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在融媒體時代,依托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開展時政新聞報道工作,是提升時政新聞報道傳播影響力的必要路徑,因此,在推進時政新聞報道創新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將新聞傳播渠道的拓展作為關鍵內容,從而促使新聞媒體及其時政新聞報道更好地適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主要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即構建媒介矩陣以及針對不同信息平臺特點差異化地呈現時政新聞內容。
從媒介矩陣構建工作來看,新聞媒體需要在筑牢母媒體核心地位的基礎上,嘗試使用多元化的平臺呈現時政新聞內容。如新聞媒體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以及新聞客戶端,對母媒體中的新聞內容進行傳播,這不僅會讓更多的新聞受眾接觸到這些時政新聞報道,有效提升新聞媒體的知名度,而且能為互動傳播等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當然,僅做好“兩微一端”開發與利用工作還遠遠不夠,新聞媒體需要著眼于視頻平臺、門戶網站、自媒體平臺等多個陣地,并通過為各個欄目甚至新聞記者編輯開通賬號等途徑,從廣度與深度兩個層面深耕媒體矩陣,有效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如以短視頻平臺為例,在新聞媒體依托短視頻平臺呈現時政新聞的基礎上,也可以要求各個欄目組入駐短視頻平臺,引導新聞工作者開通個人賬號,從欄目創作經歷、個人感受等多個層面,對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進行闡述。當然,相對于官方媒體而言,新聞工作者個人賬號中的內容可以更隨意,這有利于吸引具有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新媒體平臺用戶對新聞工作者個人賬號進行關注,進而為輿論領袖的打造、時政新聞報道傳播方式的創新等創造良好條件。
另外,在開展媒介矩陣構建工作的過程中,新聞媒體還需要掌握不同平臺的信息傳播規律,區別化地對待不同平臺的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工作,依靠差異化的產品,彰顯時政新聞報道在媒介矩陣中的獨特性。當然,為了有效降低多元化平臺傳播中的內容生產成本、提升時政新聞報道傳播效率,新聞媒體也可以構建“一次采集、多種生成”的時政新聞內容生產模式,從而促使融媒體時代下的時政新聞生產工作更好地順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進而在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基礎上,為新聞媒體競爭力的增強提供保障。
在融媒體時代下的時政新聞報道創新工作中,新聞媒體需要致力于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讀性,確保時政新聞信息更為直觀地呈現,使新聞受眾能夠利用更短的時間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從而有效提升新聞傳播效率、優化新聞受眾的信息獲取體驗。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引入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技術,增強時政新聞的視覺沖擊力,而且有必要對時政新聞內容呈現形式進行創新。
如新聞媒體可以使用VR技術對時政新聞現場情況進行傳遞,讓新聞受眾能夠全面了解時政新聞現場,也可以使用數據新聞等形式,對時政新聞信息進行精準傳達。在此基礎上,時政新聞報道所承載的信息能夠更好地被新聞受眾所接受,久而久之,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以及社會大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等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具體而言,在新聞可視化水平的提升過程中,新聞媒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新聞媒體可以依托數據新聞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解讀。數據新聞具有明顯的優勢,如直觀、客觀、精準等,與此同時,豐富翔實的數據也有利于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說服力。在依托數據新聞開展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轉變傳統時政新聞報道中以敘述性文字為主的新聞呈現方式,使用數據表、雷達圖、柱狀圖等形式,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濃縮式的呈現,并透過直觀的數據總結規律、預測趨勢、闡明原因,為時政新聞報道深度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助力。如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大眾日報成立了數據新聞工作室,開辦了數據新聞欄目,創作了多篇數據新聞,這些新聞不僅具有創意和亮點,而且也具有獨到的視角與新穎的形式,因此,這些新聞不僅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注,而且得到了商業社交平臺的流量加持,實現了大流量與正能量雙豐收。由此可見,依托數據新聞對時政新聞報道信息呈現方式進行創新,對于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新聞媒體需要使用圖解方式對時政新聞進行呈現。在融媒體時代,社會大眾更樂于通過圖片而非文字接收新聞信息,因此,使用更具現場感的圖片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呈現,也有利于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如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可以對時政新聞事件的要點進行總結,把主要信息濃縮為一張圖片。當然,要避免堆砌和羅列數字,需要遵循簡潔、可讀的原則。只有如此,時政新聞報道才更容易被受眾讀懂,圖解新聞的直觀性優勢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最后,HTML5成為時政新聞傳播過程中極具吸引力、新穎性的信息呈現方式,將這種方式應用于時政新聞傳播工作中,能夠有效強化新聞受眾的體驗感、互動感與參與感。如2022年新華通訊社依托HTML5技術策劃與呈現了主題為《一張船票》的時政新聞報道,在這一新聞報道中出現的“紅船”是有深厚意義的象征,紅船駛過歷史性時刻,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新聞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過程中,需要與新聞報道文本進行互動,與此同時,將“紅船”這一社會大眾熟悉的象征性事物呈現出來并用這一意象串聯過去與將來,也能夠讓新聞受眾在回憶過程中產生溫暖、自豪與感動的情感,更為深刻地理解與傳承“紅船精神”。由此可見,HTML5技術不僅能夠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視化水平,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新聞傳播目標。
在融媒體時代,尊重受眾需求、強化用戶意識,已經成為許多新聞媒體在開展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的共識,而這種共識的產生,則主要是因為當前信息傳播環境下的新聞受眾在新聞獲取方面有了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這也讓新聞受眾在新聞內容及其傳播形式方面有了更高的話語權,當新聞媒體時政新聞報道沒能夠與新聞受眾信息需求和信息接收期待實現緊密對接時,新聞媒體就不得不面臨受眾流失。對新聞媒體而言更為可怕的現象是,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受眾會自由選擇能夠滿足自身信息需求和信息接收期待的新聞媒體,且悄無聲息地遠離那些內容質量較低且忽略受眾需求的新聞媒體,這種受眾流失現象具有悄無聲息的特征。這種遠離,正是當今新聞受眾追求高品質新聞報道的無聲宣言。
在此背景下,當新聞媒體明顯感知到新聞受眾出現嚴重流失時為時已晚。針對這一現象,為了確保時政新聞報道更好地符合市場需求,也為了提升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對新聞受眾聚合與流失的敏感性,新聞媒體有必要依托互動傳播模式開展傳播實踐,這既有利于促使時政新聞報道傳播工作呈現更強的親近性,也有利于進一步強化新聞媒體與新聞受眾之間的黏性,進而為新聞受眾忠誠度、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在時政新聞互動傳播中,新聞媒體有必要將互動傳播理念滲透到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各個環節,通過引導新聞受眾深入參與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依托新聞受眾反饋意見調整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向,促使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工作呈現出更強的互動性特征。具體而言,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首先,在新聞源的拓展中,新聞媒體既需要發揮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優勢,也需要為新聞受眾表達自身觀點提供通暢渠道。新聞工作者更高的專業素養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為其做好新聞來源拓展工作提供堅實保障,在此基礎上,新聞媒體需要聚焦具有較高關注度和認可度的新聞受眾觀點,通過對其進行專業化的加工和深度挖掘,打造優質的時政新聞報道。如新聞媒體可以在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等平臺中的留言板塊挖掘點贊更高、更具新聞報道價值的觀點,從而使時政新聞來源呈現更為廣泛、多元的特征。
其次,在時政新聞文本創作中,新聞媒體可以引入用戶生成內容模式,使新聞受眾深度參與時政新聞生產。在用戶生成內容模式中,新聞媒體需要推進自身從受眾意識向用戶意識轉變,通過為用戶提供內容創作與傳播平臺,構建用戶創作激勵體系,引導用戶參與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生產,為新聞媒體時政新聞資源的進一步拓展提供助力。
最后,在新聞傳播階段,新聞媒體需要廣泛收集新聞受眾反饋的信息,為時政新聞報道策略的調整提供依據。這要求新聞媒體推進反饋渠道多元化、反饋速度及時化,通過及時調整報道策略體現對反饋信息的高度重視。
在融媒體時代,積極適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的必然選擇。在時政新聞報道實踐中,傳播渠道的拓展、新聞語言風格的優化等工作,都需要優秀的新聞人才隊伍作為支撐。特別是在仍舊處于持續變化的新聞傳播環境中,新聞媒體時政新聞報道變革方興未艾,新聞工作者更是需要以動態化的眼光看待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工作,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強化自身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為新聞媒體時政新聞報道變革提供保障。
由此可見,新聞媒體需要意識到,在提升時政新聞報道水平的過程中,打造高水平的新聞人才隊伍是關鍵。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從人才引入、人才培訓以及人才激勵等層面入手,對人才隊伍建設體系進行完善,而且需要為新聞人才自主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從人才引入工作來看,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人才是最為核心的因素,無論是對于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而言,人才都是媒體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對傳統媒體而言,新聞人才的引入工作更為緊迫,這主要是因為在融媒體時代中,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現象相對嚴重,而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媒體變革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成就感與榮譽感下降、發展空間受限。在人才引入實踐中,為了確保時政新聞報道適應信息傳播環境發展趨勢,新聞媒體需要引入技術型人才與運營型人才,為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在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中的應用、新聞媒體品牌構建工作等提供支持。新聞媒體需要將復合型時政新聞人才引入工作作為自身長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項,確保時政新聞人才綜合素養能夠更好地適應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發展;從人才培訓工作來看,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環境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決定了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人才需要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素養。
為此,新聞媒體需要根據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完善時政新聞人才培訓內容體系,并依托新聞“以老帶新”“青年導師制”、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結合的培訓方式等,擴大培訓工作的覆蓋范圍,為培訓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從人才激勵工作來看,科學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充分調動時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有效發揮時政新聞工作者的創造性,為此,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對薪酬待遇體系進行優化,而且有必要依托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多元化手段,有效激發時政新聞人才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新聞媒體需要與時政新聞工作者開展廣泛、深入的溝通與交流,了解時政新聞工作深層次的需求,通過有針對性地構建激勵政策,體現出對時政新聞工作者的關愛,提升新聞媒體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推進人才持續發展的能力,進而為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從時政新聞人才的自主發展來看,新聞媒體有必要引導時政新聞人才構建成長共同體、創新共同體,通過為時政新聞人才提供良好的相互學習、協同進步環境,促使時政新聞人才向共同的發展愿景努力,這不僅有利于增強時政新聞人才隊伍的向心力,而且對于充分發揮時政新聞人才在自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推進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發展,是新聞媒體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必要路徑。為此,新聞媒體需要通過拓展時政新聞傳播渠道使時政新聞報道呈現出更大的覆蓋范圍與影響力,通過提升時政新聞可視化水平有效強化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讀性,通過優化互動傳播模式體現出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對新聞受眾的重視,通過做好新聞人才隊伍建設為時政新聞報道持續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