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曄皓 編輯 / 張羽
河南長恒云寨村社區活動中心(建成項目)
編者按:宋老師說,不會蓋房子的教授不是好建筑師。
于是這位教授在2021年一整年的時間里,參與著若干項目、竣工了若干項目,獲得了一些獎項。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通過“教學相長”的理念,獲得了一般又“不一般”的天倫之樂。在研究的道路上,他不僅有實踐,還有之前未有過的評論,獲得了不一樣的 “快感”。這是一位 “正當打” 的設計師,對自己的年度總結也有一番不一樣的態度。
魚樂竹館——揚州世園會國際竹藤組織館(建成項目)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雜志在歷年關注的設計師中都會從一些相對小眾的角度探尋其想法和發展軌跡。這次宋老師本人總結中的內容,給編者的整個感受是“思考+落地”。在宋曄皓本人對可持續建筑設計“產學研”堅持的道路上,他的思考源于對可持續建筑設計的探索,落地的則是目前整個社會發展之下的要求。借由這篇文章,讀者也許能夠獲得自己對于相關內容的思考。
宋曄皓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SUP素樸建筑工作室創始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慕尼黑工大訪問學者。兼任住建部建筑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主動式建筑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綠色建筑理論與實踐組組長等。系統地開展可持續建筑設計理論研究和實踐近30 年,致力于可持續城市與建筑的研究與實踐。堅持通過依托自然和本土材料及建構研究的建筑設計,創造性的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實現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的同步可持續。研究領域包括綠色建筑、建筑可持續性能表現及實證研究、近零能耗裝配式建筑整合設計等。同時依托研究成果開展建筑實踐,完成作品獲得國內外多個通行綠色建筑評價的最高級別認證。
代表作品包括常熟圖書館、清華大學南區學生食堂、尚村竹蓬鄉堂、云在亭等,并榮獲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金銀獎、世界建筑節工程設計大獎、Architizer A+年度建筑獎、世界建筑新聞建筑獎金獎、UIA建筑教育創新獎、教育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WA 中國建筑獎優勝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等一系列國際國內獎項。
福建壽寧竹管垅茶青市場(建成項目)
2021 年轉瞬即逝。盤點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我所在的素樸工作室正式加入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意味著成立10年的工作室今后有了更聚焦建筑單體的實踐平臺。這一年我們的收獲頗豐,建成了一些項目、新開了一些項目、獲得了一些獎項,證明了工作室始終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正確性。
2021 年是工作室豐收的一年,多年的積淀有了回報:建成及準建成項目有5 個,建設中的項目有3 個,進行中的項目有6個,正在參與的投標項目還有1 個。這對于一個只有14 人的工作室來說應該還是不錯的。
河南長垣云寨村社區活動中心
項目位于村口農田附近,2021 年正式竣工,是一個室外場地與建筑的整體設計,建成后成為一處全天開放的“立體游園”,既可以作為村民文化活動禮堂,也能為周邊村里的老人和兒童提供日常休閑放松的場所。同時,活動中心還作為改造提升的鄉村示范,提供游客服務接待、文化交流沙龍等對外服務功能。項目特點是結合當地手工藝以及良好的金屬加工特點,利用紅磚和鋼結構營造層層遞進的院落布局。
福建壽寧竹管垅茶青市場
已于2021 年2 月6 日建成。體現竹管垅當地特色,采用編木拱橋大跨竹結構,夯土墻體,并使用回收的木材和石材。項目場所主要用于茶青交易、茶葉節服務、婚慶喜事等公共集會場所。
武漢蒙牛水處理設施立面及景觀改造
2021 年5 月已完工。食品工業污水處理,景觀用水采用污水重復利用,為蒙牛園區提供標志性景觀。
海南生態智慧新城數字市政廳
項目適應當地氣候,塑造了層層錯落的主體建筑空間,通過室內外空間的融合嵌套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并打造為標志性的綠色示范建筑。借鑒海南梯田意象,結合覆土和屋頂綠化,設計為景觀臺地,向城市開放。項目即將竣工。
中持水務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
廠區的污水處理部分已于2021 年10月投入運行,科管中心和污泥處理區正在緊張的建設中,預計2022 年春季建成。項目是中持集團將傳統污水處理廠升級打造為資源循環工廠的重要實踐項目,是將傳統封閉的治污工廠變為環境友好、對公眾開放、融入環境、面向未來的可持續基礎設施。
魚樂竹館——揚州世園會國際竹藤組織館
已于2021 年4 月建成。以“金玉(魚)同賀”為設計概念,采用傳統原竹作為主體結構,抽象現代的魚形造型,內部主要展示竹拱形成的特色韻律空間。
濟南花園路匯中星空間
海南生態智慧新城數字市政廳(準建成項目)
主體幕墻施工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景觀和內裝施工,預計2022 年完工。項目位于濟南老城區,在狹長的三角地塊內,以打造開放街區式的商業綜合樓為宗旨。通過對步行廣場與商業單元的立體高程處理,以及對立面單元的模塊設計,借助色彩變化,實現街區的開放性和商業建筑的標識性。
大理洱海生態景觀驛站
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形如葉子的屋面為游客及孩子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整體采用清水木紋混凝土澆筑,技術上是對異形清水混凝土澆筑的嘗試和挑戰,同時拙樸的造型與清水質感呼應大理的生態與自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蘇東臺黃海森林公園會務中心,雖經歷了原項目選址更換的意外,但在東臺和黃海森林公園地方領導們全力支持及運營團隊的精心策劃下,工作室同事們和設計院兄弟單位奮力拼搏,仍然在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時間階段里完成了施工圖設計,目前正全力配合地方的建設推進。
還有一個項目是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中改擴建,能為本區的初等教育出一份力也是工作室莫大的榮光,我認為非常有意義。
嘉興高鐵新城規劃展示館項目在深化進展中。
值得欣慰的是,福建壽寧竹管垅茶青市場獲得“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2021年度可持續建筑特別獎”“2021WAN 世界建筑新聞網建筑獎可持續利用和環保建材類別金獎”等多項大獎以及“A+Awards新材料類別”和“A+Awards 低造價類別”兩個大獎,云寨村社區活動中心獲得“第五屆UIA 巴庫建筑大獎賽”第二名,岳陽縣第三中學風雨操場兼報告廳項目和龍湖被動建筑展示中心分別獲得“中國Active House 主動房建筑大賽”年度總冠軍和一等獎,等等。以上獎項基本都是圍繞著可持續建筑設計這一研究領域。
中持水務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建設中的項目)
濟南花園路匯中星空間(建設中的項目)
江蘇東臺黃海森林公園會務中心(進行中的項目)
以上都是工作室“產”方面的成果。但作為學校老師,我的首要任務自然是教書,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個自己的順序:“學、研、產”。雖然順序變了,三者綜合起來發揮作用的宗旨沒有變,可戲謔為“不學——無研——難產”。“產”雖然排在最后面,但倘使沒有“產”這一環節的加持是很難想象如何現身說法來教育學生的。尤其對于今天面臨諸多挑戰的建筑學教育而言,如果沒有“產”則面臨“產無——研何——學啥”。
“學、研、產”的第一個環節是“學”。當然,這里的“學”,可以理解為學校,也可以理解為學校中最應該發生的一種行為——教書育人,還可以理解為學習,終身學習。在清華建筑學院的環境下,最難能可貴的是“學”,通過與或博古通今、或學富五車、或才高八斗的同事們交流切磋,一起教育勤奮努力、穎悟絕倫的清華建筑莘莘學子,其中的收獲是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如果說清華育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中的一個試金石竟然是對鍛煉的堅持。堅持鍛煉,也是“五道口體校”的一個基本特點。2021 年女兒去國外讀書,再也沒有機會陪著她去冰場參加冰上訓練,或者參加陸訓,也沒法邊看她訓練,邊自己跳繩了,更沒有機會輔導孩子進行體能和陸地訓練了,有一段時間,仿佛一下子少了很多鍛煉的陪伴,心里空落落的。突然發現,和學生們在一起跟與女兒在一起的心情真的很像:教完一門課程,尤其是設計課,會有一段時間,學生們繼續他們其他的課程去了。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被單獨列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設”列為10個重大項目之一[1]。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甚至是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2020年,我國教育信息化將進入融合、創新階段。所以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比較,有利于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學科教學整合模式,更好地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
表面上看學生們做設計辛苦有收獲,女兒訓練辛苦有收獲,實際上真正收獲最大的是教設計的老師和鍛煉的老爸。與學生們在一起,跟女兒在一起都是一種天倫之樂。
我的教學工作涵蓋了畢業設計之外的各個年級:一年級的設計課、一年級夏季建造小學期、二年級生態建筑學概論、三年級博物館設計、四年級建筑細部設計和四年級建筑師業務實踐。研究生階段,除了自己團隊帶的博士生、研究生,還參加EPMA 的課程教學。這些都是我自己教學相長的平臺。
歷史是我興趣濃厚的領域。雖然深知歷史不過是書寫記憶下來的東西,但是仍然感佩那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言之有物、契而不舍的研究精神。2021 年教學特別值得回味的是“穿插”和“倒座”。
在教三年級博物館設計的時候,有同學本來想做一個類似上個世紀20 ~60 年代蘇聯工業產品設計為主題的博物館,當時我腦子靈光一閃,與其這樣漫無邊際,不如凝縮到一個我們還不是太熟悉但是了解之后就知其偉大的領域——呼捷瑪斯設計博物館。
對于向來尊重同學們自己的決定、而基本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同學思路的我來說,之所以會有這種“穿插”的沖動,也是平素喜愛歷史使然:因為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博物館,一個展示呼捷瑪斯這個和包豪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但有著千絲萬縷聯系,而且更直接培養建筑師的俄羅斯國立高等藝術與技術創作工作室的教學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成果的博物館,能讓同組其他同學們更加了解這一段可能對他們來說是未知的歷史。了解百年前現代設計的不同關注,了解現代設計的別一種啟蒙,真正開拓設計的思路。
“倒座”則體現在前八周三年級博物館教學完成之后的后八周一年級設計教學中。呼捷瑪斯中的一個靈魂人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馬列維奇。馬列維奇對于后來設計的影響也毋庸贅述。于是我請同學們反復尋找、描摹馬列維奇的作品,當然描摹的對象可以拓展到當時其他一些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并從大三學長那里借閱呼捷瑪斯的資料,了解結構之于建筑的重要,了解今天的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和百年前設計路徑的相似,試著以這二者啟發同學們理解抽象、理解所有構成的原則,以及思考怎樣的創作作品才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然后通過三維化馬列維奇作品,試著讓同學們理解立體構成的規則,以及理解突破規則存在的意義:畢竟規則不能必然保證杰作的產生,打破規則倒很有可能會創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嘉興高鐵新城規劃展示館競賽方案(建參與投標項目)
獲獎(組圖)
當然,這實際上夾帶了我自己對于近期工作室實踐帶來的設計最新感悟的“私貨”,以知命之年的認知,直接跟同學們交流,可能同學們理解起來會有一些吃力,然而教與學不就是這樣相長嗎?一遍不行,就兩遍、三遍,畢竟反復嘗試、互相啟發,對于藝術設計而言,仍然是達到一定高度的不二法門。
另外,非常榮幸地,疫情期間我帶著博士生、研究生團隊完成的基于整體可持續設計框架深化的綠色建筑設計教學課程,獲得了2021 UIA 世界建筑師協會建筑教育創新獎。
與學生合影
“研”實際上是支撐研究型設計的關鍵,是努力尋找建筑科學問題的解答,也是將其應用于建筑設計實踐的橋梁。今年我的研究既有收官階段,也有中盤階段,還有一些新方向。
收官的是跟隨中國建研院環能院院長徐偉完成的十三五項目課題。這讓我跟更多的建環專業的老師們成為了并肩戰斗的戰友,其中關于近零能耗建筑數據建筑學分析的成果,發表在SCI 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
中盤階段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課題,嘗試展開辦公環境主動健康的反饋機制,并在VELUX 大力支持下,初步形成了階段成果。
新的方向有兩個:BIPV 再發現與城市基礎設計可持續設計研究。調查研究是這兩個新方向的第一步,BIPV 建筑數據庫和污水廠環境信息數據庫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均已完成,BIPV 的研究還有更多,例如碧桂園國強研究院的裝配式BIPV屋頂研發課題、清華和大金合作課題中的BIPV 建筑設備一體化研究,所有工作都是為BIPV 和可持續城市基礎設施的研究做積累,而且已有論文即將發表在另一個建筑領域的SCI 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與兩個新方向密切呼應的實際項目是中持宜興污水資源可持續概念廠,以及嘉興高鐵新城規劃展示中心。前者聚焦基礎設施,正在緊鑼密鼓的收官階段,后者聚焦BIPV,正在深化設計階段。當然也跟以往一樣,每個方向都有一系列的建筑處在不同設計階段,例如房山零碳示范項目、蒙牛武漢工廠污水處理站、呼和浩特蒙牛總部污水處理站改擴建等,力爭都能最終落地實現。
若果說上述這些研究是密切圍繞可持續設計展開,有一項新的研究則完全是我個人對歷史的癡迷所致,那就是應gmp吳蔚先生和《時代建筑》戴春老師之約完成的蘇州博物館西館評論。
從我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來說,從事建筑評論這一工作的可能性,離我是要多遠就有多遠——閉門教學研究、悶著頭蓋房子、工地現場配合、學術論壇交流,甚至從事健身教練或者體能訓練師,都比建筑評論家要更合我心意。一方面“行勝于言”的校訓深入骨髓,另一方面舌燦蓮花、字字珠璣實非我所長,雖心向往之,然才疏學淺,達不到這種高度和境界。雖然《建筑技藝》“品鑒”欄目使我有機會在2021年跟著中國院李興鋼大師高密度地欣賞了很多極高品質的建筑,例如崔愷院士完成的榮成青少年宮、南京園博會主題館等系列作品,劉家琨老師完成的二郎鎮郎酒中心,祝曉峰老師完成的嘉善美術館等,研讀了建筑精品,學習了諸多大家對于這些建筑的解析和評論,然而畢竟術業有專攻,真正如庖丁解牛般全面解析一個建筑,還是一個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挑戰。
但是自己在德國呆過一段時間的經歷,以及那段經歷對于自己堅持可持續設計實踐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關注完成度、關注材料和工法,最重要的是西館中蘊含著的精確和精致似乎喚起了一段難以言表的感受,又使得這個題目對我充滿了誘惑。果不其然,信馬由韁,馬兒跑得很快樂,但是單就評論西館而言有些跑題了,急得戴老師不得了,但是我真的是沉浸在里面,為此熬了幾個通宵,通過找尋gmp 設計之道,把德國北部地區設計發展歷史的珠翠用自己臆想的gmp 設計原則之繩穿了一遍。多虧戴老師當頭棒喝,及時懸崖勒馬。
濰坊市中央商務區生態廊道綜合服務中心——望月臺
好在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同樣適用于建筑,適用于gmp 的設計原則和具體案例,蘇州博物館西館是一個具體案例,熬夜發掘的是gmp 設計原則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邏輯。這個邏輯來自吳蔚先生專程從上海寄來的《Meinhard von Gerkan:Vielfalt in der Einheit》描寫馮格康先生和gmp 事務所的著作,翻開這本書,尋找蘇博西館背后設計邏輯的引路光束漸漸被放大,一串串的名字和名詞如一個個光筒漸次出現:Karl Friedrich Schinkel、Bauakademie、Julius Raschdorff、Heinrich Tessenow、Fritz Schumacher、Theodor Fischer、Hans Scharoun、Hugo Haering、Hans Poelzig、Fritz Hoeger 、Backsteinexpressionismus、Ernst May、Der Ring、Bernard H e r m k e s、P a u l B o n a t z、P a u l Schimitthenner、Stuttgarter Schule、Der Block、Heimatschutz、Heimatstil、Willy Kreuer、Friedrich Wilhelm Kraemer、Dieter Oesterlen、Walter Henn、Braunschweiger Schule 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光筒可以依照不同的坐標系——一般來說是建筑學內容或者學派,或者建筑設計的關注點,或者是gmp 創始人就讀學校的特點,組成不同的打開方式,如一張光的網絡照亮了這一條從始于求學、終于設計原則形成的邏輯路徑。
除了日常的產學研工作,我還受邀擔任2021 Passive House Award、2021 WAN Award、2021 國際Active House 大獎評委、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等國內外競賽、獎項的評委,并參與了Daylight 日光論壇主旨報告、第十七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等講演及學術交流等,并作為《建筑技藝》雜志改版后的遴選小組專家成員,跟隨李興鋼大師參加了多個高品質項目的品鑒活動。我們的海南智慧生態新城數字市政廳項目也受邀參加“第17 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展覽”,工作室也參加了“鄉村介入之跡象喚醒展覽”和“第27 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中巴合作論壇暨中國建筑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也大大開拓了我的眼界。
回首過去的2021 年,付出很多,收獲也很多。作為一個身兼大學老師和工作室主持人雙重身份的我,能在“產、學、研”中還算切換自如,全靠工作室精英同事們和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團隊作為堅強后盾。為了理想,大家可謂“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也仰賴天道酬勤,始得收獲;感恩厚德載物,方能篤定前行。
展望虎年,惟求擊潰疫情送瘟神,愿追隨諸位建筑前輩,以“至勤不怠、至誠不偽、至拙不巧、恒志求識、合志同方”之心,攜手同仁戮力求索中國建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