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軍
(河南省南陽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河南 南陽 473000)
病毒病是病毒寄生所引起的病害,是當前養蠶生產中危害最大的一類蠶病,特別是夏、秋季尤為嚴重。因病毒種類、傳染途徑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分為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和病毒性軟化病3種。血液型膿病為食下傳染和創傷傳染,其它均為食下傳染。
1.1 病癥
1.1.1 血液型膿病病癥。蠶體腫脹,體色乳白,行動狂躁,常爬行至蠶座邊緣,皮膚易破,在其爬動過的地方留有乳白色膿汁的痕跡。死后尸體腐爛發黑。
1.1.2 中腸型膿病病癥。發病蠶兒群體大小不勻,眠起不齊,食桑量減少或不食桑葉,發育遲緩,蠶體瘦小。后期體色失去光澤,呈白陶土色,胸部略透明,起蠶發病呈起縮癥狀。嚴重時排泄乳白色或微綠色軟糞,尾部常被乳白色或褐色黏稠狀稀糞附著,常離開桑葉在蠶座四周靜伏不動。此時撕開腹部皮膚,可見中腸腫脹,出現乳白色縮皺。
1.1.3 病毒性軟化病病癥。病毒性軟化病又稱空頭性軟化病,其病癥與中腸型膿病相似。病蠶很少食桑或停止食桑,呈起縮癥狀和空胸癥狀,蠶體顯著縮小,皮膚多皺,體色灰黃,排黃褐色稀糞。特別是5齡盛食期頭胸昂起,胸部稍膨大,半透明,空頭癥狀明顯,排連珠狀軟糞或污液,死后尸體軟化。該病蠶中腸空虛,充滿黃綠色腸液。
1.2 病毒病防治方法
1.2.1 清洗消毒。認真做好養蠶前蠶室、蠶具的清洗消毒工作。
1.2.2 飼養技術處理。飼養過程中要防止蠶室溫度巨變或出現悶熱;給桑、擴座、除沙、上簇等動作要輕;蠶座切忌過密,避免蠶體受傷;及時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嚴格淘汰病態蠶和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傳染。
1.2.3 藥物消毒及病蠶處理。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座消毒,每天早晚給桑前各1次,發現病蠶及時捉入石灰消毒缸中,當天集中燒毀或深埋。
1.2.4 合理處理蠶沙。蠶沙要認真處理,遠離蠶室和桑園挖坑堆漚,不得隨意堆放或攤曬,防止病原體散播。
1.2.5 加強桑園管理。減少和避免野外有病昆蟲的傳染。防止桑樹偏施氮肥,勿用過嫩葉養蠶。
僵病(硬化病)為真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生產上常見的是白僵、綠僵、曲霉等3種僵病。該病多發生在春、秋蠶期。
2.1 病癥
2.1.1 白僵病病癥。小蠶發病癥狀不明顯,僅在除沙時才能發現蠶沙里有白米樣的僵蠶。大蠶得病,起初不顯現任何病癥,隨病勢加重食欲減退,行動呆滯。臨死時,頭胸部向前突伸,稍吐胃液。病死后蠶體軟有彈性,體壁有油漬斑或褐色小斑點,體色灰暗,血液稍混濁,稍呈桃紅色。不久,尸體變硬,2 d后全身先后長出白色粉狀菌絲,成為白色僵蠶。
2.1.2 綠僵病病癥。病蠶體色灰白,體壁上出現云狀或輪狀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以胸部腹側或胸足基部較多。死后尸體逐漸硬化,2 d后長出白色菌絲,最后出現綠色粉狀分生孢子,成為綠色僵蠶。
2.1.3 曲霉病病癥。本病多發生在小蠶期。小蠶發病,食葉減少,伏于葉下,靜止不動,經1~2 d死亡,在除沙時可見到小蠶頭部顯得特別大,身體干癟,身上長滿黃綠色或褐色絨球狀霉菌的病死蠶。大蠶發病,多在尾部或頭胸交界處兩側形成黑褐色大病斑。死后在病斑處生出黃綠色或褐色分生孢子而硬化。尸體其它部分不硬化但腐爛變黑,這是曲霉病與其它僵病的不同之處。
2.2 僵病防治方法
2.2.1 搞好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的消毒。認真做好養蠶前及養蠶結束后的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的消毒。尤其是對發生過僵病的地方,除使用漂白粉消毒外,還要用硫磺或毒消散等熏煙劑增加消毒1次。
2.2.2 加強飼養期間的蠶體、蠶座消毒。蟻蠶和各齡期蠶用漂白粉、防僵粉、防僵靈2號、優氯凈防僵粉進行蠶座消毒,上一期蠶有僵病發生的,應在各齡盛食期增撒1次。飼育中若發現僵病蠶時,要每天撒1次,直到無僵病蠶出現為止。
2.2.3 妥善處理僵病死蠶。病死蠶不可隨地亂扔,要及時拾入消毒缸或盆內,最徹底的是集中燒毀僵病蠶尸或到遠離蠶室的地方挖穴深埋。蠶沙也要埋入坑中,堆制有機肥,高溫殺菌后方可施入桑園。
2.2.4 避免蠶室、蠶座過濕,抑制白僵菌孢子發芽侵染。大蠶期要注意通風換氣。蠶室濕度控制在70%左右。蠶座多撒石灰、焦糠等吸濕材料。
2.2.5 防治桑園蟲害。防止患此病的害蟲菌絲、孢子傳入蠶室。
蠅蛆病是蠶兒被多化性蠅蛆寄生后而發生的病害。
3.1 病癥。受害蠶兒在蠅蛆寄生的部位出現不規則的黑色病斑,病斑上常附有蠅卵卵殼,有時卵殼脫落。隨著蠅蛆在蠶體內成長增大,病斑逐漸擴大,被寄生環節往往出現膨大、彎曲現象。3~4齡受害蠶常死于眠中,死蠶呈黑褐色。5齡期被寄生的蠶有早熟現象,一般能結繭或結薄皮繭,但都不能化蛹,而死于繭中。上簇后被寄生的蠶,少數不能結繭化蛹,幼蛆成熟后咬破繭殼鉆出,造成蠅蛆繭。
3.2 防治方法
3.2.1 嚴防蠶蠅入室。蠶室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蠅設備。
3.2.2 用“滅蠶蠅”防蠅。按時按量用“滅蠶蠅”藥劑添食或噴體。
蠶的細菌病因細菌種類不同分為敗血病、猝倒病和細菌性胃腸病3種。
4.1 病癥
4.1.1 敗血病。常見的有黑胸敗血病、青頭敗血病和靈菌敗血病3種。蠶兒發病初期,食欲不振,行動呆滯,排泄軟糞或連珠狀糞,不久即死。死后表現癥狀是:黑胸敗血病尸體胸部膨大變黑,最后全身發黑腐爛,皮膚易破,流出醬油狀臭水。青頭敗血病首先在胸部呈現綠色尸斑,逐漸形成淡綠色或淡褐色半透明水泡,最后尸體呈土灰色,腐敗發臭,稍一振動,流出土灰色污液。靈菌敗血病的病蠶尸體有褐色小斑點,全身軟化變紅褐色,皮破后流出紅色臭水。
4.1.2 猝倒病。該病有急性和慢性2種。蠶兒吃下大量病菌時就急性發作,幾小時就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蠶體抽搐抖動,很快側倒死亡。輕度感染時發病較慢,經2~3 d陸續死亡。猝倒病初死時體色無變化,約過10 h,蠶體第4~6環節先變為黑褐色,而后逐漸向身體前后部擴展,最后全身變黑腐爛,流出黑褐色惡臭污液。
4.1.3 細菌性胃腸病。該病是一種慢性病,外表癥狀與病毒性軟化病相似。發病蠶兒食欲減退,發育慢且不齊,空頭、縮小,排泄不成形軟糞和褐色或白色污液。也有爬向蠶座四周,手觸即吐水的現象。
4.2 防治方法。認真做好養蠶前的蠶室、蠶具、貯桑室消毒和蠶期中的蠶體、蠶座消毒。飼養操作要仔細,擴座、除沙、上簇等動作要輕,勿使蠶體受傷。大蠶期蠶座不要過密,避免蠶兒抓傷。按規定要求添食氯霉素或紅霉素。如發現病蠶時,使用藥量和次數要增加1倍,直至無病蠶出現時轉為正常添食。發現病蠶,及時拾出,投入消毒缸中,而后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