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紅 顏 冬 劉宏印 馬玉乾 王玉文
(1邯鄲科技職業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46;2邯鄲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 河北 邯鄲 056046)
甘薯性喜溫、耐旱、耐貧瘠、適應性廣,具有很高的增產潛力,是保障山區脫貧致富和國家糧食安全的理想作物。我國甘薯種植面積與總產量都位居世界之首[1]。冀南丘陵甘薯種植區存在土壤水肥條件差、品種雜亂、栽培管理粗放等問題,限制了甘薯產量與品質的提高。為解決丘陵旱薄地甘薯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現將冀南地區丘陵旱薄地甘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選好品種是保障甘薯高產高效的關鍵。由于甘薯營養豐富,淀粉、糖類、纖維素、維生素以及各種氨基酸含量較高[2],在冀南地區甘薯的生產、食用、加工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冀南地區有甘薯淀粉加工企業300余家,是河北省“粉條、粉皮、粉絲”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目前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甘薯品種主要有淀粉加工型、兼用型和紫薯;而丘陵干旱地區種植的品種一般為淀粉加工型和兼用型,通過2019~2020年的調查,確定了當地生產上深受農戶認可的2個品種:商薯19、龍薯9。
2.1 根據甘薯需肥規律施肥。甘薯栽培收獲的經濟產品是塊根,與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所需要的養分數量和比例不同。據研究,甘薯屬于喜鉀作物,每生產1 000 kg鮮薯,需要氮(N)3.5 kg、磷(P2O5)1.6 kg、鉀(K2O)6.3 kg,氮、磷、鉀的比例約為2∶1∶4[3]。不同生育階段甘薯對肥料的需求量也不同,秧苗生長的前、中期對氮素的吸收達到高峰,而對磷、鉀素的吸收在塊根膨大期達到需求量的高峰,但整個生育期內對鉀素的吸收量都高于氮、磷。甘薯爭取高產穩產需科學施肥,一般遵循“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增施鉀肥、少施氮肥、穩施磷肥”的原則;保證前期秧苗早發、中期壯而不旺、后期不早衰,秧苗結薯多、薯塊膨大快、鮮薯產量高。
2.2 根據土壤狀況整地施肥。冀南丘陵地土壤以石灰性褐土為主,土壤耕層0~20 cm中有機質含量18.74%、堿解氮61.37 mg/kg、有效磷17.09 mg/kg、速效鉀119.44 mg/kg。試驗研究表明,冀南丘陵地甘薯種植區最佳施肥方案為:純氮(N)90.0 kg/hm2、氧化鉀(K2O)90~135 kg/hm2、P2O590 kg/hm2,基肥基本施入量為尿素195 kg/hm2左右、硫酸鉀180~270 kg/hm2、過磷酸鈣720 kg/hm2左右,結合深耕一次性施入。深耕25~30 cm,打破犁底層,加深活土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促進塊根生長[4]。甘薯壟作高產的原理主要是改善生長環境,加厚生長土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晝夜溫差,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提高葉片的光合作用,以利于甘薯塊根的膨大發育,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甘薯的產量與品質[5]。一般壟距85 cm,壟高25~30 cm,壟面寬60 cm。
3.1 播期與密度。甘薯地膜覆蓋栽培,為充分利用地膜的增溫保溫作用,可以適時早栽。冀南地區早春氣溫回升快,一般晚霜過后,土壤溫度在15℃以上時即可栽秧(4月中旬)。試驗研究表明:種植密度直接影響甘薯的農藝性狀、產量、經濟效益。隨著密度的增加甘薯蔓長、單株分枝、單株薯塊和地上鮮重越小,而鮮薯產量、商品薯率、薯干產量以及經濟收入卻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因此,適當增加甘薯種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甘薯產量、商品薯率和經濟效益。春薯適宜扦插密度為4.95萬~5.40萬株/hm2,秧苗采用每壟雙行、雙行窩坑錯開栽種,行距為45~50 cm,株距26~30 cm,鮮薯產量約31 950 kg/hm2,商品薯率高達93%,薯干平均產量11 550 kg/hm2,純收入22 500元/hm2左右。
3.2 脫毒壯苗標準。選用脫毒高剪苗。脫毒苗在萌芽、生長、成活、品質、貯藏等多方面表現良好,增產效果明顯。高剪苗是指用消過毒的剪刀,在薯苗基部留有2個葉節,在距離基部2~3 cm處剪下來的薯苗[6]。由于高剪苗相對于傳統的拔苗離種薯遠些,可降低種薯上所攜帶的病蟲害,減少了大田甘薯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甘薯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薯農的經濟收入。試驗表明:高剪苗的鮮薯和商品薯產量比傳統拔苗增產10%以上,病薯率比拔苗降低2%~3%。脫毒壯苗標準:一般在苗齡30 d左右進行高剪苗,所采的苗高20~25 cm,莖粗壯,每100株苗重500~1 000 g,并且莖上有5~7個節,節間短且無氣生根,頂部3片葉子齊平,葉片肥厚且大小適中,無病蟲害,剪口白漿多等。
3.3 節水插秧技術。甘薯插秧選用水平栽法,先在畦壟上開深4~5 cm、長約15 cm的淺溝,然后澆窩水,待窩水下滲無明水時再插苗。插秧選用壯苗并用生根粉蘸根,能有效保證苗期薯苗返苗質量好,提高成活率,減少窩水用量,達到節水栽培的目的。在窩水量為50~300 ml的試驗條件下,甘薯壯苗蘸生根粉(濃度1.5 g/L,蘸根時間5 min)后,將秧苗底部順溝橫躺在10 cm左右的淺土窩中,確保薯苗的3~4個節平鋪在土里,再將秧苗頭部的2葉1心留在外面,可使秧苗上各節生長結薯環境條件基本一致,結薯多且均勻,有效提高薯苗返苗質量和成活率。結果表明,150 ml窩水條件可有效提高薯苗返苗質量,成活率可達到95.86%。
甘薯秧苗栽后立即整平壟面,趁薯苗柔軟時及時覆膜,覆膜時要拉緊,使地膜緊貼壟面不留空隙,為防止被風刮起,在壟面上每2 m左右壓一堆土。
地膜的種類不同增產效果也不同,一般銀色地膜、普通黑地膜相對于白膜、雙色膜、降解黑膜甘薯增產效果好[7],而生產上常用的地膜為黑色地膜和透明地膜。試驗表明:甘薯覆膜栽培能促進莖葉生長,提高單株薯塊鮮干重和商品薯率,有效降低地上鮮重與地下塊根鮮重比值;且覆蓋黑色地膜效果優于覆蓋透明地膜,鮮薯產量約37 200 kg/hm2,商品薯率高達96%,薯干產量約14 060 kg/hm2。
5.1 查苗補缺。早查苗補種,春薯秧苗栽后3~4 d開始查苗,發現缺苗、死苗現象,及時選壯苗補栽,爭取在10 d內完成,以保全苗。
5.2 抗旱排澇。覆膜春薯在雨季來臨前,需要在地膜上多處扎孔,以利于吸收雨水促塊根膨大;雨季遇澇需及時排水,可開溝排澇,使壟溝、腰溝與排水溝相通,及時通暢排澇,做到田間無積水。若薯塊膨大期遇干旱,有條件的可澆水1~2次,起壟栽培不可漫灌,澆水量以達到壟溝的1/3~1/2為宜。
5.3 防除雜草。甘薯防除雜草有效方法為噴施化學藥劑、覆膜。一般使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225ml/hm2,或33%二甲戊樂靈乳油450 ml/hm2,兌水450 kg均勻噴施[8];不施藥覆蓋黑地膜,或噴藥后加蓋透明膜,或直噴施農藥不覆膜,防除雜草效果均在93%~98%。僅使用黑色地膜覆蓋栽培,不僅防除雜草效果好,而且具有明顯的鮮薯增產效果,相對于化學除草不僅省工降成本,還能保證甘薯產品綠色安全。
5.4 病蟲防治。甘薯病蟲害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輔”的原則。農業措施:結合深耕整地及時清除病株、蟲卵等。化學藥劑防治:苗期為防治蚜蟲、甘薯天蛾、卷葉蛾等,可選用2.5%高效氯氰菊酯2 500倍液進行葉噴,或用50%的辛硫磷1 500倍液葉噴,或用40%敵百蟲乳劑800~1 000倍液進行葉噴,均具有很好的滅蟲效果。
5.5 化控技術。甘薯化控掌握“看天、看地、看苗情”以及“早控、輕控、關鍵控”的原則,在持續干旱、苗弱、地瘠薄的情況下無需化控。甘薯大田化控一般在秧苗分枝結薯期和薯塊膨大期進行,栽苗后40~50 d噴施0.2‰多效唑750 mg/hm2,根據實際苗情10~15 d再噴施1次,可增產10%~15%。
5.6 追肥防早衰。甘薯地膜覆蓋栽培一般不追肥,但是在進入薯塊膨大期后,如果出現脫肥現象,葉片發黃時,需要葉面噴肥,可噴施0.5%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的過磷酸鈣溶液,每10 d噴1次,連續噴2~3次,可以有效地防止甘薯后期早衰,提高甘薯產量20%左右。
甘薯的成熟一般沒有明顯特征,收獲時間主要是根據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也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隨時收獲,以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當地氣溫下降至15℃時,甘薯基本停止生長,下降至9℃時薯塊將會發生冷害,不僅降低薯塊產量,而且嚴重影響其品質,最佳收薯氣溫在18℃左右。冀南地區甘薯收獲適宜期在10月中下旬,早霜到來之前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