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活、文化與政治: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當代復興*

2022-03-22 20:50:37李銀兵段成名
文化遺產 2022年6期
關鍵詞:國家文化

李銀兵 段成名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說:“傳統節日通過一年一次約定俗成的節日活動,重復著國家的歷史和民族的歷史,而重復是保持與過去連續性的通道,它將一個國家的過去和現在構建成延綿不絕的統一體。”(1)[英] E.霍布斯鮑姆、T.蘭格:《傳統的發明》,顧航、龐冠群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第183頁。的確,“一如所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一樣,傳統節日一刻也不曾脫離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始終與它們共同變遷演進,與此同時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影響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遷”(2)張士閃:《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20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5頁。。因此,傳統節日不是一般假日,它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史、情感凝聚及價值倡導等息息相關,“盡著各種社會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綜合運用”(3)鐘敬文:《鐘敬文民俗學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83頁。。特別是在當前,隨著政府的強勢介入、學術界的積極推動、媒體的廣泛傳播、民眾的熱情參與及節日主體的高度自覺,傳統節日呈現出了作為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載體、發展資源及民眾生活方式的多維節日性狀,且這些性狀被現代社會重新發現并廣泛運用,最終使得傳統節日服務社會的功能得到了不斷彰顯。相應地,與傳統節日社會功能相關的研究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令人遺憾的是,以往研究大多以探析傳統節日對于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所發揮的功能價值為主,而較少有結合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社會功能實現,去關注國家力量與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的互動實踐,特別是凸顯國家力量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中所起作用的相關研究成果出現,這就使得現有研究與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的實踐事實有些脫節。基于此,立足于生活與文化、文化與政治、政治與生活等多重復雜關系,本文以國家力量介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為主題,著重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生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及政治生活化三重發展理路進行探析,以期在全面呈現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全貌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的巨大影響,以就教于大家。

一、生活文化化:少數民族 傳統節日復興的現代性表征

眾所周知,學者高丙中借助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在對“民”“俗”概念進行解析基礎上,把“民”從“俗”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明確了生活世界是民俗學的研究領域,確定了“民俗生活”為當代民俗學理論建構的基礎。這不僅解決了多年來長期困擾民俗學界有關民俗學研究對象的元理論難題,也開啟了融合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的民俗整體研究的當代范式。但在以民俗生活為重心的民俗整體研究中,后傳承時代日常生活轉向路徑問題隨之又浮出了水面,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以學者劉曉春為代表的民俗學者對此展開了諸多討論,提出了諸如“實踐民俗學”“日常生活的既成性和未成性”“日常生活的民俗性”等創新理論或觀點,進一步推動了民俗學的發展。比如,劉曉春針對文化的本真性問題,提出民俗學要超越“探索本真性”的學術范式(4)劉曉春:《文化本真性:從本質論到建構論——“遺產主義”時代的觀念啟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回到民俗的實踐主體,探究在何種語境中,不同的實踐主體傳承民俗、跨媒介傳遞民俗、跨語境轉換民俗的動機、需求與目的?”(5)劉曉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傳承時代民俗學“日常生活”轉向的一種路徑》,《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以上思想或觀點對當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誠然,“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都和其所屬的民族國家的崛起相伴而生、相隨而行,成為這個民族國家興起過程中的軟實力。文化創新、文化發展、文化繁榮是一個國家冉冉升起、銳意進取的標志,同樣也會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發展”(6)何志鵬:《文化創新與民族復興》,《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基于此,遵循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與節日生活一致性原則,著重去分析在國家力量介入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由民俗生活提升為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生產力的生成及公共文化生產力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三部分內容,才能較為全面去展現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被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及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現代性表征。

首先,節日由民俗生活提升為公共文化。長期以來,作為集中反映特定民族的認知、情感、意志、審美及價值取向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其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地域性、綜合性、變異性及實用性等特征(7)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14-320頁。的映照下,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的存在物表現得十分突出。但近年來,在國家力量的介入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地方文化一躍而為公共文化,節日的功能價值隨之也得到了不斷提升。特別是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全面復興及其重新回歸現代生活,傳統節日內價值與外價值相互融合,促使著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不斷衍生。相應地,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也由以往作為表征地方民俗生活的自然樣態提升為反映公共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客觀社會文化,實現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生活到文化的角色轉換。誠然,民俗學的直接研究對象是民俗和民俗生活,而生活世界和生活文化則是民俗學研究領域。民俗生活是民俗主體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固定的民俗模式中而形成的活動過程,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生活世界作為日常活動的世界,是圍繞日歷的活動、人生的活動和常識的世界(8)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33-145頁。。這樣,在主體的節日實踐活動中,民俗生活、民俗文化及生活世界形成了“三位一體”。因此,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民俗生活的一種,把歷時的文化傳統轉化為共時的活動呈現出來,是表征民俗生活的儀式過程。而在當代,作為民俗生活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一旦提升為一種反映生活的客觀文化,則產生著與從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的視角去理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不一樣的意蘊。比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被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體系之中,節日復興與鄉村振興實現同頻共振、節日復興與基層社會治理相鏈接、節日復興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保持一致、節日復興與共同富裕有機結合,節日現代化隨之得以全面彰顯。又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進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軌道之中,定會用節日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用國家力量助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全面復興及實現其功能最大化。綜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由地方民俗生活提升為公共文化,則走出了從傳統民俗步入現代文化的關鍵一步。

其次,公共文化生產力的生成。就公共文化生產力來說,其是指公共文化在推進文化主體在文化創造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生產能力,而這種生產能力則需要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管理及教育等要素來具體體現。當前,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全面復興,作為社會生產力的公共節日文化,在實踐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第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發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相較于傳統節日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危機、面臨的諸多桎梏而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所迸發出的力量十分強大、發揮的作用極其重要,且這種力量和作用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興起,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在旅游產業中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文化叢”、標志物和民族魂,一直以來在少數民族發展中發揮著凝結文化、整合文化、文化交流及族群娛樂等功能,是少數民族族群認同、情感維系、心靈智慧的集中體現。當前,伴隨著提升文化軟實力、保存文化多樣性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先進文化發展理念的提出,作為族群記憶和“活文化”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其文化傳承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國家力量通過政策立法、保護研究、教育科研及傳播發展等方式不斷介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復興實踐,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傳承與民族文化基因保存、民族認同構建、共同富裕形成和文化軟實力提升等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弘揚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文化強國建設的作用不斷凸顯。此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生產力的生產,不僅體現在節日文化資源的不斷挖掘、節日傳承功能的不斷擴大上,還體現在科學有效的節日活動管理,高科技助力節日活動開展,節日文化主體的文化保護、傳承及生產能力提升等要素對節日文化現代化的促進。由此可見,節日文化生產力的生成,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文化“剩余物”變成核心文化內容、從文化資源轉向文化產業、從民族地方走向大眾社會,表現出了節日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共融性和適應性,而這一切則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實現全面復興的具體內容或表現。

再次,文化生產力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傳統作為在界定現代化過程方面起著積極作用的因素是持續存在的”(9)[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314頁。思想,筆者認為公共節日文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被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現代性表征。一方面,文化生產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經濟基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的變革,而上層建筑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能動的反作用。因此,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生產力的產生及發展,不僅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節慶產業的大發展,也提升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現代社會功能,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少數民族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說明了傳統節日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中發揮著引擎作用,也表征了少數民族通過文化扶貧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心和勇氣。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文化生產力通過勞動資料、科技、管理及教育等要素去反映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自然能力的狀態,這是文化生產力與一般生產力同一的一面,但除此之外,文化生產力還體現在人之為人所具有的創造力上。也就是說,文化生產力的提高,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上,也反映在人的精神創新性提升中。當前,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產業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得到了一定扶持和實惠,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得以提高。同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一旦被納入國家文化戰略發展體系,國家力量的帶動則能不斷促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實現全面復興。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被國家不斷認可、重視及扶助下,與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復興相伴隨,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隨之得到了進一步穩固。這種意識不僅體現在少數民族對于中華民族和現代國家的認知、認同、情感的不斷提升上,還表現為少數民族地區各方力量形成社會治理共同體,并用共同體力量去推進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共同富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實踐歷程中也是相互滲透,就這個意義上去說,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生產力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邁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總之,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引領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借助國家的強大影響力和支撐力,在融合節日文化和節日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的公共性、提高自身文化的生產力和加強自身文化的政治品質,走出了一條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發展之路,最終實現了在當代社會中的全面復興。而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地方民俗生活提升為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生產力的產生及其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無疑是其在現代化實踐中所展現出來的現代性的集中表征。

二、文化政治化:少數民族 傳統節日復興的國家力量

和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一致,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復興,經歷了從文化危機到文化轉型,最后實現文化復興的過程。在其發展的背后,文化自身的超越性與自在性、自覺文化與自在文化間的矛盾互動,不斷推動著傳統文化內在創造性轉化和外在批判性重建。而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創新和文化整合實踐中,除了節日文化主體文化自覺意識的提升、傳統節日文化特質的挖掘、旅游經濟的帶動及新時代的呼喚等動力之外,國家的力量無疑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的根本保證和最大動力。基于“在社會系統的諸多要素中,文化是唯一能夠滲透到任何領域、聯結國家實力各要素的關鍵要素”(10)李春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68頁。的認識,主要針對國家發展與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復興相結合、進而實現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政治化的緣由、路徑及目標進行探析,才能更好地去凸顯國家力量在傳統節日當代復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新的治理理念引領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高丙中曾在分析民間儀式與國家關系時這樣總結道,解放前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處于相對分離、間接互動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年兩者間是屬于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是通過雙方交換來界定互動關系(11)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新時代,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已經超越了雙方通過交換來界定互動關系的階段,來到了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新階段。在新階段,共同的民族復興大任把國家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得國家與社會一體化逐漸形成,而這種一體化則能推進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其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定會獲得新的生長和發展機遇。又如,隨著新的治理理念的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形成不僅會使國家發揮其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復興的“輸血”和“造血”功能,也會激發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主體自覺意識的提升,內外動力相結合則會不斷推進節日文化的不斷創新及節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現代社會中崛起。再如,基于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存續空間的特殊性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性,黨和國家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發展置于國家文化建設體系之中,不斷彰顯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文化多樣性保存、文化安全保護及文化軟實力競爭中的作用,這在無形中會助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

其次,文化與政治的互動推進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當代復興。新時代,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在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作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重要抓手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也迎來了復興的最好時期和最為關鍵時期。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發展之所以出現如此良好的發展局面,一方面是與“由于主流價值的認同使得文化與意識形態走向了同一,成為制約或引領社會精神生產和價值批判的核心范疇”(12)沈江平:《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與意識形態的文化性》,《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3期。相關,另一方面則與文化是集中反映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相連。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表征,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屬性,意識形態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意識形態在本質上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性是意識形態的天然屬性。就這個意義上去說,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之所以能在當代社會實現全面復興,則與文化政治化與政治文化化在其中的矛盾運動有關,因而文化與政治的互動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的重要力量。當前,在黨和國家領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然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奮斗目標,而把這種期盼和奮斗目標融進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中,不僅能集中體現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方針,也能充分彰顯傳統節日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政治文化化給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提供了前進動力和發展方向。同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黨和國家民族理論、政策及方針在民族地區具體實施的文化載體,能有效地把黨和國家與少數民族大眾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去調動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最終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民族化大眾化。

再次,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統率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新時代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的歷史地位、作用及豐富內涵,因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了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和文化建設目標。誠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不僅是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也是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文化強國的建設不僅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心聚力,也需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和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一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沃土、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歷史鏡鑒、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一切都表明,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納入黨和國家發展軌道中,才能發揮出其在黨和國家發展中所能起到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此外,要彰顯和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值,則需通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來實現。而對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容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來說,在實現全面復興中,理應用文化強國建設目標、方針來統率其發展。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發展一旦與國家力量相結合,則不僅能找到其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會明晰其存在的狀態和發展趨勢,更能堅定其復興的目標和方向。文化問題就是政治問題。正如伊格爾頓指出的那樣,一旦把政治作為其批判話語的中心概念,其“文化政治批判”就開始成型。隨著其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政治批判的視野就擴展到整個當代文化,且更加強調文化批評的政治意義(13)馬海良:《文化政治學的邏輯——伊格爾頓的文化批判思想概要》,《外國文學》1999年第4期。。而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特定階級社會中的文化,一定是階級意識和階級關系的集中反映。文化批判的核心不在于否定,而在于否定基礎上的重新建構。因此,借助國家力量的介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從過去的原生態文化邁向新時代的新生態文化,不僅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結果,也是對西方形形色色文化思潮進行批判的產物,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

三、政治生活化:少數民族 傳統節日復興的價值意蘊

長期以來,在中國傳統政治中,官民間總體上存續著一種良好而和諧的互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民眾不斷地向國家尋求文化認同并闡釋自身生活,國家持續性地向民眾提供認同符號與歸屬路徑。“禮俗互動、家國一體”一直是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有力保障和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石。特別是在當代,隨著黨和國家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作為民族文化叢、標志物、民族魂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活力重現,且在復興中很好地把小家與國家、民俗與生活、文化與政治有機結合起來,其多樣多層多面的社會功能得到不斷凸顯。

首先,推進制度和政策的有效落地。新時代以來,伴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力量開始持續不斷地作用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工作。但就國家力量作用于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保護與發展而言,不管是國家的政策立法,或是國家組織的重大節日項目工程和節日活動實施,還是國家積極倡導的節日文化研究及宣傳工作,都存在著“最后一公里”難題,即文化制度和政策如何落地的問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14)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學習出版社2019年,第32頁。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前,實踐無疑還是檢驗真理、發展真理的唯一標準和聯系群眾的最好方式。因為實踐所具有的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三大特征,能很好地把實踐主體客體聯系起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作為一個集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于一體的客觀事實,需要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制度和政策、少數民族與黨和國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最終實現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納入國家建設體系及其實踐之中的目標。但在這個目標實現過程中,不管是黨和國家、還是少數民族都不能單方面宣稱為自身是檢驗制度和政策是否落地的標準。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中,需要一個連接各種關系、發揮“路由器”作用的紐帶來串聯實踐要素、證明制度和政策真偽。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作為文化領域中的一個重大實踐活動,基于實踐的基本特征,不僅能承擔起這一角色,還能發揮其直接現實性屬性的作用去評判制度和政策是否適宜和恰當,且能及時給予答案。同時,在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中,作為民俗文化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在其復興中,更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斷推動著城鎮化建設制度和政策在民族地區的有效實施。比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于“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的基礎在于人的社區化。而面對著城鎮化導致少數民族鄉村民俗“碎片化”的事實,黨和國家需要借助節日復興所帶來的適應、達成、整合及維模功能,才能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因此,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復興,是檢驗制度和政策是否最終落地的“試金石”和標志物。

其次,堅定公共信仰和主流價值觀。王霄冰說:“節日的最終目的并不在于娛樂或審美,而是在于社會教育和社會融合,是為了通過集體的慶祝活動和人人參與,來建立一套公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15)王霄冰:《節日:一種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岳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第12頁。馬克思主義作為集科學性、革命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性于一體的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意識形態核心,在意識形態領域處于指導地位。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作用發揮中,則會關涉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兩個結合”問題。基于少數傳統節日文化復興的特點和優點,筆者認為借助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實踐,能使各族人民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比如,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復興,是在全新的語境、時代背景、歷史使命下的復興,因而需要先進思想來引領、需要科學價值觀來指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集中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理論觀點,充分反映了黨和人民對于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價值要求。因此,通過節日復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節日活動中,不僅是各族群眾的期盼,也是黨和國家的期望。又如,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節日中內涵著的公共性、交往性、共享性等屬性不僅會使各族人民在共享節日盛典中形成同質文化、認知共同符號、培養民族情感、堅定國家意志,也會在樹立“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理念中,更加堅定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敢于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和使命。此外,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這一契機,也能強化各民族文化安全意識和堅持“四個自信”的決心和勇氣。就以上意義上去說,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不僅是一場政治體制機制創新運動,也是一個新思想新價值重塑定型過程,其實踐的最終目標在于一種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建成。

再次,維護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各族人民創造、傳承及發展出來的獨特文化,始終是維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物源關系的重要紐帶。新時代,黨和國家通過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實踐,能很好地把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及時地傳遞給各族人民,而制度和政策本身所具有的關系性、規范性、強制性及價值性,無疑會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起著保障作用。同時,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社會穩定,也為國家安全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特別是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及文化多樣化的不斷深入,意識形態斗爭已然成為不同性質國家間的主要斗爭方式。內外政治關系復雜、文化多樣、經濟相對落后等因素,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往往成為境內外敵對勢力,即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極端分子及暴力恐怖分子,侵襲和挑動的重點區域。因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安全勢必要提上日程。而“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傳統’,同時也是一種活生生的生產力。它是一種文化理念和加深寄托的‘再生產’,潛移默化地推動著人們的文化自覺,喚醒沉睡的集體記憶和民族精神的認同”(16)劉大先:《重新發現傳統節日》,《人民日報》2015年2月17日第14版。。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復興,不僅能對文化多樣性保存提供支持,也能為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支柱,還能為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維工具等支撐。總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當代復興,能為總體國家安全實現提供來自少數民族文化的力量。

綜上,在國家力量介入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實現了全面復興。而這種復興,不僅是指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民俗在現代社會的“死灰復燃”,更是象征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民俗在現代社會的“華麗轉身”。在現代性文化再生產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邁入了中國式現代化浪潮中,成為了國家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演變為文化旅游產業中的中流砥柱、上升為大眾文化中的主力軍,最終實現了在現代社會的全面復興。但在節日文化全面復興過程中,生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政治生活化的不斷循環發展,無不表征著國家力量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全面復興的根本保證和最大動力。而國家力量助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當代復興,不僅反映了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視,也凸顯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定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大發展大繁榮。一言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代復興,恢復的是文化,凝聚的是民心,壯大的是人民力量,興旺的是國家和民族。

猜你喜歡
國家文化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誰遠誰近?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午夜|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免费播放|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色综合天天操|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www精品久久|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毛片视频|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国产精品青青|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91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热99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