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鯤
(翔安區文化館副館長,福建 廈門 361101)
習總書記在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到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我們新一代的文藝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老一輩對文藝工作付出努力和精神不折不扣地永遠放在心里。努力實現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期望,把人民永遠放在心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宗旨,才能在航行中永遠向前不離方向。讓文藝發揮最大的作用。
這是每位文藝工作者必須做到的,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通過認真學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通過對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責任重大。文藝工作者是“靈魂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能啟迪思想,溫潤心靈,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懷。以下談談本人近年來探索群眾文藝作品的感受。
文藝只有扎根現實生活、來源于生活、緊跟時代的脈搏,才能繼續發展與繁榮;只有滿足人民對生活的精神需求、反映人民關切的問題,才能既接地氣又充滿活力。
2003 年4 月26 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翔安新區,同年10 月19 日正式掛牌運作。2009 年4 月,六載日月輪回,六載春華秋實。翔安上下團結一心,開拓創新,艱苦奮斗,新區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這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進一步激發全區人民愛鄉愛土愛翔安的熱情,積極投身到新區的經濟社會和諧跨越發展浪潮中,也為了更好地推介翔安,宣傳翔安,吸引海內外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考察、投資創業,當時我想“廈門有首《鼓浪嶼之波》讓全國知道廈門,翔安作為新區像上海的浦東能否也有自己的歌曲呢?”在時任翔安區委書記吳南翔的關心和親自指導下,由翔安區文化中心主任彭鷺花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創作完成了歌曲《美麗的廈門翔安灣》歌詞部分,本人負責創作歌曲的譜曲部分。為了讓歌曲的旋律與歌詞很好地貼切表達翔安的富饒、美麗、翱翔,我參考了很多閩南翔安本土音調,走街訪巷采集音樂元素。終于完成了譜曲工作,讓詞曲融為一體。該曲全長4分鐘,分為“富饒篇”“美麗篇”“夢想篇”三個簡短的部分,柔情舒緩的旋律,精練流暢的歌詞,展示了翔安的風光之美和變化之新。
該歌曲在2010 年8 月獲“二十一世紀華人音樂獎”全國大型音樂展評活動群英盛典作曲類最高獎項一等獎。此歌曲還作為翔安區委區政府在翔安隧道通車典禮時的主題歌,并在廈門電視臺、音樂廣播、公交車T 頻道上反復播出,得到了廣大翔安人民及島內外群眾的喜歡。

我還陸續創作了一批主題鮮明的翔安歌曲,從不同的角度展現翔安的美。例如:讓兒童感受閩南童謠魅力的閩南童謠專場主題歌《閩南童謠代代傳》;2010 年由翔安區政府、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廈門日報社共同主辦,來自國內外7000多名選手的國際縱走賽主題歌《走在一起,樂在一起》。為了進一步展現新城區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創作了以翔安的景美人更美為主題的《心的綠洲》《翔安的月光》《阮是翔安內厝漢》《陽光下的馬巷》《美麗的大嶝島》《諧聲路之歌》,傳唱南音宣傳歌曲《曲牌》等,并在全國賽事上獲得4 個金獎。

以上幾首歌,聚焦了翔安這一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濱海新區的新面貌、新氣象、新跨越。這些歌傳唱開來后,讓新區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極大地提升了翔安的形象,擴大了翔安的影響力,激勵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昂揚斗志,對翔安上下齊心協力、搶抓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實現“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發展目標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閩南文化是顆璀璨的明珠,永不熄滅,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因此在創作上我們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能鼓舞人民士氣,又能提升正能量,有思想內涵的群眾喜問樂見的好作品。人民的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寶藏,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完、用之不完的創作源泉。
翔安區素來民俗保留得較為完整,為了保護閩南傳統文化,弘揚時代主旋律,平時我利用工作時間及節假日帶領文藝骨干深入田間地頭,不斷收集、收錄相關資料。對馬巷閩南童謠、翔安南音、新圩三子文化、內厝宋江陣、內厝漢合唱團等的搶救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一定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傳統民間藝術添磚加瓦。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些民俗技藝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為了讓越來越多年輕人認識傳唱南音,我特意創作了閩南語歌曲《曲牌》和普通話歌曲《中國南音》,以南音特有的音調為引子,結合現代的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好似古今對話的形式,以歌曲的形式及淺顯易懂的歌詞讓更多人了解南音的由來、形式、發展等,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參與學習傳唱南音。其中歌曲《曲牌》還受邀參加在臺灣舉辦的同安人聯誼大會上演出,獲得一致好評。《中國南音》參加由廈門市宣傳部舉辦的“2017 音樂廈門·城市之歌”全國歌曲評選,榮獲第四季度十佳歌曲獎,并獲年度十佳歌曲大獎!

翔安區在南音的傳承與發展上積極探索,通過完善機構、開展培訓等措施,推動南音人才隊伍壯大。在翔安區委宣傳部、文體局、文化館、鎮街等部門的支持下,2007 年7 月,翔安區南音協會正式成立。2010 年起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舉辦全區南音大會唱,通過十余年的努力,翔安從建區初期的7 個南音社70 名會員,發展到今天23 個南音社230 人左右。推薦優秀人才參加各級人才評選,2017 年南音傳習中心骨干鄭青青、郭金環、蔡忍宙被評為翔安區第一批民俗文化人才。自2003 年建區以來,連續19 年每年組織參加全市南音唱腔比賽,每年報名參賽的人數均占全市參加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并在各個級別比賽中取得良好成績,各個組別獲獎人次達到近百個,其中2017 年“廈門市第十九屆南音比賽”中,區文化館組織155 名參賽選手,精選28 個節目,獲得“優秀組織獎”,還獲得兒童組二等獎2 項,青少年組、成人組、綜合組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各1 項,其余節目均獲得優秀獎。原創南音節目多次代表廈門參加福建省各類比賽,其中《將進酒》參加2018 年11 月18 日在福州舉辦的福建省第七屆福建省藝術節全省獲二等獎,《頌和平》節目參加2019 年5 月21 日至22 日在泉州市藝術館舉行的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南音專場全省決賽,并獲得該類別全省二等獎。

閩南地區古老獨特的文化瑰寶——宋江陣,以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為原型,原是用來抵抗倭寇的武術陣頭,歷經數百年藝術錘煉,融入“蝴蝶陣”“田螺陣”等陣頭和臉譜、鑼鈸鼓點等民間藝術元素,逐漸成為閩臺地區節日慶典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對臺文化交流項目。為了傳承弘揚這一民俗非遺項目,我先后創作了《少年宋江陣之歌》《閩臺宋江陣》。其中《少年宋江陣之歌》先后多次隨少年宋江隊訪臺交流。2015 閩臺(翔安)宋江陣民俗文化節在內厝鎮蓮塘宋江陣民俗文化廣場開幕,歌曲《閩臺宋江陣》首次成為該類活動的主題歌,歌曲以中國的大鼓開場配上宋江陣武術隊形、動作展現了這一民俗非遺項目的悠久歷史,體現了兩岸閩臺宋江陣的同宗同源源遠流長的血脈,反映了閩臺兩岸廣大群眾的心聲。
正如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
習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習主席的話再次為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自己肩上的責任,首先要提升自己心靈正能量,用栩栩如生的文藝作品,形象、立體地展現出來。把優秀的的文藝作品,不斷深入提升她的心靈正能量,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同時,文藝界的名人很多,社會影響力不小,應當充分發揮名人效應,做到德藝雙馨承先垂范、嚴己厲行引領文化藝術風向標。我認為作為一個基層工作者更應該做到這一點,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2009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那觸目驚心的一幕至今還記憶猶新,媒體上報道的全國上下齊救災的感人事跡及場景讓人難以忘懷。雖然不能親臨現場抗震救災,除了參加獻愛心活動,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心潮翻滾,第一時間創作了《真愛無敵》這首歌曲,歌曲宣揚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一起救災,人民子弟兵、志愿救援隊爭分奪秒的救人感人情懷。該歌曲在福建省海峽衛視《金曲強強滾》欄目播出后反響極大;同年10 月創作的《海西創業廈門先行》一曲也收入在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聯、廈門音像出版社主辦的“鷺島飛歌六十年”歌曲集中。

2016 年9 月15 日凌晨百年一遇的的超強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翔安區,災后廈門滿目瘡痍。作為首當其沖的翔安更是嚴重,文化館劇場的頂棚被無情撕裂。看著第一時間從四面八風趕來救災的人民子弟兵、電力搶修隊、電信、武警消防等,廈門第一時間發起自救工作,作為翔安人的我一邊積極投入救災工作第一線,一邊策劃著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音符表達出來。通過手中的筆寫出受災后四面八方萬眾齊心重建家園的歌曲,宣傳正能量鼓舞士氣。于是我馬不停蹄不顧疲勞,從作詞、譜曲再到錄音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創作了兩首歌曲《鄰里情》《我最敬愛的人》。其中歌曲《我最敬愛的人》中所描寫的“你”我用了第二人稱的寫法,泛指在此次抗臺中所有堅守崗位、第一時間參與救災的人們,因為有“你”才有廈門救災的速度。因為有你廈門才能在這么快恢復供電供水。歌曲在閩南之聲“翔安好所在”、音樂廈門、廈門衛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響。
2020 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卷全國,全國上下齊心抗擊疫情,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除了親自參加翔安區總指揮部調查湖北武漢等返廈人員隔離情況,社區志愿者入戶調查及出入測量體溫、夜班值守、高速公路來廈登記情況等20 幾次,還拿起手中的筆一口氣創作、制作了《用愛守護》《永不言棄》《近在咫尺》《勝利的淚珠》4 首戰“疫”公益歌曲,歌頌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一線的所有志愿者,不畏犧牲守護人民生命,體現了和平年代最偉大平凡的白衣戰士、一線工作者大無畏的精神。

這些歌曲一經推出立刻得到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藝術館、中國音協、福建音協、廈門市宣傳部、廈門市文聯、廈門市文旅局等30 幾家媒體、廣播等單位公眾號采用刊登,其中由本人作曲的《近在咫尺》收錄至中宣部學習強國、今日頭條、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官網、福建音協等30 多個平臺。歌曲深深激勵、鼓舞了戰斗在一線的白衣戰士、一線工作者,充滿戰勝疫情的決心。

總之:追求真善美是文藝作品的永恒價值。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要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將自己的理想信念化作跳躍的音符,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讓藝術之樹永遠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