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雨/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高校文化自信建設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此時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構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這一工作,極為重要。本文簡要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文化自信的相關概述,對兩者的相似性進行了分析,剖析了高校文化自信的現狀,并就其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閾下建構高校文化自信的具體途徑進行了探討。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它在整個人類社會實踐生活中占據無可取代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思想的理論源泉。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文化”一詞并沒有直接出現,但是作為文化表現形式的文明、精神生產、藝術、觀念上層建筑、宗教等相關概念表述豐富。廣義的文化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三個方面的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觀念上層建筑”[1]。此外,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但在勞動出現分工以后,精神生產才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馬克思認為思想文化是自由、真實、多樣的,這為文化自信建設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奠定了理論根基[3]。總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以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為基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文化的發展規律進行概況總結的科學理論體系。
文化自信是一種更普遍、更基礎、更深層的力量,其根源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是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自信。盡管在近代,這個古老的國度遭受了列強的侵略,帝國主義試圖扼住中國的命脈,毀其文化,破其根基,改變國人的思想,掀起了意識形態之爭。值此國家危亡、民族危機的歷史時刻,中國人民堅守文化自信,否定“全盤西化”的思想,守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復興,而是指政治、文化、生態等繁榮發展,是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復興。文化作為全方位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始終要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優秀文化,汲取文化養分,實現自身夢想,從而匯聚成“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文化自信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者都是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文化是觀念上層建筑的形式表現,受經濟基礎的制約,但由于其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經濟決定政治;而經濟政治兩者的發展,又決定了文化的發展程度,但又因其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對經濟政治的發展起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經濟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有所作為,能演奏‘第一小提琴’。[4]”這也從側面證實了馬克思文化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相通之處。
當前我國高校文化自信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部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還是比較高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認同度和關注度比較高,樂于參與一些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關于“紅色故事”的演講比賽、唱紅歌、演紅劇、別開生面的“中秋晚會”以及走訪紅色革命基地等等。這部分大學生肯定并認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樂于參與其中,并積極弘揚與傳播。
但是,部分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程度較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價值認識不足。同時,由于外來的西方文化的引入,人們對它的辨證認識不足,甚至是盲目地接受,對歐美文化的片面追逐。比如,“好萊塢”等西方電影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的電影市場,造成了一些學生盲目地追隨歐美文化、跟隨所謂的“潮流”,對本民族文化持漠視、甚至排斥的態度。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文化活動中不認真對待、敷衍了事、應付任務,更有甚者以各種理由拒絕參加文化活動等。他們缺乏文化自主性,文化反思反省意識也比較淡薄,不關心文化的發展,消極冷漠對待文化實踐活動。
面對高校文化自信發展的現狀,如何推動高校文化自信建設,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擺在國家、社會和高校的重要問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開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構建,必須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并將其貫穿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5]。在加強高校文化自信的實際過程中,始終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弘揚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念。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未中斷,必然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在加強高校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液。那什么是優秀傳統文化呢?比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助人為樂、禮賢下士、敬業奉獻、不恥下問等傳統美德。但是落后習俗、封建糟粕,我們要堅決剔除。比如: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迷信、封建婚姻包辦制度等。高校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在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中的指導,構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底,才能實現高校文化自信的良好發展。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學校、家庭和社會貫穿人的一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環境影響著人的發展狀況,這三者對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極大的影響。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核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可以看出文化也受其三者的影響,因而高校在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方面,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優勢,集三者之力,形成多維度教育合力。
3.2.1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教學改革
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主要體現在物體上,比如利用學校的宣傳欄、標志性建筑、綠化帶、操場、教學樓和宿舍走廊、主題雕塑等空閑地張貼宣傳標語、宣傳橫幅,在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加強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觀念。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文化校園”對學生的隱性教育作用,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播撒在日常生活中,對大學生產生春風化雨的作用[6]。
其次,實施教學改革,與學生社團活動聯合,組織開展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該校馬克思主義青年讀書會社團面向全校同學,優秀的青年馬理論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各個專業的學生在此交流思想,在讀書會的展開過程中,既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解讀了黨和國家的理論,又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導向傳播到青年學生中去,讓大學生在社團組織的熏陶下,感悟校園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種方式在該校文化自信的建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2.2 注重家風、家訓、家教的文化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孩子的行為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家庭的氣氛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家庭教育是培養兒童人格的重要方式,而家長的文化理念和言傳身教將直接影響兒童的文化自信。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家庭教育的熏陶。回望歷史,我們發現許多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家風,比如《顏氏家訓》《傅雷家書》等,這些家教典范中彰顯著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內容,影響著家族子弟的行為選擇,這些書信、文卷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熏陶,從而增強了對文化的自覺自信。
3.2.3 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因此黨和政府應積極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弘揚社會主旋律,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作品。此外,國家還應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抵制各種腐朽低俗文化等等。比如加大對影視文化的監管力度,確保影視行業精出品、出精品;另外要加大基層地區圖書館、公園角、文化長廊的投放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定期開展分享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把社會作為宣傳“文化”的第二課堂,在分享活動的過程中增進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為增進文化的自信自覺奠定基礎。
近年來“學習強國”App走進大眾視野,各高校、各機關、各企業單位每天都在“學習強國”App學習,關注國家大事,掀起了一股“學習強國”風。若能將“學習強國”App引入高校,利用其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可加快高校文化自信建設進程。“學習強國”App具有許多免費的優秀文化資源,具有專設的文化板塊,比如文化新聞欄目、文化廣場欄目、文藝評論欄目等,可在線上觀看文藝視頻、文化慕課、文藝評論文章,使大學生乘云入網,暢享文藝時光。另外,“學習強國”App中專項答題競猜項目,設有文化專題答題項目,題目新穎,與黨和國家對文化的評論文章一致,在線答題競賽,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大學生活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其真正了解、熱愛、傳承民族文化,使大學生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彰顯青春活力,在展示出彩青春中培育文化自覺自信。
實現高校文化自信建設,需要深入挖掘地區紅色資源,凸顯文化的優勢價值,從而實現高校與地方的互聯互通。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該校坐落于首都北京,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比如“三山五園”紅色革命基地,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形成了獨特的北京紅色文化。因而,北京高校可充分挖掘紅色勝地、黨史教育基地中蘊藏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通過舉辦紀念活動、主題教育等形式,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強大的文化自覺自信,筑牢紅色文化信仰之源。此外,開發地區紅色革命資源不僅使高校課堂更加立體直觀,更具有真實性,更能打動學生們的內心世界,還能夯實文化自信根基,為文化自信持續發展安裝“發電機”。
綜上所述,高校文化自信的建設欲速則不達,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也不可能一舉成功。文化自信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建設、穩步提高的過程,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習先進文化,把文化自信建設真正落實到文化建設和教學工作中去,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加強道德修養,從而培養大學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引用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 畢雪晗.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中國文化自信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10):39-4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張瀟.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J].理論觀察,2021(4):103-105.
[6] 陳鑫.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