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假若讓你獨自去遠方的陌生地方工作或學習,最初,內心多少會有點忐忑,甚至可能產生畏難情緒。原因很簡單,因為要去的地方,道路不熟,環(huán)境不清,又無親朋好友可相助。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先做攻略,通過網絡信息或別人的介紹,了解當地環(huán)境與習俗,做好安排再動身;心頭的沉重感會大大減輕。因為在我們的心里,對那個陌生的地方有了些許的“清”。
“隔行如隔山”,有道理。別人經營多年的行當,對每道工序,每個細節(jié),可以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操作起來自然是輕車熟路。工匠師傅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獨運,源自他們對所從事行業(yè)的門兒清。而一竅不通的外行人,往往就看個熱鬧,真要自己動手去做,因為對行當不清楚,自然困難重重。
? 經商的人講究“親兄弟明算賬”,關注的也是一個“清”字。整天一本糊涂賬的人,生意很難做成功。而彼此間財務清楚,你與合作者、親朋好友會相處得更自在。
? 情感也需要“清”。有矛盾,說開了,矛盾就解決了;有隔閡,講清了,便能得到對方的理解。生活中,誰都有煩悶的時候。面對親人或朋友,只要有勇氣敢于把那些煩悶一五一十地講出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許還沒等親朋指出化解的方法,心頭已有了幾分輕松,畢竟傾訴也是一種負面情感的清空。假若再有親朋一番開導,便會頓覺心胸開朗。人生想要活得自在、灑脫,積壓心頭的那些負面情緒必須及時清除。
? 對于很多牽扯名利的問題,我的經驗是,先看輕,這是前提。看輕了,才會看清,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也就不易被得失羈絆。
? 看清是一種理智,看“輕”是一種智慧,人生常常如此。
(摘自《長白山日報》 鄧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