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秀敏,馮 爽,湯竣杰,陳興棟,黃 華,王永堂
(1.重慶理工大學 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重慶 400054;2.陸軍軍醫大學 大坪醫院 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42)
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發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其臨床表現包括闖入性(重新體驗)癥狀、回避(回避麻木)癥狀和激惹性(警覺性)增高三大核心癥狀群[1-2]。PTSD是對重大災害、戰爭、恐怖事件、交通意外、重大疾病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精神反應,是最典型的一種應激精神疾病[3]。隨著戰爭、暴力、重大事故及自然災害等意外事件的增多,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PTSD的發生率逐年增加[4-5]。PTSD發病率高、病程長、治愈困難,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大學生面臨社會轉型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及就業壓力,接觸各種應激事件或創傷事件不斷增多,且作為一類特殊群體,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PTSD的發病也愈加明顯[6-7]。因此,本研究以重慶某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初步分析大學生PTSD的流行病學特征并進一步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大學生PTSD及其他心理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以重慶某大學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排除有其他神經精神疾病家族史、酒精依賴及藥物濫用史人員,采用整群抽樣法隨機抽取大學生作為被試對象。
調查方法分別采用線上、線下匿名自填問卷法。調查問卷分兩部分,分別是自擬問卷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自評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
1) 自擬問卷: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如性別、年齡等,以及PTSD的影響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壓力性事件及事件中的角色、暴露的時間等。
2) 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自評量表平民版(PCL-C):目前國際通用,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診斷標準制定,共17項條目,用以評估PTSD的三大核心癥狀群,包括反復體驗(5項條目)、情感麻木(7項條目) 和高度警覺(5項條目)。
PCL-C量表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在過去1個月內的實際情況做出獨立評定,采用5級評分標準累計各項總分判斷PTSD的嚴重程度[8-9]。PCL-C總分判定標準:無明顯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總分17~37分;有一定程度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38~49分;PTSD篩查陽性PCL-C總分≥50分。不同癥狀群判定標準:17項條目中各條目癥狀評分≥3分者視為陽性;三大核心癥狀群中,以重新體驗癥狀≥1條陽性者判為陽性,回避麻木癥狀≥3條陽性者判為陽性,高警覺癥狀≥2條陽性者判為陽性。各條目評分匯總后得到量表總分越高,代表PTSD 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國際上研究建議降低參考值范圍至38分,以增加其診斷的有效性[10]。 因此,本研究采用建議值≥38分作為PTSD篩查為陽性的標準。
將采集到的數據采用Excel軟件建庫,并運用SPSS 15.0統計分析軟件分別對收集的數據進行χ2檢驗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共抽取392人,最終得到387份有效問卷,總有效率為98.72%,其中男生187人,占48.32%,女生200人,占51.68%;373人年齡在18~25歲,10人25~30歲,4人30歲以上;其中384人有創傷事件經歷,占99.22%,3人無創傷事件經歷,占0.78%。
PCL-C總分范圍為17~68分,其中64人PCL-C總分≥38分,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387例樣本中陽性檢出率16.54%,表1分別列出PTSD及PTSD三大癥狀群的得分及陽性檢出情況。其中重新體驗癥狀群,得分范圍為5~21分,得分8.39±3.15分,陽性檢出率40.57%;回避麻木癥狀群,得分范圍為7~30分,得分11.19±4.27分,陽性檢出率15.50%;警覺性增高癥狀群,得分范圍為5~22分,得分8.84±3.56分,陽性檢出率26.87%。

表1 PTSD三大癥狀群PCL-C評分及PTSD檢出情況(n=387)
被調查的387名被試對象的創傷后應激障礙不同癥狀的PCL-C評分情況如表2所示,統計結果表明:這些被試均有不同程度的PTSD癥狀。其中最主要的前5位偏重和嚴重癥狀依次為:
1) “感覺神經質或易受驚” 35人,占9.04%,其中偏重癥狀30人,占7.75%,嚴重癥狀5人,占1.29%;
2) “面臨相類似的情景時會非常局促不安” 32人,占8.27%,其中偏重癥狀27人,占6.98%,嚴重癥狀5人,占1.29%;
3) “注意力很難集中”29人,占7.49%,其中偏重癥狀22人,占5.68%,嚴重癥狀7人,占1.81%;
4) “處于過度機警或警戒狀態” 28人,占7.24%,其中偏重癥狀21人,占5.43%,嚴重癥狀7人,占1.81%;
5) “回避事件經歷或避免產生與之相關的感覺”27人,占6.98%, 其中偏重癥狀21人,占5.43%,嚴重癥狀6人,占1.55%。

表2 創傷后應激障礙不同癥狀的PCL-C評分及頻度[n(%)]
在387名被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187人,占48.32%;女生200人,占51.68%,其中有創傷性事件經歷者384人,占99.22%,3人無創傷事件經歷,占0.78%。為探討不同人口學及創傷事件暴露情況對PTSD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卡方檢驗就不同變量對PTSD檢出率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年齡、是否經歷創傷事件及在創傷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對PTSD的發生率沒有顯著性影響(P>0.05),而性別、創傷事件暴露時間(現場接觸時間)以及父母是否去世(喪親)則均可顯著影響PTSD的發生率(P<0.05)。其中187名男性中PCL-C評分PTSD陽性者為18人,陽性檢出率9.63%,調查的200名女性中PTSD的陽性數為46,陽性檢出率23%,二者相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524,P=0.000);調查創傷事件暴露時間(現場接觸時間)發現,一直在現場者76人,PTSD陽性數21,陽性檢出率最高為27.63%,大部分時間在現場者67人,PTSD陽性數15,陽性檢出率22.39%,小部分時間在現場者152人,PTSD陽性數21,陽性檢出率13.82%,不在現場者89人,PTSD評分陽性者7人,陽性檢出率最低為7.87%,創傷事件不同暴露時間之間相比較差異顯著(χ2=14.012,P=0.003);調查父母去世者118人,PTSD陽性數45,陽性檢出率38.14%,而父母健在者調查269人,PTSD陽性者只有22人,陽性檢出率僅為8.18%,二者相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χ2=51.419,P=0.000)。結果表明:性別、創傷事件暴露的時間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為PTSD的主要影響因素。

表3 PTSD陽性組與陰性組人口學及創傷事件暴露情況
以PTSD是否陽性為因變量,一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及父母是否去世),遭受創傷性事件,創傷事件中的角色及創傷事件暴露的時間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與表3結果一致,進一步表明性別、創傷事件暴露的時間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為PTSD的主要影響因素,且相同條件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TSD(B=-0.822,P=0.012),創傷事件暴露時間越長越易患PTSD(B=0.500,P=0.002),父母去世者相對而言更易患PTSD(B=-1.959,P=0.000)。

表4 PTSD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PTSD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由于其發病率高、病程長、難以治愈,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而備受關注[10-11]。相比較而言,大學階段更易受到潛在威脅,據統計這段時期經歷創傷暴露者占67%~85%[12]。大學生作為一類特殊人群,由于自身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面臨社會轉型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及就業壓力,接觸的各種應激事件或創傷事件不斷增多,導致PTSD的發病率呈增加趨勢[6-7]。為調查PTSD在大學生中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可能影響的因素,達到預防和干預的目的,有關大學生PTSD的流行病學研究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遺憾的是只局限于我國的北、東、南及中部地區的一些高校,而我國西部高校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以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初步分析大學生中PTSD的流行病學特征,并進一步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大學生中PTSD及其他心理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本次調查發現,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的PTSD陽性檢出率為16.54%,與廣州某醫藥院校大學生相當(16.6%)[13],略高于遼寧省醫科院校大學生(13.3%)[10],高于安徽高校大學生(7.01%)[14],遠高于南京的高校大學生(5.3%)[15]。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因為西部地區相對落后,高校大學生面臨的生存壓力或就業壓力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較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另外,本研究還對PTSD三大癥狀群陽性檢出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重新體驗癥狀群陽性檢出率最高為40.57%,其次為警覺性增高癥狀群26.87%,最后為回避麻木癥狀群15.50%。而且最主要的前5位偏重和嚴重癥狀依次是:“感覺神經質或易受驚” 占調查總數的9.04%、“面臨相類似的情景時會非常局促不安” 占8.27%、“注意力很難集中”占7.49%、“處于過度機警或警戒狀態” 占7.24%、“回避事件經歷或避免產生與之相關的感覺” 占6.98%。這些來自我國不同地區高校有關大學生PTSD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PTSD在當今大學生中的流行狀況不容樂觀,有關教育部門及高校管理部門應及時組織開展PTSD有關預防及心理咨詢工作,以有效遏制PTSD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發生頻率。
此外,本次調查的大學生占總數的99.22%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并且暴露于創傷性事件的PCL-C 得分高于未暴露者,與國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12]。有研究表明,社區普通人群只有36.7%~81.3%的人有過創傷性事件經歷,遠低于此次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且PTSD的終生患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別為5.0%和10.4%,同樣遠低于本次調查結果(男性9.63%,女性23%)[16-17]。因創傷性事件經歷是PTSD發生的必要條件,提示大學生作為高危人群可能更易患PTSD。為進一步探討PTSD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卡方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對一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及父母是否去世),遭受創傷性事件,創傷事件中的角色及創傷事件暴露的時間對PTSD發病率的影響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創傷事件暴露的時間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為PTSD的主要影響因素,且相同條件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TSD,創傷事件暴露時間越長越易患PTSD,父母去世者相對而言更易患PTSD。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女性的抗壓能力普遍低于男性,創傷事件暴露時間越長,個體造成的壓力越大,而且喪親本身就是對人生的一次打擊。盡管年齡因素在一般人群中是PTSD的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相同條件下一般年齡越小抗壓能力越小,越易患PTSD[17-18]。但在本次調查中年齡因素卻被排除在風險因素之外,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大學生,群體年齡相差不大造成的。上述結果表明: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中,應有針對性地進行這些方面的預防及干預,最大可能減少PTSD在大學生中的發病率。
本調查范圍的大學生中PTSD的發生率為16.54%,且性別、創傷事件暴露時間及父母是否健在可能為PTSD的主要影響因素。可見,重慶大學生PTSD狀況不容樂觀,應引起相關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針對PTSD的影響因素在大學生中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最大限度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減少PTSD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