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偉
互聯網的普及拓展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記者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新聞采訪是檢驗記者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實踐,所以在新聞采訪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推陳出新,牢固樹立群眾思維,展示出創新模式。
當前我國一些媒體記者在采訪觀念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以往形成了自己固有的采訪模式,在采訪的過程中無法對采訪素材進行深入挖掘,所以采寫的內容很容易讓受眾感到乏味。
采訪工作中很容易出現突發狀況,讓采訪無法順利進行,而且一些記者對采訪前的準備工作不夠重視,所以在實際采訪過程中無法掌控現場情況,造成了采訪質量比較低。記者要盡快適應當前的融媒體環境,認識到傳統新聞采訪觀念的局限性,要依據融媒體時代受眾需求,不斷拓寬自己的思維方式,拓展視野,創新采訪的形式,進而提高采訪的質量。
好的新聞選題必須是對社會而言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選題應具有時效性、典型性、貼近性和獨家性等特點。只有選題選得好,報道時機恰當,才能體現媒體的新聞價值取向,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很多時政新聞來源于政府的相關會議以及政府公布的文件,很多記者在進行時政新聞撰寫時,都是整合一下所獲得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做一些簡單的修改。但事實上,報道的內容并沒有貼近受眾需求。有責任心的記者會在會議采訪中及時記錄有用信息,找出其中百姓最關注的亮點,會后進行補充采訪,從而寫出針對性和貼近性強的獨家報道。
當前,很多記者在進行新聞采寫時,采訪不扎實,內容較空洞,這就導致新聞缺乏較強的吸引力,無法給受眾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
很多媒體記者忽視了新聞采訪的創新性,慢慢地就會失去一部分受眾。出現這種問題主要還是由于新聞工作者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沒有進行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缺乏深入思考,新聞報道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①豐富報道主題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上好玩、有趣、吸引人的新聞內容非常多,傳統媒體新聞受眾越來越少。所以記者要創新新聞采訪方式,在保證新聞嚴謹和準確的同時,增強新聞的趣味性,可以轉換敘述風格,適當地使用網言網語來描繪社會現象,從而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進行選題工作時,首先要考慮其是否是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其次要考慮選擇何種方式讓新聞具有更強的可看性。
②明確選題思路
首先,新聞選題應該具有人民性,通過新聞表達出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愿景。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中,要走進人民群眾中,真實地展現人民群眾的生活,把事件、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盡量使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語言,賦予報道濃厚的人情味,提升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其次,新聞選題應注重紀實性。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紀實題材的作品更能引發受眾的共鳴。
最后,新聞選題應具有時代性,體現時代精神,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③提升新聞價值
如果沒有好的新聞內容,就無法吸引受眾,進而無法保證新聞傳播的效果。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方式在不斷發生改變,也一步步地拓寬了大眾的閱讀渠道,但無論形式怎么變化,內容依舊是吸引大眾的關鍵。所以記者一定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向大眾傳播真實而有效的信息,提高新聞質量,提升新聞價值。所以,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采訪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識別能力,保持求真務實的精神,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提取出有價值的內容,向大眾提供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產品。
④創新報道方式
在以往的重大主題報道中,一些記者在采訪中比較因循守舊,采用老一套的報道方式,報道非常沉悶死板。所以在重大主題的新聞采訪工作中,必須創新報道方式,保證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人們的關注度,從而提高宣傳效果。在解讀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時,要盡可能地創新解讀的方式,做到既準確,又便于大眾理解,從而使大政方針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展示國家取得的各項成就時,要突出重點和亮點,既要實事求是,又不可夸大其詞;在宣傳優秀人物的事跡時,要做到語言精練,既突出當事人的優秀品質,又要做到語言的平易近人,有人情味。
①適應媒體融合趨勢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眾的需求,單向傳播的方式已經被打破。現在人們更傾向于運用新媒體平臺發聲,說出自己的看法,有很強的交互感。這就對記者新聞采訪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記者要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做好互動,從而實現新聞的快速報道和快速傳播,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優化。
要增強思想政治覺悟,精準解讀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記者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熟練運用各種技術,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活動,能夠科學、有效地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記者要善用信息檢索工具,提高信息識別和整合能力。面對海量信息,快速識別真偽,收集重要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并生成更多更具價值的新聞產品。記者必須精通多媒體的操作技能,發揮多媒體優勢為新聞報道服務,推動融媒體時代下新聞事業高質量發展。
②以受眾需求為中心創新工作理念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媒體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單純的文字內容已經無法激起受眾閱讀的強烈興趣,所以記者要堅持以受眾需求為中心,創新工作理念,運用文字、音頻、視頻、數據、圖表、動畫等各種形式進行報道。
比如,2016年春節前夕,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制作的視頻短片《中國高鐵,讓家更近》,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廣泛傳播;新華社全媒體報道平臺推出《四個全面》說唱動漫MV,被網友稱為“神曲”引發強烈反響……中央主要媒體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用新媒體手段創新開展經濟民生成就報道,以平實、接地氣的文風,生動活潑的形式,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展現了媒體融合取得的新優勢、新成效。
③采用差異化的傳播策略
要充分運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從新媒體上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然后進行核實和跟進采訪。記者要采用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從而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記者要具備一定的資源整合能力,做好跨平臺信息的整合,通過多方渠道獲取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生成數據新聞,從而提高新聞的可觀性。
①提高記者的綜合素質
作為一名記者要加強自身學習,要研讀各項政策,把握時代趨勢和社會發展形勢,熟悉自己報道的領域,不斷強化大局意識,在報道中體現時代聲音。
記者采訪要做到深入,提升自己的敘事能力,讓報道變得鮮活起來,在進行故事化的表達時要選好角度,保證敘事的連貫性。
②提高自身采訪效率
當前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所以這就要求記者要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記者要提高眼力,以敏銳的眼光發現新聞亮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訪活動,從而在第一時間找到可用的新聞資源,并進行快速處理,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快速占據市場,吸引更多的受眾。
③在采訪前做足準備
第一,要深入了解當前發生的新聞事件,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提前對采訪對象的相關背景進行調查,從而制定合適的采訪提綱;第二,要提前做好采訪工具的準備,反復確認設備是否準備齊全,要準備好備用設備;第三,根據采訪地點、時間、環境的不同,準備好一定的應急物品,從而應對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④提高媒體公信力
新媒體時代,受眾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受眾獲得的信息量比較大,但缺乏有價值的信息,所以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人們更希望獲得的是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讀,從而深入思考新聞事件背后所體現出的社會問題。
記者在進行新聞作品的生產時,一定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保證其公信力。第一,要從受眾需求出發,把受眾的需求放在首位;第二,要堅持適度原則,對新聞事件進行合理的解讀,幫助受眾理解新聞事件。深度解讀,是體現媒體公信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記者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⑤提升記者的創新意識
記者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記者要充分掌握新媒體技術,要意識到:當前的新聞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新媒體技術的支撐,所以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工作。
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和策劃水平,善于把握社會熱點事件,及時策劃出優質選題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創新角度分析新聞事件,把新聞以最獨特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在采寫形式上,應當打破傳統思維,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⑥從“小切口”看大成就
記者要善于思考,在報道中體現自己的專業性,不能讓報道流于表面,要用個人獨特的視角來描繪新聞事件。尤其在做重大主題報道時,要善于從“小切口”入手,展示大成就。
比如,中央主要媒體近些年創新開展經濟民生成就報道,用講故事暖人心,運用視頻、動漫等全媒體手段,生動報道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新華社全媒體報道平臺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實踐重大主題宣傳,聚焦經濟形勢、扶貧攻堅等主題,深入挖掘基層典型;同時,積極創新報道形式,注重網上網下協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呼應,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央視新聞新媒體繼續以短視頻為發力點,結合進博會五周年,推出一批視角獨特、強調互動感和沉浸感的短視頻產品,充分展現中國借助進博會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為。
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和光明網聯合制作了“光明炫融特刊”,重點圍繞“經濟新常態”“二胎,生還是不生”“‘十二五’回顧”等經濟民生類話題展開,生成的融媒體作品二維碼刊登在報紙上,方便讀者獲取。
《北梁棚改探訪記》《“十個全覆蓋”成就不一樣的呼倫貝爾》《大興安嶺冷極村:零下58度的問候》……經濟日報A PP開設的“新春走基層”專欄,集中編發“觸摸中國經濟溫度”系列報道,用發生在基層的動人故事展現國家的發展變化。
中國日報記者采寫了《站臺客運員王亮:露天接送列車,棉鞋大襖羽絨褲對抗極寒》《十個故事,十個家庭,一場春運》等一組原創英文報道,以生動的幕后故事為切口,突出我國高鐵發展成就,引發海外網友熱議。
圍繞春節熱點,中國經濟網就民生關注的話題“手機過春節”“農村淘寶”“不一樣的年夜飯”“不一樣的年貨”“新老照片看變遷”等話題展開報道,展示“互聯網+”及經濟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實拍鄉村二十年今昔對比》等報道獲得廣泛轉載。
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媒體應鼓勵新聞記者進行切實有效的創新,滿足受眾的需求。新聞采訪工作必須遵循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采訪內容力求做到真實、客觀。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到當前新聞報道存在的不足,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做好新聞采訪的創新工作,用生動表達實現有效傳播,增強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