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云鴻(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隨著中俄關系發展進入新時代,兩國合作領域與合作內容都在不斷擴展和深化。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俄期間正式提出要與俄方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1]。從地理位置上看,中俄共建的“冰上絲綢之路”主要指北極航道中的東北航線(NortheastPassage)[2],即從我國東海岸出發向北航行,途經白令海峽,到達荷蘭鹿特丹港。
“冰上絲綢之路”作為近年來中俄經濟合作的一項新成果,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發展,更是兩國在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局面的重要舉措之一。此外,“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能夠將中國與歐洲地區和北極地區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推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貿易互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經濟價值。
1.“冰上絲綢之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開放發展新思路的具體延伸,有利于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開展國際合作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為沿線國家帶去了經濟利益,更讓世界看到了開放包容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當前,盡管國際貿易的規模和渠道都有所擴展,但大多數全球商品貿易仍是通過傳統的海運完成的[3]。“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開放發展新思路的具體延伸,開拓了中國向北極地區的新航道,有利于提升中國在北極地區的輻射能力,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
2.開拓了貿易運輸的新動脈,有利于降低國際物流貿易成本
相比于經由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的傳統航線,“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無疑開拓了國際貿易運輸的一條新動脈。“冰上絲綢之路”運輸航線依托北極航道中“東北航線”的開發,是連接北極地區、西歐地區的最短航道,其建設有利于縮短運輸里程和運輸時間,進而降低國際物流貿易的成本。
3.開拓了新的能源運輸路線,有利于緩解我國當前能源緊缺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十分迅速;但與此同時,國內也出現了產能過剩、能源不足等問題。北極地區占據了全球總量約30%的天然氣儲量,而“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無疑是為能源運輸開拓了新的路線。“冰上絲綢之路”不僅有利于在空間上將中國和歐洲地區進行聯結,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當前能源緊缺的現狀。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北兩極的冰雪融化加速,縮短的結冰期帶來了更長的通航期,也為北極航道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不僅將改善北極地區的交通條件等基礎設施環境,更將帶動近北極國家間的深入合作,進而帶動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1.優渥的區位條件
大連市位于東北地區的經濟腹地,同時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物流集散中心。大連市位于“冰上絲綢之路”的運輸結點,有成熟的海陸空運輸網絡。優越的區位條件決定了大連向內可以連通我國東北地區,向外可以與俄、日、韓等國家相接,同時也決定了在“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大連市將大有可為,在東北亞地區貿易、物流集散等方面承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2.國家政策大力扶持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4],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5]此外,我國東北地區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近年來也在發揮自身基礎設施優勢,不斷推進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這為大連市融入“冰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大連市作為東北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還得到了優先的政策支持: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已經成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6]。可見,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支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因港而生、向海圖強”的大連市,應依托這一優勢條件和自身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綠色海洋經濟,積極投身到“冰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經濟腹地支撐能力薄弱
大連市的經濟腹地是我國的東北地區。然而目前,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后于我國其他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此外,東北地區長期以來的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且多為技術水平低、重污染、能耗高的行業,這對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來說無疑加大了難度,同時也對大連市參與“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發展海洋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造成了困難。
2.人才流失,缺乏相關人才
雖然大連市擁有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高水平院校,多所高校也設有相關專業,但近年來,由于東北地區經濟不景氣、整體發展呈現下滑趨勢等因素影響,大連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選擇留連工作的本土高校畢業生占比較低,大多數畢業生在考慮就業時會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者去國外發展深造。因此,目前大連面臨著教育資源豐厚、卻很難留住相關人才的窘境。
1.北極能源開發需求為大連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北極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的評估顯示,北極地區集中了俄羅斯100%的金剛石和銻、60%的銅、90%的鎳和鈷、90%的鉻和錳、47%的鉑族金屬等[7]。同時,相對于傳統運輸航線,北極地區地緣政治簡單、運輸風險較低,因此近年來對于北極地區的能源開發需求逐年增加。作為能源進口大國,中國的能源進口量逐年遞增,并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目前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如表1所示[8]。

表1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國
通過表1可知,目前中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多數分布在南亞地區,這就決定了我國在能源運輸上仍然依賴傳統航線。而隨著北極地區能源開發提上日程,中國可以選擇進口北極沿岸地區的石油資源,降低運輸成本,規避傳統風險。而大連市完全能夠滿足北極能源運輸的需要。大連港擁有亞洲最先進的原油碼頭,同時也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散雜貨集散中心,擁有煤炭專業泊位和大型的鐵礦石碼頭[9],具備完善的集疏運體系。在“冰上絲綢之路”開發建設的背景下,大連市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即可能升級成為北極能源開發過程中的樞紐港口之一。
2.航線布局重心北移將提升大連的運輸地位
目前,我國的海運航線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國南部地區。這一特征會隨著“冰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建設而得到極大改善:包括大連在內的我國北方港口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節點,可以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傳統航線的貨物運輸將會分流到北極航線,因此我國南方港口的貨物也將有可能轉移到大連,大連市可以借此加強與我國其他北方港口的航運聯動,提升自身運輸地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經濟技術挑戰
北極地區脆弱的自然環境對當地的通航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此條件下完成北極地區能源運輸,將成為大連市在“冰上絲綢之路”背景下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盡管北極航線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壓縮部分運輸成本,但由于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對于船用燃料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燃料成本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運輸距離節省的成本費用。除此之外,實現北極運輸對于船只本身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開發出符合運輸要求的燃料和船只,也在經濟技術方面提出了難題。
2.國內、世界其他地區港口發展的挑戰
盡管大連市作為“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樞紐城市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其他港口城市會放棄這一寶貴的發展機會。因此,如果大連市想要在“冰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提升城市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得不正視來自國內和世界其他地區港口發展的挑戰:例如營口港、日照港、唐山港等國內北方港口,以及國外的日本、韓國等其他東北亞港口等。
大連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強有力支撐。但大連目前的海洋經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海洋經濟的生產總值也與國內其他沿海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大連市想借助“冰上絲綢之路”作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契機,就亟須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實現本市產業轉型升級。
(1)大連市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引領,促進資源型海洋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不斷開發和利用新型海洋能源、發展海水淡化等綠色產業,逐漸將大連市的海洋經濟朝著生態化、集約化的方向轉型發展。(2)大連市應科學規劃海岸線的開發使用。如在近海區推廣各類沙灘活動,在深海區開展潛海觀光,在遠海區推出游輪觀賞等活動,不斷發展大連市海上特色休閑活動,以發揮產業集聚的最大效益。(3)大連市應大力發展海洋文化。如設立海洋文化宣傳節,打造國家級海洋度假區和海洋主題公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打造良好的海洋城市文化形象。(4)大連市應開發新型濱海旅游產業。如與“冰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旅游合作,借助相關政策的引領和資金的支持,推動大連市濱海旅游業實現新突破,為大連市更好地融入“冰上絲綢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5)大連市應加強海陸統籌建設,實現東北亞地區的高效聯動。如構建以大連市海陸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引導海洋產業鏈的延伸,實現海陸產業的有效對接,進而形成縱橫交錯的海陸產業聯動產業網絡,實現海陸產業結構的協同升級。
海洋生態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大連市不僅是一座濱海城市,更是一座工業城市;而在工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棄物,這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如果大連市意圖借“冰上絲綢之路”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為此,政府、企業和民眾可以形成合力,積極承擔責任,如政府可以出臺有關保護海洋環境的政策,相關企業要不斷革新環境友好型發展規劃,同時民眾也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為大連市的海洋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冰上絲綢之路”側重對北極地區的開發。為實現北極地區的順利通航,沿線國家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大連市目前擁有大連造船、大連船舶重工等大型船舶制造企業及配套企業80余家,其相關產品更是在日、韓和歐美等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10]大連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鼓勵相關科研院所持續加大對高冰級極地船舶和極地破冰LNG船的研發力度,提升大連市航運企業逐步在國際極地船舶市場中的地位,為大連市在北極地區破冰前行提供堅實的裝備保障,同時也為大連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順利融入“冰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大連市需要大量的海洋產業人才。但目前大連市面臨著教育資源豐厚、卻很難留住相關人才的重大挑戰。如果要緩解這一嚴峻問題,大連市需要充分發揮當地高校的專業優勢,不斷促進產教融合,提升城市軟實力,做到有條件、有信心、有實力培養海洋人才,留住優秀的海洋建設者。同時,大連市還應該不斷優化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環境,力爭實現政策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有效對接,引進和培養國內外的優秀海洋人才,進而為“冰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大連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在融入“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僅會日益加強大連市與俄羅斯等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也會促進大連市與各國的文化交流。因此,大連市要提高協作意識,充分尊重沿線國家的文化差異,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不斷加深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區域間的發展共識,促進不同文化間的融合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