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中 劉琴華 丁秋陽
摘要:農村產業融合是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能夠有效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有效融合后的產業在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能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縮小城鄉差距,助力城鄉協調統籌發展。城鄉融合背景下,城鄉間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市場、空間等方面的滲透更加密切,打破了陳舊的二元城鄉發展格局。結合現階段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從城鄉融合視域出發,為農村產業融合提出相關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產業融合;城鄉融合
引言
城鄉融合發展關系著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現實路徑之一。城鄉融合的本質是各相關要素在二元格局下的自由流動,進而實現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城鄉不斷融合促進了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后貧困治理時代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路徑和基本邏輯[1]。
“重城輕鄉”的城鄉發展格局是長久以來固化觀念的結果,類似于“農村發展為城市發展讓道”的理念,城市偏向十分明顯。這就導致城鄉發展水平、速度不均,這種不平衡表現在城鄉間生產消費等多個方面。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體制,城鄉融合中的要素滲透一直難以突破壁壘。現階段的城鄉要素流動主要表現在勞動力進入城市,但當過量的勞動力流入城市中時,局部則有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等相關風險[2]。這是一種由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而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則注重雙向滲透,并非單向流動,其發展要義也需要兼顧城鄉效益,而非忽視或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發展城區經濟。
1 農村產業融合研究
1.1 農村產業融合概念界定
周斌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將其他產業與之相互滲透、前后重組,通過這一過程能夠使得傳統農村產業包含加工、銷售及服務等功能[3]。歐陽勝則認為是農業生產在獲得資金或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對現有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從而提升生產效率[4]。韓丹陽指出,農村產業融合的實質是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進而擴大并整合現有產業功能[5]。綜上農村產業融合可概括為:一種將農村產業現有資源重新分配并交叉重組,進而有效實現農業生產價值鏈拓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1.2 農村產業融合的特征
1)技術創新成為產業融合新動能。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是指在現代科技推動下,改變原有傳統農產業的生產模式;在作物種植與畜牧養殖的基礎上,引入高端自動化農機、新型肥飼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推動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使生產要素和生產工具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2)新興行業激活產業融合活力。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是產業間的功能互補。農村各產業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不斷地催生出新行業,包括文化旅游、特色果蔬、農產品的精細加工等具有活力的新興行業。一方面,這是在原有產業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外延與升級;另一方面,這也是對農業生產末端鏈條的分工與深化,體現出傳統農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自我實現的轉型與升級。
3)多元職業適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得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職業角色具有多樣性。從最開始單一的務農工作者再到農產品的加工者,最后轉變為綜合的經營者,在城鄉要素流動、生產技術進步的支持下,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使得農民的職業不再只是普通的務農工作者,收入渠道也拓展得更加寬泛。
1.3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現階段,農村產業融合形式繁多,按照融合形式劃分主要包括:產業交叉融合、產業延伸融合、產業循環融合三種主要形式。
產業延伸模式主要是以龍頭企業或集體合作社為主體,零散農戶及其生產用地為外延,進而形成兩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模式是聘用普通務農工作者進行生產加工,同時借助受聘者的生產用地擴大生產規模,龍頭企業通過農產品加工方式,實現產品價值增值;第二種模式是發揮合作社的中介職能,統計零散農戶,根據農村各企業勞動力需求統籌布局,進而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議價話語權[3]。
產業交叉模式是將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有機結合的模式,產業交叉模式能夠有效拓展農業服務功能,激發農村潛在開發價值。農林牧漁產業作為基礎產業,引入自動化流水生產設備對其產品進行深加工業務,這是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融入了第二產業功能。此外,農村自然資源稟賦,利用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特色鄉村,并開設家庭休閑、公司團建、社會實踐等業務,這是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開發了第三產業的功能。這種模式下的農村產業融合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也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產業循環模式是依據綠色經濟發展理論,構建循環產業鏈,從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角度出發,提高經濟效益。這里分為兩種循環,一種是產業內循環,如種植業與養殖業融合,將現有生產要素利用效益最大化。另一種是產業外循環,如將第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第二產業生產原料,將第二產業副產品加工為第一產業肥料等。這種產業融合對技術需求高,是較高層次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
2 城鄉融合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困境
2.1 生產要素流動不均
一直以來,許多地區對于生產要素流動的理解,都停留在城市向農村索取生產力及土地這一層面。由于農村現有勞動力剩余、農村土地使用成本低,使得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入、落后產業遷去農村的現狀。雖然這樣決策是市場與資本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生產要素效益最大化的配置要求,但在實際情況下往往會造成一些隱患。
部分農村地區在進行產業融合時,為了追求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在進行招商引資時,很容易忽視產業本身的合理性,甚至會為達到經濟利益而不惜犧牲環境。此外,由于部分農村官員的自身知識水平相對有限,在甄別引入企業時很難判斷該企業是否能對當地農村經濟起到帶動作用。早期存在一些錯誤的、不合理的土地資源出讓,導致一些非良性的企業占用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甚至排擠本地龍頭企業,加重了龍頭企業的用工成本,從而加劇了資本弊端在農村地區的泛濫。
2.2 農村企業融資效率不佳
隨著農村產業融合不斷深化,農村企業金融融資難等問題也不斷暴露。然而,由于長此以往的農村融資都是政策主導而非生產問題主導,當前城市工商金融體系難以融入農村。現階段,農村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農信社經營機制不完善、金融網點布局不合理、金融產品缺乏創新性等。整體來看,農村金融市場仍然是城市金融市場外延的一個狀態,游離在核心的外圍。想要做到城鄉金融市場融合,就要兼顧農村的利益及城鄉兩者的異質性[6]。
其中,農信社是城鄉金融市場融合的一個縮影,但目前由于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匱乏,管理機制的不到位造成了政策實施的乏力。同時,由于農村信用社本身是政府領導的機構,不需要像商業銀行一樣通過拓展自身業務來獲得利潤,因而在主動服務群眾這方面的意愿也仍然有所欠缺。此外,縱觀整個金融市場,城市的金融規模占據了絕對地位,這也很容易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在進行區域金融市場規劃發展的時候遺忘農村地區,致使農村地區金融產業缺乏政策引導,加大農村地區的融資難度。
2.3 農村產業創新形式不足
文化旅游經濟一直是一種被倡導的綠色經濟,特色小鎮、文化古城等都是農村產業融合中產業交叉融合模式的代表。在城鄉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旅行成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常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鄉村旅游政策,助力了鄉村旅游的供給側改革,游客量以及旅游總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市場規模增長過快,行業瘋狂生產,導致農村旅游千篇一律、雷同嚴重,農家樂、農村宴等形式司空見慣。
此外,受資金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地區生活設施條件相對落后,尤其是衛生、住宿、交通條件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在提供的服務與消費者預期落差較大,很難吸引回頭客。許多農村地區在進行文化旅游建設時盲目跟風,忽略了自身所固有的歷史文化,為求“文化”不惜憑空構造傳統文化,捏造“特色”來吸引城市游客。通過弱化城市旅游服務模式的手段來實現鄉村旅游的模式,并不能打造一個真正的文旅市場。
3 城鄉融合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實現路徑
一是,結合城市智能科技,打造智慧農場。隨著城鄉融合進程不斷推進,技術要素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先進的智能科技能夠影響農村產業規模和發展類型,還涉及多個生產環節。例如,合理運用計算機技術能夠在農業生產環節做到對整個流水線監控,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通過算法計算,對生產過程進行科學調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保護土壤生態系統。此外,智慧農村借助自動化設備,大大減少了簡單勞動力成本投入,提高了農業產出。當智慧農場的產品進入到商品流通環節時,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有效規劃農產品運輸路線,提高配送效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有效融合,綠色產業和科技助農逐漸成了農村產業融合的兩大特征。
二是,促進金融要素流動,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一方面,要在農村地區普及金融概念,健全農村普惠金融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適應的普惠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功能覆蓋率。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推動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發展,從而減少城鄉間金融要素流動成本[7],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此外,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征信體系,通過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及時更新和評估客戶的信譽等級。在評估指標中,增添借款人勞動能力等標準予以適當放款,能夠有效擴大融資規模。
三是,重構特色小鎮內涵,彰顯人文自然之美。將現代工業、服務業有效融合,加快城鄉間的資源轉換效率,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與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的協同發展。在城鄉融合背景下,充分發揮自身在自然、生態、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在進行文化特色產業布局時,注重文化內涵,同時兼顧旅游生態及服務模式,通過改善一些基礎性設施來提高城市游客滿意度。激發城區居民下鄉熱情,提高對鄉村文化的期待,滿足其對農村的好奇心。在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同時也提升了鄉村價值,為城市居民健康產業和旅游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4 發揮政府引導支持職能
當前,城鄉融合背景下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正確引導、社會資金的重點扶持、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地方政府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設過程中肩負著統籌謀劃、規劃全局的重任。地方政府要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村企業積極創新,助力現代科技滲透,突破生產瓶頸。事實上,在農村產業融合的推進過程中,難免會面臨企業融資困難、技術指導缺乏等問題,而產業化經營與規模化發展則是實現產業融合的必經之路,因而需要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與正確引導。
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提高農村土地流轉效率,創新流轉方式。在城鄉融合進程中,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的同時其流轉土地的意愿也在發生轉變。地方政府應當積極落實推進土地流轉工作進展,農村基層要響應政府號召,實現土地資源集中配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完善涉農服務配置。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布局要能夠充分發揮社會價值,進而保障廣大村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權利,這也對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維護城鄉公共秩序有著積極作用。在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時,考慮到個體情況,按照不同等級行政區為基本單位,建設相應數量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充分考慮人口聚集度高低,集中地區提高覆蓋度,零散地區保障最低標準。通過城鄉統籌發展,農村便利度提高,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完整的生活設施,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農村企業自身所負擔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蔣長流,許玉久,董瑋.脫貧攻堅的成效考量與示范意義[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4(3):213-219.
[2] 周斌,趙昊驤,張艷.土地財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天津、蘇州的案例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54-57.
[3] 周斌.農業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115-119.
[4] 歐陽勝.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區的案例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7(10):156-161.
[5] 韓丹陽.關于推進洛陽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行政科學論壇,2019(8):30-33+43.
[6] 徐曌,何泰屹.綠色稅收收入對地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21,41(1):34-38.
[7] 葛林,趙昊驤.河南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識別、管控與治理[J].行政科學論壇,2021,8(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