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文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南山是陣地上的前哨兵。南山腳下,城市建設的轟鳴聲此起彼伏。蛇口的開發、華僑城的建造,都是深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前海合作區激越的隆隆濤聲,讓人們不禁想起四十年來南山區兩次大建設的磅礴浪潮。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報告》,正式決定試辦經濟特區,諸多政策還在探討、落實,深圳也像涉水而行,尚在小心翼翼摸索時,蛇口工業區的基礎工程已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動工,袁庚忙得不亦樂乎。
七月的烈日像懸掛的一盆火,熱辣辣炙烤著南頭半島平素罕有人跡的荒山禿嶺和沿海灘涂。遠處,是藍色大海上一波一波涌動的浪濤,近處則是淌著汗水,穿梭熙攘的建設者隊伍。
“轟——”一聲震天巨響,一處荒山被炸裂開來,升騰起一陣黃褐色的塵霧。硝煙和塵土散盡,機械和工人蜂擁而上,將炸碎的土石運到海邊,倒進了海里,預備填出一塊平整的陸地。
這不僅僅是荒山野嶺的開山炮,也是改革開放第一炮。這隆隆的炮聲開啟了全新的事業,做過兩廣縱隊炮兵團長的袁庚又成了下令開炮的最高首長。年已63歲的袁庚兼任蛇口建設指揮部總經理。
蛇口工業區開建伊始,袁庚便有一個大膽設想,擺脫現行體制中的“大鍋飯”。1979年10月,他決定在四航局600米順岸式碼頭工程中,率先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做法是,每人每日勞動定額運泥40車,完成者每車獎勵2分錢,超額則翻倍,每超一車獎4分錢。司機們心下默默一算,超額的收入不少,干勁上來了。人人爭先恐后,下班時間到了,也還要多跑幾車才肯停下來。
袁庚到工地看了幾次,工程進度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快,很是滿意。1980年2月底,這段自籌資金建設的150米碼頭工程順利完工,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一個月。袁庚開心地算了一下,四航局車隊這次為國家多創產值130萬元,工人雖拿了點獎金,卻只占他們多創產值的2%,還為工業區早日通航爭取到了一個月時間。“值!”他望著簇新的碼頭,展顏笑了。
1980年3月22日,東風和煦,花紅柳綠,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來到了生機勃然的蛇口工業區,袁庚陪同他視察這段碼頭,一邊詳細介紹建設情況。谷牧佇立碼頭良久,不斷點頭,偶爾插問一些問題,袁庚馬上解答。幾天后,谷牧在廣州舉行的閩粵兩省匯報會上,特別首肯了蛇口工業區。他滿面春風地說,袁庚他們搞計件工資,超產有獎,縮短了工期,“這是路數對頭”。
蛇口的活力被激發,工業區像一江春水,激情涌動,生機勃勃,奔向蔚藍色的大海……
袁庚還“放膽”實行了住房制度、工資制度的改革,推行勞動合同制。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他又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1年,袁庚在蛇口開始實行職工住房商品化,通過商品化的方式不斷推出新住房,解決了職工住房的良性循環問題。兩年后,他在工業區徹底打破“大鍋飯”,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再加浮動工資的工資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一種新型的分配制度,這一制度與市場經濟相適應,極大促進了效率的提高。也在這一年,他率先推行勞動合同制,職工與用人單位不再牢牢綁在一起,而是實行雙向選擇,這是用工制度方面的一項重大改革,像一個炸雷驚呆了世人。
為了克服工程建設中要價高、質量差、工期拖延的現象,袁庚又打破了多年的常規,實施改革。1980年,在他的部署下,蛇口中瑞機械工程公司實行公開的工程招標,讓所有參與投標的單位,在陽光下進行自由競爭、公平評標和參加競標。這是內地第一次實行工程招標,成為中國基建體制改革的探路之舉。隨后,嘗到甜頭的袁庚,將工業區的基建工程項目大都采用這種發包方式,所建的工程不僅質優、價平,建設速度也非常之快。
幾年的改革,袁庚品嘗到了探索的艱辛,也收獲了許多感悟。1981年3月,陽春三月里的一天,袁庚從香港坐船跨海去蛇口。望著眼前起起落落的海鷗,他突然有了新的感悟,連忙找出一張紙,將感悟記錄下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不久,袁庚在工業區干部大會上朗讀了這六句話,邊讀邊講解。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表達他們由衷的贊賞之意。后來,寫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被樹立在通衢大道上,成為蛇口的標志之一。
袁庚拿下赤灣,便是時間與效率結出的碩果。
1980年7月,中國石油部提出了石油后勤基地的選址設想,第一是新加坡,其次分別為香港、三亞、湛江。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院長王大勇則建議,利用蛇口工業區設施作為南海石油開發后勤基地之一,石油部認為可以考慮。
11月10日,石油部一位負責人到香港參加會議,討論將蛇口作為南海油田后勤基地的可能性。會上,有人提出種種不同意見,袁庚眉毛抖動,急切陳述自己的理由,希望給蛇口機會。會后,袁庚緊急向交通部匯報,建議邀請石油部到蛇口實地考察。交通部采納了他的建議,還撥出專款,派出孫紹先前來蛇口,進行赤灣的前期建設,為蛇口成為石油后勤基地創造有利條件。
袁庚也到位于蛇口西側的赤灣考察。這塊地屬于蛇口以外的地界,屬深圳市管轄。陪同的孫紹先揚手朝海岸指指點點,說,赤灣左邊做石油基地,右邊建深水港,可以保持蛇口海岸線的完整性,運送的石油靠港就有收入,能以港養港。建港的費用,孫紹先說,為了解決征地問題,可以給深圳市一些股份,還可以把石油部拉過來共同開發,形成合力。袁庚微笑著叫好。

事不宜遲。他馬上派人到北京,把三方合作的思路向石油部和交通部匯報。石油部負責人一聽,這是好事,馬上同意派工作組去蛇口。
還得征得深圳市委領導人的同意。一個晚上,袁庚拜訪了深圳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梁湘,談到了共同開發赤灣的設想。梁湘一聽,也喜上眉梢,馬上同意了。
1982年1月,石油部、廣東省委、深圳市委和招商局的負責人歡聚一堂,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商討股份合作事宜。各方都很誠懇,很快形成了一份《座談會紀要》。1月11日,袁庚和廣東省省長劉田夫、石油部副部長張文彬和深圳市市長梁湘聯名,鄭重向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于建設赤灣港的報告》,同時附錄了《座談會紀要》。國務院同意的批文很快下來了,千百年來孤寂清冷的赤灣,開始了告別荒僻海灘的簇新日子……
“蛇口模式”,形成了新的時間觀念、競爭觀念、市場觀念、契約觀念、績效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蛇口,不愧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1985年11月11日,深圳沙河。深秋的海風從不遠處的深圳灣呼嘯而來,在一座屋宇的大會場窗外久久徘徊,獵獵作響。
會場挨挨擠擠坐滿了即將改換名號的沙河華僑企業公司的員工們。主席臺上,其中兩個“外來者”最引人注目:一個是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馬志民,一個是指揮部黨組書記兼副主任王謙宇。
王謙宇朗聲宣布華僑城成立。掌聲過后,馬志民開始發言。他說,當前我們建設華僑城,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需要更多地尊重客觀規律,需要智慧和冷靜。王謙宇強調要認真學習蛇口和深圳的經驗,主要是兩條:堅持開放,堅持改革;新事新辦,特事特辦。
擺在馬志民和王謙宇面前的,是許多急需著手完成的大事。他們忙而不亂,緊緊抓住規劃先行,做好華僑城的總體規劃和實施。這源于兩個方面的緣故:一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和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暉的要求,他們設想在深圳特區里一個相對特殊的區域,建一座比較美好的現代化城市,因而交代“華僑城在城市建設上,要走出一條新路來”;二是馬志民和王謙宇也有這種因個人獨特經歷而具備的超前思想和眼光,他們深深體會到,規劃對一個城市非常重要。
馬志民和王謙宇四處打聽權威的規劃師時,廖暉雪中送炭,推薦了一個人:孟大強。孟大強是印度華僑,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規劃顧問。他早年畢業于德國一所大學,在歐洲從事規劃建設14年,對舊城改造、大學設計經驗豐富,眼光與常人迥異。國內青島黃島開發區、廈門市特區的總體規劃設計,他都曾參與過。
孟大強是奇才,但聘金也不菲,一般單位只能望洋興嘆。馬志民與孟大強接觸后,十分滿意,決定重金聘請他來做規劃。
孟大強高居“黃金臺”后,果然不含糊。他第一次到華僑城,便帶上相機,要求四處走走。看了較為熱鬧的中心區域,他又來到還是池塘、山坡、丘陵、海邊紅樹林等原生態狀貌的郊外,不時舉起手中相機。
孟大強格外欣賞郊外寧靜的原生態地形地貌,遇到一個池塘,一棟破舊的房屋甚或一草一木,他都要像發現了寶藏,欣喜地跑過去,賞玩一番,拿著相機拍個不停。他不時交代陪同的馬志民、王謙宇等人說,先不要動,要保留下來。

一一考察實地后,孟大強將自己關在房間幾天,很快拿出了一個總體規劃方案。方案突出了幾條基本原則:將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結合起來,注意保護原有的山地、丘陵和湖泊、小溪、樹林;道路、建筑、公園和綠地等人造環境設計造型,既具有現代形態,又有南方城市和華僑風格的特色……
這年8月,深圳市政府正式批準了華僑城總體規劃方案,允許華僑城小區規劃、單體建筑在不違背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審批實施。馬志民隨即開始將規劃一一實現。他格外強調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和景區文化內涵的注入。在他力主之下,華僑城所屬的經濟發展總公司成立的第一家分公司,是綠化園林公司,職責是綠化華僑城。除了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態,園林公司也從海南島買來了一批椰子樹栽種,最貴時一棵要2000元,但馬志民十分支持。
華僑城成立后,磨刀不誤砍柴工,馬志民堅持先規劃,后動工,沒有急于調入工程隊。很長一段時間里,華僑城便無聲無息,和成立前沒有兩樣,僅僅多了些草木而已。老百姓看不到想象中挖土機的轟鳴景象,或者山體被三下五除二推平,更看不到突兀而起的高樓大廈,很是納悶。馬志民繼續和孟大強不緊不慢、不折不扣地落實規劃。
按照總體規劃,華僑城的東部是工業區,涵蓋了光明電子廠等企業,與工業區隔一條街的是東組團住宅區,小區被設計建筑在山坡上。這給施工增加不少難度,有人主張按國內施工的慣例,推平山坡。孟大強堅決反對,說一定要保留原來的地形地貌。后來,小區建成,一棟棟簇新的房屋依著山勢隱在濃密的荔枝林中,像童話中森林里的村寨,引來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和不絕于耳的叫好聲。
華僑城中部規劃為教育區,小學、中學和暨大中旅學院都繞燕晗山而建。小學的教學樓開建時,燕晗山山腳一個小山包鼓凸出來,增加了施工的難度,若調來挖土機一把推平,施工就方便多了。但為了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馬志民和孟大強改變了原有設計,保留小山包,讓其伸入教學樓的下部第一層。如此一來,施工難度更大,花費也更多。馬志民沒有動搖,最終讓這座建筑與大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在了一起。
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主要街道,華僑城臨街的地方,孟大強擯棄一律高聳的建筑,而是設計為階梯式逐漸加高樓宇的高度,又獲得了馬志民的贊賞和支持。這樣一來,后面的樓宇不會被遮擋,也都能看得見風景。
華僑城靠海的地方,曾打算填海造陸。孟大強聽說后,心急如焚,在王謙宇帶領下前去找主要負責人,請求留下這塊水面的天然模樣。一番懇切的陳說后,孟大強的請求得到了批準。這塊地方,經過華僑城多年打造,后來成了遠近知名、人人向往的歡樂海岸。
1989年10月1日,是第40個國慶節,紅旗漫舞,舉國歡騰。國慶前夕的9月21日,華僑城喜氣洋洋,一是門前的深南大道煥然一新,增寬到了國內罕有的70米,兩旁也鋪展如畫,成為深圳的樣板工程;二是錦繡中華如期正式開業。

1992年1月20日上午,春寒料峭,第二次南巡深圳的鄧小平攜家人乘車來到了華僑城。他的到來,讓華僑城更加聲名遠播,游客如過江之鯽,紛至沓來。這一年,足足超過730萬人次造訪錦繡中華和民俗村。
如今,當人們披著海風立在高處,眺望悠悠白云下蒼翠掩映的華僑城,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景象如詩如畫;這片曾經荒蕪的海灘與郊野,如今人煙輻輳,已經成為深圳的“客廳”。
展開深圳地圖的長卷,蛇口、華僑城、前海就如三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珠江口東岸。過去的泥濘灘涂已成為繁華都市,蛇口與華僑城正在熠熠生輝。在特區“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引領下,前海合作區必將后來居上,更顯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