圖1 安徽省定遠縣吳圩鎮九梓村開展稻田養蝦技術培訓(來源:定遠縣人民政府網)
安徽省各重點市、縣、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分別制定了稻田養蝦綜合種養產業鏈發展規劃,把任務和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塊農田,推進其產業化和規?;l展。嚴格執行《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規范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通知》,不定期地深入基層,進行調查和研究,確保將每一項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安徽省內小龍蝦產業宣傳,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龍頭”品牌,實行品牌特色經營,拓寬小龍蝦銷售渠道,線上線下結合,拓寬小龍蝦的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市場影響力,并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項目資金扶持、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扶優扶強。在省內組織開展稻田養蝦養殖產業示范區設置,把各個地區效益好、規模大、管理模式合理的綜合養殖區設立示范區。以示范區為模板,積極推動地區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養殖區建設。以示范區為核心,在合適的時間組織現場交流會,發揮示范區的帶頭模范作用,使得示范區帶動周邊區域,形成地區標準化的養殖格局。
以安徽省稻田養蝦綜合種養產業技術作為技術支持,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創新。以水產研究院為核心,積極開展相應技術的理論研究,研究以稻田和蝦共生綜合效益最優為前期,探討水稻種植密度、小龍蝦放養密度、水稻與小龍蝦最合適共存品種篩選等多方面問題,提出技術模型以及優化建議。同時加建在稻田養蝦過程中,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與利用效率,揭示由于農藥、化肥的低使用率給水環境所帶來的綜合性保護效益。開展生態經濟效益分析,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系統的生產力和生態效應分析,提出保障稻田系統穩定性的技術建議,組織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潛力分析,為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提供依據。在安徽省內開展有關稻田養蝦綜合種養專題節目,在對養戶進行知識普及的同時還可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為養戶進行答疑解惑;在疫情時由于出行不便,隨機應變通過現場云直播、電視、電話會議等舉辦技術講座,為種養企業和農民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建立健全小龍蝦價格監督體系和制度,與300多家種養主體及時保持溝通與聯系,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全國性的展會、論壇、評比等活動。按照“穩糧增收、綠色生態、夯實基礎、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發展稻田養蝦產業鏈,以提供高產優質農產品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目標,進一步加強各產業融合和發展[5]。與此同時,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努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示范基地,為推動稻田養蝦種養產業鏈的發展貢獻安徽模式。(見圖2)

圖2 安徽省廬江縣同大鎮馬河村養殖技術人員正在給幼苗小龍蝦喂食(來源:廬江縣人民政府網)
我國是人口大國,保持人民食品產量的穩定尤為重要,以國內的水產技術作為依托,促進規?;约爱a業化,建立從苗種供應到養殖技術指導再到產品銷售完整產業鏈條的技術支持。要打造各個地區稻田養殖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的品牌,以地區品牌為核心,促進產業的規?;?,進行專業化養殖、產業化運作、品牌化銷售完整機制的順利運行,提升稻田養蝦的產品價值,用看得見的收益引導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人民食品產量不僅靠像袁隆平院士這樣優秀的水稻專家的鍥而不舍地研究,還取決于地區農戶的身體力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稻田養蝦綜合種養是以稻谷穩產為根本前提的,以養蝦促進稻谷的生長,極力確保了水稻的種植面積,最終穩定甚至大大提高了我國稻谷的產量。除此之外,稻田養蝦綜合種養模式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僅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也更加有利于水稻的質量,更會衍生大量優質水產品,真正做到“一地兩用,一水雙用,一田多收”。
在安徽省內,稻田養蝦具有廣闊的前景,此舉不僅增加了農戶的收入,同時對于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益處,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類型之一。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環境資源用來養殖小龍蝦,其一,對于稻田和小龍蝦的共生系統,發揮稻田增產增效潛力,使其具有復合生態的效應,為產出高品質的水稻和龍蝦奠定了基礎;其二是對于稻田水環境中的資源再利用,綜合利用水土資源,對目前嚴峻的水環境保護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