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旭旭 李瓊 胡建斌
摘 要:園藝植物遺傳學作為一門研究園藝植物遺傳變異規律的基礎性課程,其內容具有抽象性、學術性、不易操作性等特點,從理論到實踐的課程教學轉化率較低。本研究從形成課程特色、創新教學思路、強化應用教學等方面探索提高教學成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良性循環教學模式。
關鍵詞:教學成效;課程特色;教學思路;應用教學
園藝植物遺傳學是一門研究園藝植物遺傳變異規律的課程,是園藝和茶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核心課程,也是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園藝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從事園藝植物育種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的基礎學科,園藝植物遺傳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以及與實踐能力的銜接不對等的問題,導致學生難以有效解決科研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課題組在園藝植物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應用融合培養的科學思維,從構建教學團隊、形成課程特色、創新教學思路、活躍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探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良性循環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一、適應專業特點,形成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特色
園藝植物遺傳學是園藝學科中園藝專業、茶學專業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因此,課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以育人為目標,在課程教學上尋共性、找差異,在園藝、茶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三個不同專業的教學手段上突出亮點、體現特色,如園藝專業教學的基礎性,茶學專業教學的產業性,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的應用性。課程教學充分依據專業特點調整課程特色,以適應專業需求,吸收園藝植物遺傳學涉及的各專業人才,汲取不同方向的科研經驗,構建了多元化的教學團隊,打通專業特點與課程特色的連接渠道,將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相結合,逐步完善課程的教學設計,制定獨立的教學大綱,突出園藝、茶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三個不同專業的教學重點和考查重點。另外,以專業發展為背景,園藝植物遺傳學教學團隊編寫了園藝類專業首部遺傳學教材《園藝植物遺傳學》、相關實驗指導書、反映相關產業和領域的課外讀物,做好從校級優質課程跨步省級、國家級課程的建設準備,課程建設上力求因材施教,力爭“高度匹配”。
二、創新教學思路,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教學融合了教師的科研過程和成果,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活動等方面創新改革,運用科研的思維培養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一)教學內容推陳出新
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教學團隊以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的基本知識點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從瓜類種質資源及基因挖掘、果樹遺傳育種、抗逆性研究等課題中,提煉共性規律的同向趨性,強調專業異化的理解與應用,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及思維,將園藝植物遺傳學知識在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展示給學生,及時更新充實教學內容,用直觀的學科發展成果引領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拓展學。
(二)引入激勵性教學手段
相對于傳統的輸灌式教學方法,教學團隊對教學重難點采用激勵式教學手段,利用遺傳學團隊優勢,提煉科研成果的基礎性、總結性知識點,形成有趣的問題模式并融入課前自學引導中。比如,“市場上售賣的西瓜有的肉質酥脆,有的肉質綿沙,我們怎樣將遺傳學知識應用到酥脆和綿沙這樣的目標性狀的育種中”,利用此類生活中常見的遺傳學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查閱資料,拓展知識網絡。教師還可運用雨課堂、MOOC、超星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組織辯論、課后知識競賽、掙積分等活動,形成“課前復查、課中考查、課后自查”的遞進式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開展“雙師型”教學活動
“雙師型”教學活動是教學內容成功輸出的渠道之一。園藝植物遺傳學教學團隊成員既是任課教師,承擔一般講課任務,又是科研導師,指導學生完成科研啟蒙任務。“雙師型”教學活動能夠引導教師形成教研融合教學模式的意識,讓他們從教學到應用,不斷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從應用到教學,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個性化授課特色。對學生而言,他們很難通過課堂講授完成學術性相對較強的遺傳學內容知識點消化,因此,通過有效的輸出渠道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消化和升華,才能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課題組所在學校2018年創新性地開展了“大學生科研助理”計劃,在本科二年級中選拔學生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既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熱情,又推動了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三年來,參與“大學生科研助理”計劃的學生,考研率達60%。另外,學校鼓勵學生申報各類項目,指導學生開展實驗創新項目,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比賽,榮獲多項獎勵。學校以教師科研內容為方向,將教學成效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教學成效顯著。
(四)組織“青年科學家面對面”活動
教師的教學思路應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從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中尋找他們認可的偶像。此外,還可以邀請園藝領域青年科學家開展學術講座和交流,針對課程學習的困惑,為學生答疑解難,從專業的“降維打擊”中引導學生崇拜科學偶像,培養鞏固學生的專業思維。
三、強化應用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承接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具有貫通作用,該課程涵蓋的遺傳規律滲透于園藝領域各個專業課程中。因此,遺傳學知識的應用水平可以反映園藝領域的科學思維形成效果。天津大學的學者認為,不能把教學和科研做成“兩張皮”,要讓科研反哺教學,教師應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業動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通過教研融合模式強化教學成效的應用水平。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非常有意義。
(一)構建“模塊化”教學模式,重視邏輯性和方法論的培養
教學團隊梳理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所有實驗,按照實驗間的邏輯聯系,歸類整合形成“遺傳規律驗證性試驗”“田間試驗”“細胞學試驗”“分子生物學試驗”四大模塊,使學生能夠從宏觀到微觀感知知識的層次性,分析與綜合園藝植物特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二)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農科類高校肩負著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責任,課程思政具有隱性教育的特點,將課程思政融入園藝植物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生物安全性、種質資源珍貴性等責任意識,使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向善人性和高尚人品,用智慧和能力服務社會。
園藝植物遺傳學是園藝學科中相對重要的一門課程,其教學成效對學生從事園藝植物育種實踐和研究遺傳規律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對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有較大幫助。教學團隊通過創新教學思路和強化應用教學解決了遺傳學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和學術性問題,提高了學生深入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創新的意識,為學生今后獨立學習和參與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本次教學改革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但還有許多有待嘗試和突破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楊有新,肖晨,曲雪艷.園藝專業蔬菜栽培學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18(6).
[2]胡瑞,李忠云.我國園藝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困境與路徑選擇:基于對我國42所高校園藝本科專業的調查[J].中國農業教育,2016(4).
[3]付宏岐,宋金東,辛梅,等.園藝植物遺傳育種學教學方法初探[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10).
[4]羅小泉,陳來,陳麗玲,等.模塊教學法在高等中醫藥院校實驗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
[5]羅小泉,宋渺渺,舒昀,等.案例教學法在中醫藥院校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29).
[6]董曉星,樸鳳植.農科類課程思政的內在特點和實施路徑探析:以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4).
[7]羅小泉,舒坤,徐偉,等.基于教研融合的醫學實驗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
責編:沐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