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楊德龍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意見》提出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事實上,“統一大市場”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國家層面已經經歷了近30年的政策演進,伴隨我國改革開放歷程一直在更新迭代。此次《意見》早于去年12月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且與此前發布的相關文件一脈相承。
2015年8月,高層首次公開使用“全國統一大市場”一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旺消費促發展”。2017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依舊乏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支撐,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內在要求。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也就是在負面清單之外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這屬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軟件”領域。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出臺關于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建議的指導思想是以三新為引領,包括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中有一條就是“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的經濟工作定調,其中建設統一大市場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被重點提出。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2022年4月,《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出臺。整體而言,該文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下,就統一制度規則、流通體系、要素配置、商品和服務市場、市場監管五方面明確了重點工作任務,并要求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是未來更長一段時間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行動綱要。
相較于此前的文件,《意見》在對要素市場的界定上,進一步把要素市場的范圍拓展到能源市場,形成“五大要素市場+生態環境市場+能源市場”的格局;此外,《意見》不僅要求推進市場設施這一“硬件”高標準聯通,也突出強調了制度規則的統一,包括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的互聯、互通、互認、互用。
綜合《意見》內容來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具體措施包括推動建立健全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能源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等,這幾乎囊括了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的所有層面,與之對應地,建設統一大市場在投資層面自然會在長期帶來充分的市場機遇。
從資本市場管理方式來看,《意見》提出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依法發展動產融資。強調選擇運行安全規范、風險管理能力較強的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和全國性證券市場板塊間的合作銜接。區域性股權市場又被稱為四板,主要服務于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內中小微企業的私募股權市場,主要從事中小微企業私募證券和股權的融資和轉讓活動。全國性證券市場板塊則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等。區域性股權市場是未上市的市場,而全國性證券市場則是上市的市場。加強兩個市場的統一,實際上是要打通二者,給予一些區域性股權市場里比較優秀的公司上市的機會。很多優秀的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但是沒有獲得上市資格。打通未上市和上市市場之間的通道后,將有利于形成統一的資本市場,這也體現出中共中央、國務院對于資本市場的重視。
從產業影響來看,《意見》并非一項孤立的、短期的政策,其更大的意義在于作為一項長期的頂層政策框架設計,在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中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建設統一大市場要求從各層面規范市場,破除地方封閉小循環,構建“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二十大報告關于“新發展格局”的表述對長期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統一大市場”所帶來的各產業的格局的變化也可能成為未來二級市場投資的重點關注方向。重點領域方面,新發展格局要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循環的可靠性、安全性、韌性,需要內循環相對獨立完整。因此,內循環相關的需求提升是之后經濟建設的重點,包括需要重點改善的我國內循環技術不自主的問題,二十大將“科教興國”作為一級標題,強調國家戰略需要創新、強調黨對科技的領導,關鍵核心技術有重大突破,如航空、深海探測等對中國來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國家項目和國家引領的技術進口替代。新發展格局由于以內循環為主,除政治安全外還強調糧食、能源資源、供應鏈及產業鏈和軍事安全。因此,國家安全(軍事、信息)和經濟安全(糧食、能源、產業鏈等)有望成為下一階段政策供給確定性較高的方向。
“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自主可控、國產替代是實現市場安全的重要前提,建議重點關注如下關鍵領域或者進口依賴較高等方面國產替代機會。信息安全方向上,計算機板塊國產化或持續受益,信創、網絡安全、行業信息化和工業軟件等細分領域有望迎來有力催化。除了CPU、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軟件等傳統基礎設施之外,與其他民生類行業(醫療信息化、金融IT、教育信息化等)的深度融合也有望成為信創推進的重點領域。軍事安全方向上,預計未來軍隊現代化建設將會繼續穩步推進,軍工行業整體及核心配套產業鏈有望持續受益。長期來看,軍工行業在“十四五”期間裝備更新換代需求有望維持行業的景氣度,航空產業鏈、高消耗品導彈產業鏈等都可能迎來訂單量的增長。
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最終是建立大而強的內需市場。尤其滿足“學習、快樂、安全、健康、美麗”等相關需求的服務型消費和農村消費,都是當前增長空間巨大的消費領域。糧食安全方向上,盡管我國主糧基本自給自足,但考慮到畜牧業飼料進口、化肥價格取決于海外能源等,我國糧食方面仍對外有一定的依賴。糧食安全重要性提升或加速轉基因政策推進,轉基因玉米、大豆有望進行商業化推廣,參照美國大豆單產在轉基因種子推行后持續增長,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有望在轉基因落地后邁入高速提升通道,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打造農業強國,種業的發展可期。
能源安全方向上,國內的油氣能源海外依存度高,疊加全球氣候環境危機,能源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保障能源安全、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一方面需要推動以光伏、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大力發展,另一方面,在新能源體系暫未完全建成之前,傳統能源的供不應求仍然會導致能源價格持續上行,能源的產能保障將使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都占據著較強的資源優勢。
供應鏈安全方向上,我國當前科技安全和部分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受制于技術突破的瓶頸,發展核心技術、實現科技創新與供應鏈安全的迫切性將有望催化芯片領域自主可控的快速發展。另外,在統一規則與監管、暢通商品要素流通渠道過程中,全國范圍內的微觀數據聯通,才能夠追溯以及簡化不同地區、不同部門間的協作流程,降低企業面臨的制度交易成本,帶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平臺技術發展長期機遇。基于數據安全級別較高的考慮,對網絡安全相關軟硬件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強,相關軟硬件的發展與推進隨著國產化進程的不斷提高,在中長期也將迎來技術研發能力、基礎設施布局、區位優勢的快速提升,網絡平臺建設、數據處理技術、網絡安全等板塊同樣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在基礎信息平臺搭建完成的同時,商品要素要實現共用規則、統一監管、公開透明也對實物物流供應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流通涉及的實物運輸或會拉升供應鏈、物流等相關需求,大力發展物流行業,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是建設現代流通網絡中的重要一環。制造業物流是最重要的產業物流,也是物流服務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打通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助于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對于物流行業,特別是制造業物流而言,意味著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擴展以及經營成本的降低,實體物流環節的發展也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