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于 洋

各國油輪還將源源不斷駛向中國。
“2021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51297.8萬噸,較2020年的54200.7萬噸減少5.4%。”
新年伊始,海關總署公布的這組數據引起了石油市場廣泛關注。因為隨著中國煉油能力的不斷擴大以及儲備基地建設的加快,2011-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均溫和增長。而2021年是我國原油進口量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從年度進口數據來看,近10年中國原油進口平均增長率達到9%。2020年,受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投產和低油價等因素影響,原油進口量達到5.42億噸,環比增長7.22%。
在能源戰略專家趙磊看來,2021年原油進口量下降是2020年高位下的回落,“2020年原油進口量刷新歷史紀錄直接導致了2021年的對比基數較高。”而且由于2020年國內原油進口量巨大,導致庫存與港口壓力顯現。
這種情況在2021年出現了變化。隨著燃料需求增長放緩,油價不斷上漲乃至進入“現貨溢價”狀態,各廠商都不再愿意儲存石油。“我國正致力于提高國內原油產量,從而降低原油對外依存度,維護國家能源安全。2020年中國原油產量已止跌回升,2021年實現原油生產量19898萬噸,比2020年增長2.4%。”金聯創分析師韓正己說。
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的分析師表示:“不斷上漲的原油價格、‘現貨溢價’的市場結構,以及政府增儲上產和給大宗商品市場炒作降溫的總體戰略,讓2021年難再現2020年原油進口的‘繁榮’。”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1-3月中國原油累計進口量達到13923萬噸,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1205萬噸,累計增長9.5%。而到了第二季度,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同比開始出現下滑,“到10月份中國原油進口量降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趙磊說。
至于為什么原油進口量在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下降,韓正己認為主要與國家發改委2021年4月份開始對獲批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煉企業是否違反進口原油使用管理規定進行核查有關。
中國政府對獲批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煉企業是否違反進口原油使用管理規定進行核查發現,地煉企業存在違規進行配額交易的情況。因此相關部門取消了其原油進口配額交易,以達到規范地煉企業使用進口原油的目的。
通過2021年6月下發的第二批原油進口配額可以看到,多家私營煉廠沒有拿到配額,而一些煉油廠已經用掉了所有配額。而2021年第三批原油進口配額總量僅為442萬噸,較2020年第三批2684萬噸的配額總量驟降。這直接導致了2021年4-11月,中國的月度原油進口量連續8個月同比下降。
“進口配額減少的同時,地煉企業原料選擇大大減少。用于混合或用作原料的關鍵產品被征稅,包括LCO(輕質循環油)、混合芳烴和瀝青混合物。征稅后成本上漲,限制了企業生產汽油和柴油的意愿和能力。供需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導致整體原油進口量下滑。”捷誠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閆建濤說。
除了規范經營行為,路透社認為中國政府對原有配額使用的審核是為了遏制國內燃料生產過剩,同時在“雙碳”大背景下促進轉型升級,減少碳排放。一位分析師表示:“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原油進口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的時期結束了。”
當前,我國煉化企業正朝著大型化、綜合化方向轉變,政府積極調整煉化產業,煉廠“吃”什么油發生了變化。“隨著清潔綠色化的生產要求逐步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將極大影響原油需求的上漲。”閆建濤說。
在卓創資訊油品分析師楊霞看來,2021年我國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累計出口量均同比下跌,一定程度上令我國原油進口步伐放緩,未來成品油出口減少與原油進口降低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原油進口將開啟“降降降”的模式。在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張抗看來,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略有下降是暫時的。在未采取大的動作以實現油氣新區新領域的戰略接替前,近期直到2030年左右總的趨勢仍有可能緩慢增加。
“按照‘雙碳’目標的要求,國內外所做的各種預測都表明,到21世紀中期化石能源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存在。化石能源將長期存在,且在能源轉型初期還可能增長。”張抗說,“這是能源轉型的必經階段。”
中國目前仍處于化石能源時代的煤炭時期。2020年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占比高達 56.6%,而非化石能源僅占15.7%,其中負有很高期望值的風電、光電僅占 5.4%。“這意味著我國能源轉型的任務特別艱巨。”張抗指出,“而中國的資源基礎卻是(相對)富煤貧油少氣。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避短揚長,對尚需大量進口的油氣應盡量減少用于燃料而加快油氣化工的發展。”而更根本的措施是大力進行油氣新區新領域的戰略性開拓,以補足油氣生產供應不足的短板。
原油進口量下降自然影響到了中國的成品油出口。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中國成品油出口量6031萬噸,較2020年下降2.4%,是2015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但不同于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用于船舶的低硫燃料油出口量在2021年略有增長。
路透社稱這種變化反映出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地區船用燃料油中心,也有觀點指出這體現了中國能源結構的變化。在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中,2021年天然氣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2億噸,比上年增長19.9%。中國對LNG的大量采購是導致天然氣進口量大增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LNG買家。
根據中國石油發布的《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2021版)》,我國未來煤炭和石油占比會逐步降低,天然氣占比將持續提升,至2040年后逐步企穩,電力、熱力、氫能等二次能源占比到2060年將超過70%。我國石油中短期消費將繼續增長,未來更加突出原料屬性;天然氣消費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和2040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將達到峰值,分別為7.8億噸和6500億立方米。
日本樂天證券經濟研究所的吉田哲認為:“2020年是去碳化轉型的起始之年,現在回頭看2020年可能就是中國原油進口量的峰值之年。”原油和其他像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進口量的減少,反映出“脫碳”目標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在發生變化。純電動汽車(EV)是“脫碳”的關鍵。雖然中國純電動汽車普及過程尚未完成,但2021年汽油車增長遲緩,而純電動汽車新車銷量達到291萬輛,創出新高。這必將帶來原油消費的減少,進一步推進中國能源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