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李 鵬
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藍圖。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深感振奮,備受鼓舞。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回顧新時代這十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2010年成立到2022年整整12年,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中促會”)從昂然啟程到如今更加踔厲奮進,中促會不只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非凡成就的見證者,更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參與者。中促會成立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與行政手段和市場經濟的空白之時,牢記我黨艱苦奮斗、敢于斗爭、勇于斗爭的精神,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舍我其誰的拼搏擔當,踐行著發展低碳經濟的使命。
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方面。12年來,中促會深入研究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發展低碳經濟狀況,提出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政策建議,不斷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發展典型案例,積極配合落實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政策。中促會的工作受到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業內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調研資料、建設方案都為國家推進“雙碳”工作提供了參考。如今,中促會已經成為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間的一個重要紐帶。
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從中國標簽產業創新聯盟、碳中和大數據研究院、中國循環經濟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到中小企業低碳產業化基地、低碳經濟科技示范基地的落地,中促會在低碳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做好官、產、學、研相結合的橋梁,促進低碳能源高新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中促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信息交流平臺,為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
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從開啟我國的“碳標簽”體系建設,到全球碳標簽商品展、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標簽國際論壇等活動相繼開展,再到中國國際低碳學院、氣候變化與低碳教育中心落地、《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碳標簽發展報告(2021-2022)》等刊物出版。中促會面向社會開展低碳教育宣傳、普及低碳知識、提高全社會低碳意識。
二十大的召開,有了黨和習近平總書記掌舵定向,我們就有了團結奮斗的“主心骨”、成就偉業的“領路人”,中促會將竭盡全力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是我國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最新戰略部署,是黨中央深思熟慮做出的戰略決策,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緊跟黨的步伐,認識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關乎人民幸福的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比光榮。中促會以“碳標簽”為抓手,圍繞碳足跡、碳標簽從頂層設計、標準研制、評價認證、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開展重點工作,助力我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戰略目標落實到企業和產品層面,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為推進能源革命,中促會開展“中國潔凈煤利用與低碳發展”“水電可持續發展”“工業固體廢物整治和綜合利用”“大宗工業危固廢綜合利用與低碳循環經濟”等低碳轉型的產業化應對系列研討會;研制頒布了《光伏設備碳足跡核查技術規范》《電力電氣產品碳標簽評價通則》《太陽能集熱器碳標簽評價規范》等行業產業標準;啟動了電力電氣供應鏈低碳建設試點項目,進一步推動電氣產業向低碳供應鏈體系轉型升級。截止到目前,開展了包括電子電器、機械設備、農產品、化工材料、交通出行、建筑建材、電力電氣等19個行業產品碳標簽評價,共同研究制定57項碳標簽標準,產品碳標簽評價數量達50種類。未來,中促會將不斷配合國家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的路線,拓展碳標簽評價工作,完善我國碳標簽建設體系,幫助我國供應企業作為實體經濟主要適用對象解決國際貿易準入問題,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系列問題。
實踐永無止境。黨的二十大召開,我們有了思想上的“定盤星”、行動上的“指南針”。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已經深切地認識到:新的偉大征程上,無論風云如何變幻,無論挑戰如何嚴峻,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守初心使命,常懷遠慮,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創造益于人民和國家的新輝煌,就是對新時代國家復興呼喚的有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