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陳湘全 劉燕
(1.重慶市北碚區兩江小學,400700;2.重慶市北碚區朝陽小學,400700;3.重慶市北碚區人民路小學,400700)
本文以水平一(一年級)《我的身體長啥樣》一課為例。本課教材內容是健康教育板塊中“知道生命孕育的過程、人體主要器官的名稱及功能、男女生的生理差異”內容中的第1課時:“我的身體長啥樣”,嘗試把健康知識以游戲化教學的形式,在體育實踐課中落實。
全課以認識身體為知識主線,以“快快反應——小小木頭人——剪紙貼畫畫自己——男孩女孩快快跑——我是中國娃”5個游戲為活動主線,2條線條合力解析教材的分層次學習。開課的“快快反應”游戲無聲地嵌入身體器官,做好知識鋪墊;熱身活動“小小木頭人”游戲,將傳統老游戲賦予新的元素和內容,呈現游戲中學知識、跨學科、多融合的學習場景;基本部分“剪紙貼畫畫自己”“男孩女孩快快跑”2個小游戲,主要通過參與性、操作性的活動,融合美術、心理健康學科的知識,利用課程資源,把握教育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認知和構建,引導學生愛自己、愛他人;結束部分“我是中國娃”放松操,把身體器官名稱及功能融進兒歌,回扣本課學習主題——原來我的身體長這樣。
本課的學習目標為:能在“快快反應”“小小木頭人”等系列游戲體驗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知道并能說出身體主要器官的名稱及功能;移動和非移動技能得到發展;主動參與游戲,認同并喜歡自己的性別,活動中主動發揮自己的性別優勢,愿意和小伙伴分享自己作為男孩、女孩的勇敢和自信;在游戲中遵守規則、尊重伙伴、欣賞伙伴,有正確的勝負觀。
伴隨陣陣鈴聲,學生們或笑或跳,或推或擠地進入課堂,教師提示“比比誰的站姿美”,可一年級的學生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教師清清嗓子響亮地呼出:“小耳朵——小眼睛——小嘴巴——小腳板——小小手……”學生們洪亮而整齊地回應:“仔細聽——看前方——不講話——站八字——緊貼腿……”教師再問:“集合要求三個字?‘快、靜、齊’,言行一致的孩子請你快速跺跺腳、一起拍拍掌、原地蹦蹦跳。”學生們隨著教師的口令高興而熱烈地快速跺腳、整齊拍掌、向上蹦跳。
這樣的場景其實是一堂常規的體育課開課環節,但它的不常規就在于本堂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健康教育——“我的身體長啥樣”,該課是開課即融入語文學科元素的一堂體育室外課。在集合常規中,將身體的主要器官及淺表功能巧妙地嵌入在“快快反應”游戲中,同步借助語文學科的口訣式、對話式、兒歌式的互動教學,通過簡單的指令、簡短的語言、簡潔的問答,集中注意力、激發表達力、激活參與力。
熱身環節,游戲從最初的原地慢節奏“小小木頭人快快指鼻子、嘴巴、耳朵……”的小游戲切入,過渡到位移的、快慢節奏交替的“指著你的小鼻子,張開你的大嘴巴,捏著你的小耳朵,畫畫你的大眼睛,拍拍你的大腿、小腿、手臂……”的游戲進階,最后師生一起唱著兒歌:我們都是木頭人,我們都是木頭人(可重復多次),指著鼻子不能動(捏著耳朵不能動,張大嘴巴不能動,捂著眼睛不能動,側舉雙手不能動,單腳站立不能動,微屈雙腿不能動),一邊以跑、跳的動作往任意方向散點跑位,一邊動靜交替地唱兒歌、找器官、用部位、做動作、變方向、換節奏、練平衡、美姿態,把一個“小小木頭人”的游戲玩出了花樣、玩出了精彩。
本環節,在玩游戲的背后,緊緊抓住身體各器官、各部位的健康知識,通過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找器官并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的方式,在兒歌、唱游、趣動的教學場景中,完成對身體的外部器官和基本功能的進一步認識和明確,學生也在身體活動中體驗了原地、位移、變換不同方向、不同節奏的跑跳,在游戲中滲透平衡、伸展、保持良好身體姿態的練習,達成“多贏”的效果。本環節抓住了學生的身心特點,挖掘改編傳統游戲“木頭人”的新玩法,借鑒融合語文的兒歌教學,把身體器官的名稱、各器官能完成的肢體運動,以“指、張、捏、畫、捂、立、舉、屈”等關鍵字串成一首非常有意思的“新木頭人”小兒歌,學生在說唱兒歌玩游戲的過程中,帶著健康知識體驗身體多種活動練習,感受兒歌文、韻、調的變化。
課的基本環節,隨著教師拋出“剪紙貼畫畫自己”的小游戲,學生們飛快地奔跑、細心地貼畫、盡情地吶喊。第1次游戲:每組學生在起跑線后雙腳交替快速跑,猶如剪刀咔咔響;聽到指令后,第一名學生跑向終點,拿起備好的一個身體器官貼在畫板上,快速返回,返回后下一名學生出發,至貼畫完成,看哪組把自己貼得又快又漂亮(比賽速度、規則、貼畫構圖、團隊精神等);第2次游戲:每名學生拿一個身體外部器官貼紙,在起跑線后圍成圈快速跑,教師隨機點號,學生聽令后快速反應跑向終點貼在畫板的相應位置;不返回則就地以開合跳的方式給小伙伴加油(比賽專注、反應、起動、速度、貼畫構圖、團隊精神等)。
本環節的活動依然沿著健康教育知識——“我的身體長啥樣”這條學習主線展開。通過跑與游戲,在發展學生移動和非移動性技能的過程中,體驗速度、方向、路徑的變化,融入美育的剪紙貼畫,通過動手粘貼,強化對身體各器官的認識,同時,構圖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好奇心理得到充分的釋放,最終實現巧手畫自己,萌心愛自己。整個游戲,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成就,既增加了跑的趣味性,又讓知識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易于掌握。體育和美育的學科融合,奔跑是形式,貼畫是措施,認識身體是知識,愛自己是目的,這條跨學科融合線,勾勒出了動態跑和靜態貼的“體美線條”,展示了學生的強健之美、畫面之美。
該游戲是基本環節的第3次游戲,教師給大頭畫像加上了發型,請學生對照畫像性別選擇小組,開始速度比賽。比賽過程中,學生努力奔跑也全力為小伙伴加油,可結果毫無懸念的是男生獲得第一名,女生落后了。男生歡呼,女生沮喪。此情此景,教師分別給了男生、女生不同的評價:“男生速度特別快,老師為你們高興!女生雖然速度輸給了男生,但你們努力奔跑的樣子也很美,老師同樣欣賞你們!其實,男孩、女孩各自都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優勢,男生速度快,力量好,女生柔韌好,姿態美”,最后,男孩女孩都笑了!
本次比賽并非真的比跑的輸贏,而是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勝負,看到彼此的性別優勢,從而喜歡自己,欣賞他人,建立性別概念,樹立性別自信,做最好的自己。體育與健康是關注學生未來生命質量的學科,健體育心是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本環節顯性目標是速度,隱性目標是心理認同的轉變,在此無聲地把心理健康與體育與健康相融合,使學生更好地認知自己的性別。
全班孩子沿自畫像圍成一個圈,以兒歌《我是中國娃》+肢體放松操的形式,一邊有感情地說兒歌,一邊做放松操,調節身心,放松身體。
結束部分創設了輕松舒緩的學習場景,把本節課所認識的身體器官及功能創編進兒歌里,在兒歌的節奏、押韻和快樂的氛圍中,既放松身體,也鞏固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