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爍 寧 宋沐軒
中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內蒙古地區孕育的獨特的紅色文化是在特殊的歷史和社會環境基礎上形成的。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承,要以草原紅色文化為根基,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積極運用新的媒介。
內蒙古素來以草原文化、多民族的特點聞名于世,特別是蒙古族舞蹈因為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196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達茂聯合旗新寶力格大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小姑娘龍梅、玉榮,頂著嚴寒,晝夜與暴風雪搏殺,保護了她們的羊群。《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以龍梅、玉榮這兩位草原英雄為原型塑造的舞劇。同時,這也是內蒙古在新媒介環境下,宣傳紅色文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對推動內蒙古紅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內蒙古紅色文化作為內蒙古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物質載體。《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兩個主角,盡管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卻在暴風雪中奮不顧身,展現了革命英雄主義。舞劇中的很多視覺符號元素代表著內蒙古的紅色革命文化。內蒙古的紅色文化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財富。
《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最能感動觀眾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所傳遞與贊美的紅色文化與精神,這種精神不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具有時代性。《草原英雄小姐妹》舞劇用各種符號來描繪草原上的紅色文化,與內蒙古人民親近自然的思想相吻合。比如,馬的舞姿充滿了羅曼蒂克的幻想,馬頭造型獨特;在狂風暴雪中,羊群被吹散,黑色的小綿羊眼看要被風吹走,柔弱的小女孩死死抓住了羊角。這些典型形象和符號契合了觀眾的情緒,與觀眾達成共鳴,這也是這部舞劇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原因之一。草原上的紅色文化已經成為觀眾寶貴的精神食糧。
以往內蒙古地區的媒體技術相對落后,紅色文化內容都是線性傳播的,這極大地制約了其傳播渠道,一定程度上導致其文化傳播的滯后。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內蒙古地區的媒體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傳播手段的科學化、多樣化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呈現蓬勃生機。新媒介的出現,使得內蒙古地區的文化交流更為方便和有效,更多的人有機會認識到孕育于草原中的優秀紅色文化。
與此同時,新媒介也為文化接受者提供了表達自己觀點的途徑,使文化交流由單向轉向雙向。此前,內蒙古地區主要通過電視、電臺等渠道傳播紅色文化,現在,大量的文字、圖片、音頻和影視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大量輸出,廣大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內蒙古的優秀文化,傳播內容和主體更加多樣化。
傳播是信息的流動與散布,傳播需要借助符號方可實現,符號和傳播兩者具有天然相近性。脫離符號的傳播交流是沒有實體的、虛空的,而脫離傳播的符號是無目的的。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眾多的符號元素中融入了來自草原的紅色文化。舞劇中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物、唯美的場景、精致的道具,都由這些符號組成,最終構成了一幅充滿草原紅色文化氣息的壯麗畫卷。舞蹈為觀眾提供了視覺和聽覺的良好體驗,同時也讓觀眾沉浸在紅色文化的海洋中,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豐厚的文化營養。
“紅色文化史”是中國人民創作的一部偉大的歷史,無數革命者舍生取義,譜寫了壯麗詩篇。紅色文化蘊含的“紅色基因”,是中國革命、建設的“遺傳密碼”。這是中國特有的紅色革命歷史,被中國人民認同和尊崇。傳承紅色文化首先要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紅色文化的內涵,對其內涵理解不夠則會給紅色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延續帶來不確定性。
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是“弘揚集體主義,弘揚英雄事跡”,觀眾通過舞劇符號傳播產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內蒙古紅色文化的接受者將會持續地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水平。
紅色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的一股精神力量,內蒙古地區的紅色文化有助于堅定民眾的意志、提高民眾的凝聚力。
雖然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們十分重視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提高了主流媒體的主體地位,然而,由于傳播載體局限于書籍、影視、新聞報道等,表現形式相對單一,跟不上時代發展,造成了紅色文化傳播總體上的滯后,實際傳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面對這樣的形勢,很多媒體和組織開始嘗試利用新媒介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但是收效甚微。新媒體以“快消產品”為主,很明顯,紅色文化難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深入傳播。個別人對紅色文化產生偏見,認為它比較“老土、過時”。在新媒體時代,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并未遵循新媒體的傳播規律特征進行調整,所以新媒體中的紅色文化傳播面臨一定阻礙。
由于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化特征,使得它的傳播面、受眾覆蓋面相對較窄,對紅色文化的深入傳播產生了一定影響。
目前,一些文化部門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創意推廣活動,通過影視作品、藝術作品等來凸顯紅色文化精神內涵。但其創意作品的開發力度不夠,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在當今新媒體時代,要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積極打造創新的內蒙古紅色文化作品,利用網絡新技術,傳承內蒙古紅色文化。
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后,內蒙古地區一些旅游景點通過語音講解、視頻播放等方式來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但是作用甚微。音視頻的運用,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途徑更為豐富,但其傳播性質卻未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受者仍是被動接收信息。這種單向傳播不能激發受眾的熱情,也不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而且這種傳播多在場館內進行,受眾認知、參與紅色文化傳播的機會相對較少,更多的是通過頭腦去理解和內化。
①借助VR技術打造年代感、現場感
紅色文化的誕生年代大都與今天相隔甚遠,我們怎樣才能讓受眾感受到那個年代的“紅色”?就需要利用VR/AR技術,讓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播需注意以下幾點:要根據具體的紅色故事,利用VR/AR技術進行三維空間的構建,以達到一種真實的年代感,使受眾能夠更好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在網上搭建紅色文化展廳,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展現出來。受眾可以進入展館的網上平臺,觀看具有濃厚時代感的場景,仿佛親身經歷過一樣。
②借助VR/AR技術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互動性
沒有現場互動,紅色文化的傳播就顯得呆板、乏味。因此,利用VR/AR技術增強互動性,對于促進紅色文化的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VR/AR技術,內蒙古的歷史博物館可以開展多種互動體驗活動,以龍梅、玉榮等英雄人物的事跡為主題,建立互動體驗區,讓受眾親身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宣傳中來。再現英雄人物的表情、聲音、動作,讓觀眾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英雄們不屈不撓、舍生忘死的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受眾的體驗感,提高受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更加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③利用AR技術增強受眾的紅色文化體驗
AR主要有兩種: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AR技術可以將虛擬和真實的信息完美結合在一起,讓人產生一種全新的體驗。
為了推動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可以利用AR技術,打造大青山抗日戰爭革命地紀念館、察哈爾抗戰遺址等紅色文化體驗館,讓觀眾在AR技術的支持下,了解當時的歷史,感受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①新媒體平臺
新媒體平臺尤其是短視頻平臺,是目前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宣傳內蒙古紅色文化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作用,把紅色故事講得更好,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紅色文化。可以建立官方公眾平臺,申請官方微博賬號,開發自己專屬的APP等,將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內蒙古紅色文化內容精準投放給有需求的人,提升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播的效率。抖音、快手、火山視頻等短視頻平臺以其直觀、生動的內容逐漸成為比較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紅色文化直播活動,或將內蒙古紅色文化內容制作成短視頻,講述紅色英雄事跡,將短視頻和紅色文化相融合,推動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承。
②組織演講、游戲、競賽活動
將演講、游戲、競賽和紅色文化融合在一起,既可以滿足年輕人的娛樂需求,又可以加快推廣紅色文化。
相關部門或媒體要多關注年輕人的思想和娛樂需求,制定適合他們的文化傳播方案和策略。通過網絡平臺,舉辦競賽、演講等文化宣傳活動吸引年輕人參加。
同時,也可以利用內蒙古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創意游戲小程序,促進年輕人同內蒙古紅色文化的互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①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壯大紅色思想文化
新時期,在傳播紅色文化時,應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民眾進行闡釋。要把紅色文化內容系統化,要以歷史事件、人物為主線,將相關的紅色文化內容整合到一起,讓受眾在認知上形成體系。內蒙古紅色文化是一種體現先進思想和先進時代精神的文化,對其進行有效宣傳可以起到思想引導的作用。在當今時代,受眾很容易被假新聞所迷惑,失去了判斷力。在此大環境下,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播有助于引導輿論、凝聚民心,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②制定目標,明確傳播方向
紅色文化傳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以指引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就能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傳播的作用。內蒙古優秀的紅色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相契合,加強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播有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能對受眾的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使受眾培育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于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源于先進的紅色文化。內蒙古紅色文化既能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又能增強受眾的文化自信,提高受眾的辨別和判斷能力,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個人思想認識。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汩汩流淌在國人身體里的血液,深植于國人腦海中。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播步入新階段,創作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紅色文化作品。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滋養人民群眾的心靈。面對全媒體時代媒介傳播格局的變化,紅色文化傳播也要隨著媒介的升級加強創新,利用新媒介的功能與特點,順應時代潮流,充分運用VR/AR技術、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內容,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擴大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將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