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陽市環境衛生管理中心 朱平
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發展重心也逐步從城市向鄉村傾斜。尤其是“十四五”階段,城鄉環境融合的深入發展、城鄉垃圾分類的持續推進,對當前村鎮環衛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村鎮環衛設施既是實現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助力垃圾分類治理的關鍵點。村鎮環衛設施的合理設置、科學布局對提升農村居住環境、促進鄉村開發旅游、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018年底,溧陽市域面積為1535平方公里,下轄2個街道、9個鎮、175個行政村。村鎮環衛歸屬鎮政府管理,負責鎮域范圍內的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運的日常作業,果殼箱、垃圾桶、公廁、垃圾亭、垃圾中轉站、建筑垃圾堆放場等環衛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環衛有償服務收費,環衛考核等工作。村鎮環衛主要設施情況為:農村環衛公廁1046座、均為三類及以下,各類垃圾收集點1099處,生活垃圾轉運站9座,生活垃圾(其他垃圾)由市域統籌處理,廚余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處理設施尚未建設。
1.環衛機構設置問題
由于溧陽市現行的市、鎮兩級政府管理體制,在資金使用、業務管理、設施建設、信息溝通、政策落實、考核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時發揮行業聯動,難以適應村鎮環衛行業發展需求,包括數據信息上報不及時、環衛設施建設標準不高、作業質量要求不強等,新常態下村鎮環衛事業的發展需對行業管理體制進行重新梳理。
2.設施規劃建設方面
公共廁所、垃圾收運設施存在較大問題,鎮與鎮之間的差距較大、標準不一。同時,按照垃圾分類要求,各類垃圾均需建立專項收運處理體系,而溧陽市各村鎮除生活垃圾(其他垃圾)終端處置設施由市級統籌、較為完善外,廚余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其他固廢的處理設施均有較大缺口。
(1)公共廁所。數量少、標準低、設施舊、管理差、投訴多、分布不均,新改建公廁力度不足,難以滿足群眾需要。
(2)垃圾收集點。對照垃圾分類要求,垃圾收集點布局分散,長效管理不及時,垃圾分類收集、運輸不方便。
(3)垃圾轉運站。鄉鎮垃圾轉運站基本建有10余年,基本采用預壓式工藝,存在壓縮設施陳舊,轉運效率低下,設施故障較高,缺乏相應的應急保障等問題,時常影響垃圾的正常運轉,亟須改造升級。
(4)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基本能實現完整的收運處置體系,但其他固廢的處理設施有待完善。建筑垃圾堆放點,硬件設施差,管理不善,對周邊環境、地表水、地下水有一定影響;同時廚余垃圾也將面臨處置出路問題。
3.環衛運行管理方面
(1)管理機制不完善,環衛隊伍有待提高。鄉鎮環衛機構設置形式不統一,一般由鎮(街道)城管中隊負責,兼顧環境衛生管理工作,鎮村負責環衛用工招錄,人員配備少、流動性較大、專業性不強、質量標準低等情況較為普遍,尚未開展環衛作業市場化外包。
(2)經費投入不足,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雖然環衛經費逐年增加,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差距。村鎮環衛服務需求在提升,環衛機械化作業率不高,同時環衛隊伍勞動強度大、工資偏低,在有限經費條件下,難以形成穩定的環衛隊伍,長效化機制難以落實,農村環衛保潔質量低,突擊應付現象較為普遍,檢查考核機制有待完善。
(1)各鎮(街道)成立環衛管理機構,專門負責轄區范圍內環衛任務發包、作業考核、經費審核、行業管理,建立完善的鎮村一體化環衛市場化運作體系。加強市、鎮兩級環衛部門聯動,市級環衛部門負責統籌建立全市環衛信息化平臺、鎮級環衛部門主要負責基礎數據更新,實現全市城鄉環衛的智慧化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質量,實現全市農村垃圾治理的標準化、長效化。
(2)依據環衛設施規劃要求,結合全市村鎮環衛行業發展需要,編制《溧陽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制定《溧陽市村鎮環衛設施建設導則》《溧陽市環境衛生一體化作業質量標準》《溧陽市環境衛生一體化作業考核辦法》等文件,大力促進村鎮環衛設施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為村鎮環衛作業運行管理提供有力支撐,推進城鄉環衛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
1.人員配備
按照不低于農村總人口的3‰或每90戶配置1人的標準,配備保潔員(兼收集、運輸人員)。每50名保潔員配備1名管理員,負責道路保潔及部分村的垃圾收集、垃圾分類等管理工作。
2.公共廁所
按照“廁所革命”和《農村公廁建設與管理規范》相關要求,加強農村公廁的規劃布局,鎮區公共廁所設置密度可參考城市公共廁所設置標準;農村原則上每個行政村設置不少于1座公廁,選取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進行設置,例如:村民委員會辦公地、村民集中活動區域、中心村(居住人數在5000人以上)、公交始末站、有接待外來人口的村莊、旅游風景區等區域應每處至少設置1座公共廁所,公廁等級均達到三類以上標準。
3.垃圾收集點
(1)鎮區垃圾收集點:公共區域按“二分法”(即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要求配備;住宅小區及單位按“四分法”(即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要求配備。
(2)農村垃圾收集點:村莊宜設置1座以上垃圾分類集中點(按“四分”配備,即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樣式可為亭、欄、牌等。原則上戶數低于50戶,設置1個點位;戶數大于200戶的,設置3個以上點位。同時,根據村莊(住戶)大小(多少)配備一定數量的“二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收集點作為補充,一般按15-20戶或服務半徑80m設置1個收集點,推行分揀員上門收集的村莊可不設置此類收集點;收集點內設置垃圾桶宜統一為240L,垃圾桶顏色應與分類類別相符,擺放在公共活動場所或人員集中、活動較多地點,不占主路,便于投放和收運,與周邊環境協調;另外,每戶配備2只垃圾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容量宜為10-20L。
4.垃圾轉運站
每鎮垃圾轉運站不少于1座,主要采用水平壓縮式工藝類型,壓縮設備不低于1套,預留廚余垃圾轉運空間(可不壓縮)。站內應設置稱重計量系統、監控系統和相應的環保設備設施。技術工藝宜采用“高進平出,水平直壓”式壓縮工藝布置方案(圖1),配套轉運箱體和車輛等設備統一按市級環衛標準配備,便于城鄉區域替換。

圖1 生活垃圾轉運工藝流程
5.垃圾處理設施
以統籌城鄉垃圾處理為目標,規劃建設溧陽市城市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一期處置能力為600噸/日);保留現狀溧陽中材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450噸/日,全市焚燒總處置能力1050噸/日。兩處垃圾焚燒設施共建有2萬噸的垃圾貯存庫,具有1個月的應急接納能力。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工藝,具有無飛灰產生,爐渣全利用等突出優勢,可實現垃圾處理“吃光榨盡”全部資源化利用。目前溧陽市日產生活垃圾約750噸,已實現垃圾處置“全焚燒、零填埋”目標。同時以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為基礎,統籌城鄉垃圾協同處置,分別建成了廚余垃圾(餐廚垃圾)及建筑垃圾等終端處理設施(圖2),為實現全市垃圾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圖2 爐窯協同處置固廢工藝流程
6.其他的環衛設施
行政村建設不少于1處,集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園林綠化垃圾于一體的臨時堆放點。鎮級環衛設施布局以生活垃圾轉運站為基礎,形成集建筑垃圾轉運、廚余垃圾處理、大件垃圾集中存放、有害垃圾暫存、可回收物分揀及環衛車輛停放等功能于一體的鎮村環衛綜合體項目,作為保障村鎮環衛事業發展的設施支撐。
全面負責鎮域范圍內政策制定、任務發包、作業考核、經費審核、行業管理,并建立完善的村鎮一體化市場化運作體系。形成市、鎮兩級環衛部門的常態聯動機制,規范作業標準、統一質量要求。
有效解決溧陽市城鄉發展中面臨的固廢處置出路難題,完善固廢處置流程,保障城鄉固廢處置能力充足,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無害化處置目標。建立建成固廢治理、綠色建材、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完善 “收運、運輸、處置”垃圾收運處理體系以及城鄉垃圾收集處置體系等,實現城鄉無害化處理率100%、資源化利用率100%、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100%,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城鄉垃圾治理的“溧陽模式”。
結合鄉鎮中轉站改造提升契機,依據溧陽市村鎮環衛設施建設導則,建成8座鄉鎮環衛綜合體,形成集鄉鎮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廚余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等設施及環衛停車于一體的綜合性村鎮環衛服務基地。完成2座大件垃圾處理設施和12座廚余垃圾(有機易腐垃圾)設施建設,同時啟動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扭轉鄉鎮環衛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各鎮采取各種措施,加大鎮、村環衛設施建設的工作力度,每鎮已建成至少1座生活垃圾轉運站,配置統一的垃圾轉運設施設備,有效建立市與鎮、鎮與鎮間的應急聯動機制,應對突發事件下的生活垃圾的快速收運處置。
新改建公共廁所244座,全部達到三類以上標準,其中二類以上8座。村鎮環衛全面實現市場化,農村公廁水平明顯提升,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取得階段性成就。
全市167個行政村已實現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設置垃圾分類亭3030座、垃圾分類桶5288個、有害垃圾專用箱2660個,有力推進了垃圾分類工作,為下一步全面提升農村垃圾分類實效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體制機制建設,農村環衛已全面實現市場化管養,制定城鄉環衛一體化作業標準、質量標準,全面提升全市村鎮環境衛生質量和垃圾治理水平。
建立鄉鎮環衛機構,提升村鎮環衛專業管理能力,適時推進環衛市場化作業,有效解決勞動用工和作業質量標準的關系。
編制城鄉環衛專業規劃,制定地方環衛標準和作業規范,規范行業管理,確保環衛設施合理布局與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區整體環衛工作上臺階。
1.建設垃圾處理產業園
建設固廢綜合處理特色基地,達到節約土地、節省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有效避免“鄰避”影響的目的。保障城鄉垃圾處置能力充足、設施布局齊全、穩定安全運行,實現垃圾全量焚燒。
2.建設鄉鎮環衛綜合體
完善鄉鎮環衛綜合體建設,提升鄉鎮環衛設施轉運能力和運行水平,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環境融合發展。通過對村鎮環衛設施的建設及總結,整合完善村鎮環衛設施,促進各類垃圾科學分流處置,實現鄉鎮環衛可持續發展。
建立城鄉環衛聯動機制,加強環衛行業技能培訓,提升環衛隊伍整體水平,有效服務環衛作業工作,同時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智能化手段等提升環衛行業監管效率,提高監管水平,促進環衛作業質量和標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