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飛
創造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行為,沒有創造就沒有我們如今美好的生活。而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做出改變。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育人價值,而小學生正處在想象力發達的年齡,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在發展學生獨創力方面的價值,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機會來進行創新實踐,讓學生擁有高品質的音樂生活。
面對新時期的教育需求,小學音樂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做出改變,認識到音樂教育蘊含著的巨大價值,讓學生在音樂中進行創造,使學生體會音樂的美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資源、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索,構建豐富多樣的課堂,逐漸地釋放學生的獨創力。
探索多樣音響,打造開放教育環境
聲音資源是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類資源,教師對音響的設置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獨創力的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形成開放的視野,用多樣化的音響來構建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是以多媒體等資源來給學生播放固定的音響,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學生音樂體驗,但是對于學生個性化審美的影響卻是有限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形成充分地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現象,例如潺潺的流水聲、理發店的理發聲、動物的叫聲等等作為印象,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從而讓教育充滿創造性。
比如,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讓學生學會傾聽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筆者組織學生展開了一次以“理發”為主題的音響探索活動。在課堂的一開始,筆者首先對學生說道:“同學們,今天在上課之前,老師首先要給你們介紹一位著名的喜劇大師!”之后,筆者使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了一段卓別林的表演畫面,接著問學生:“同學們,你可以說出卓別林在做什么嗎?”學生很快回答道:“剪頭發!”筆者接著說道:“沒錯,那么卓別林模仿的正確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模仿?”這樣的問題很快地調動起了學生的挑戰欲,學生紛紛開始親自去進行模仿,展示自己對于理發這一活動的理解。接下來,筆者再讓學生去想一想自己去理發店理發的過程中,理發師都會使用哪些工具,這些工具都會發出怎樣的聲音,同時也鼓勵學生去模仿自己口中的咔嚓咔嚓、沙沙、嗚嗚等聲音究竟是怎樣的。這樣,在多元化音響的激發下,學生形成了對理發過程中聲音的濃厚興趣,之后,筆者再讓學生試著使用這些聲音來進行創編,從而喚醒學生使用音樂來進行創造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獨創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獨創力的培養,關鍵在于給學生機會,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體驗,因此,結合音樂學科的特征,教師可以從即興創編的角度上入手,讓學生通過即興創造的方式來收獲創造的體驗,感受到音樂文化當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在小學音樂即興創編教學中,一般不需要學生去做出過多的準備,導致學生失去的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因勢利導,抓住課堂教育的機會,讓學生學會高效地輸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根據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簡單的旋律模仿方法,讓學生在簡單的模仿中逐漸了解音樂創作的魅力和有效途徑。例如根據“XX X X X”的節奏,筆者讓學生去創作出“小白 兔 跳 跳 跳”的這樣的音樂,學生對于這樣的創作是十分感興趣的,有的學生順勢創作出了“大灰 狼 追 追 追”這樣對應的音樂情境,還有的學生聯想到了龜賽跑的故事,創作出了“小烏 龜 爬 爬 爬”這樣的音樂……在這樣的即興創編中,可以將學生已經獲取到的音樂文化知識充分地釋放出來,讓課堂上的氛圍變得更加開放,有助于學生發揮出自身的創造力。
有效節奏訓練,鍛煉學生音樂敏銳
結合小學音樂教育的特點,教師可以使用節奏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在鮮明的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好,體會到音樂創造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了解一些有價值的節奏練習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形成對學生的認可,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的訓練,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表達意識,讓學生的音樂技能和獨創力得到協調的發展。
比如,教師可以使用節奏填空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這種節奏訓練的方法適合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基本的音符知識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了解,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演繹出相應的聲音。這樣的訓練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新奇的,并且由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也會形成對節奏、力度的不同理解,因此會填寫出不同的音符。在學生完成了訓練之后,筆者沒有急著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去反思自己創作出的成品,用哼唱的方式來感受自己填寫出的節奏和歌曲中的節奏是否一樣。
引入音樂文化,建構多元音樂素養
音樂是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而發展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充足的樂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形成對音樂藝術性價值的正確理解,開發出音樂文化的教育價值,用文化的功能去熏陶學生,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當中蘊含著的美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音樂文化,需要教師正確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吸收程度是有限的,如果教師一味地灌輸給學生高深的音樂文化,不僅難以得到學生的理解,甚至會導致學生對音樂產生錯誤的理認識,并且產生消極的音樂學習情緒,得不償失。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選擇接地氣的音樂文化,構建生活化的音樂教育環境。比如,童謠是兒童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節奏鮮明,主題明確,朗朗上口,十分契合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在這次的教學活動中,筆者首先讓學生去了解了童謠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讓學生在多媒體動畫的幫助下了解什么是童謠,童謠都有哪些特點。之后,筆者還和學生一起觀察了幾首典型的童謠,讓學生通過親身吟唱來感受童謠的藝術魅力。隨后,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還讓學生去試著對剛才學習過的童謠進行改編,讓學生用自己的想法來展示對于童謠的理解,并且發展學生的創造意識。這樣,通過讓學生去了解各種生活中的音樂文化,可以讓學生形成音樂文化無處不在的意識,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潛能。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師應當改變傳統觀念過于重視知識灌輸的問題,關注學生自身的情感和興趣發展需要,建立在學生的身心特征之上去展開教學活動,營造更加多元化和開放的音樂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多個方面的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獨創力的釋放和發展,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內涵。
專家點評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作為一門藝術門類,音樂肩負著美育的功能,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做好小學生的音樂啟蒙,對今后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中,作者從音響、即興創編、節奏訓練和音樂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獨創性,并輔以實際案例,為如何讓學生愛上音樂、學好音樂做出了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