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然
自有人類以來,技術一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正如材料之于農業社會,能源與蒸汽機之于工業革命,技術進步產生的巨大動能,推動著社會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在信息社會,因為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內容產業一方面表現為技術研發與迭代的知識來源,另一方面也是技術應用與實踐的應用場景。20世紀90年代初,阿斯彭研究所在其出版的年鑒中以《知識經濟:21世紀信息時代的本質》為題,從多種角度審視了未來社會。其中的一個判斷是:信息和知識正在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資產,正如同資本和能源在若干年前取代農耕勞作和土地一樣。
就全球范圍來講,近三十年來網絡和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到內容的創作、復制、傳播、消費等各個方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更加廣泛觸及文化領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新經濟中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包含內容產業的“先進服務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總體要求,可見未來一段時期圍繞著弘揚民族文化和傳承中華文明,將是新聞出版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也是出版行業最應重視并致力于強力推進的關鍵領域。因此未來的出版,一方面應當是站位更高的系統謀劃,讓出版的各個門類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從而讓受眾由內而外地產生共鳴、共情、共識;另一方面是要充分擁抱新技術,畢竟出版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融合出版產品正在成為出版的新形態,移動閱讀也進一步塑造了新的出版生態,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發生深刻改變,載體形式由“紙”到“網”再到“屏”,知識獲取方式也由傳統的單一的文字圖片閱讀,轉向“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的全媒體閱讀,新興交互式傳播平臺正在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來源,而且文化的生產力在技術賦能之下得到充分的釋放。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數字出版作為出版新業態,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新技術給出版業帶來的影響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變革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出版行業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新技術背景下出版業的發展開始高度重視用新技術打造新產品、用新技術壯大企業。2022年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中文版面世25周年,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人們總要問到一個問題,當初作者的預言哪些實現了,哪些沒有實現。尼葛洛龐帝當年就堅定相信人類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數字化,不論是新聞,還是娛樂甚至于生活中各個部分。25年后的今天,我們真的發現,數字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成為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版業也概莫能外。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數字經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文化消費的新增長點和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數字化在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文創新業態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政策的支持和產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將迎來空前機遇并迅速崛起,成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著力點。
數字出版是信息技術與內容創新高度融合的產業形式,涵蓋數字閱讀、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動漫、網絡視頻、短視頻、直播、數字音樂、數字教育等,既是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未來產業,也是接地氣、聚人氣的“溫度”產業,還是生生不息、引領潮流的新興產業,具有巨大的產業爆發力和社會影響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數字出版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數字經濟的舞臺上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困擾,但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比我們所經歷的這幾十年和未來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更利于創新和創業。不可知的東西越多,未來就越有魅力。所以,一方面數字內容經濟呈現快捷性、高滲透性、外部經濟性等特征,另一方面我國有一個全世界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市場,而且在我國,基于人口多、地域廣、信息化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等特征,所以推動傳統出版全面挺進新時代數字出版傳播主戰場,讓資金、人才、技術,特別是權威、準確的知識內容在數字化陣地謀篇布局,在堅持以內容質量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強化管理為保障方面共同努力,我們的數字出版產業將大有作為。
(作者系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