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 滕海龍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兒童用藥及其安全。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兒童潛在用藥錯誤是成人的3 倍或更高。兒童不是“縮小”版成人,其身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對藥物的耐受程度與成人不同,用藥的合理性及服藥方法跟成人相比亦有差異。2020年,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6.7 萬份,其中14 歲以下兒童占總報告涉及患者人數的7.7%。專業藥師的指導在保證兒童合理用藥中顯得尤其重要。
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對降低孩子抗菌藥物耐藥性有很大幫助。在兒童出現感染時,區別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往往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細菌和病毒同時感染的狀況需要甄別,絕大多數患兒不需要“抗菌藥物+抗病毒藥”同時并用。嚴重細菌性感染必須遵醫囑應用抗菌藥物,否則可能使細菌感染加重。
如確需采用抗菌藥物治療,一定要保證足夠的服藥時間,一般至少服用5~7 天。但像阿奇霉素這樣具有特殊半衰期且具有心臟毒性的藥物,可服用3~5 天,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兒應避免使用。
需反復提醒:不是越高級、越貴的抗菌藥物越有效。如果懷疑細菌感染,要配合醫生進行相應標本(血、尿、痰、便)的采集,根據細菌敏感性檢查來明確病因,針對不同細菌感染選用藥效相對較強的抗菌藥物。
同樣,不管孩子的癥狀有多相似,沒有醫生的建議,千萬不要重復使用以前用過的抗菌藥物。自作主張給孩子開藥的風險是:毀掉好的細菌,甚至是對機體有用的細菌,而讓那些耐藥菌趁機作亂,大舉進犯。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小兒內科,抗菌藥物不提倡用作預防感染,因為這樣做并不能取得任何療效。
目前,尚無專門針對普通感冒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因此無需借助抗病毒藥物醫治普通感冒。過度服用抗病毒藥物,同樣可明顯增高不良反應的概率。
有些復方感冒制劑的組分中加入了金剛烷胺,此藥僅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狀病毒并無“影響力”。
不少家長沒有弄懂復方感冒藥成分,往往同時給患兒服用2種以上的復方感冒制劑,這會導致偽麻黃堿、鎮咳藥如右美沙芬等、抗組胺藥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成分的重復用藥和超劑量用藥。這樣做的后果是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隱患。
兒科專家認為,治療癥狀不同的感冒,最好選擇含單一成分的藥物,如單純發熱就選擇退熱藥,單純過敏癥狀就選擇抗組胺藥,明確病毒感染就選擇抗病毒藥,這樣對于降低藥物副作用是有益的。
1.兒童發熱 是否應用退熱藥,首先需要專業醫師的判斷,盲目自行用藥,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對乙酰氨基酚是兒童最常用的退熱藥,一般口服或直腸給藥;布洛芬制劑與對乙酰氨基酚一樣,副作用少,也是兒童退熱的一線用藥。需要指出兩點,二者只可選其一。不推薦交替選用上述兩種藥物,因為目前臨床尚沒有其聯合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另外,大部分感冒藥中都含有退熱成分,如果沒有醫師或藥師指導,不可隨意采用“感冒藥+退熱藥”方案,以免釀成藥源性肝損傷或其他嚴重后果。
2.兒童腹瀉 用藥與否不取決于患兒大便性狀和排便次數,而是需要確定腹瀉的原因。如果是細菌感染所致,首先要用抗菌藥物;如果需要吸附類藥物(如蒙脫石散)和微生態制劑(如四聯活菌)等聯用,建議先服用蒙脫石散,以將胃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和毒素吸附掉,對腸道徹底“清掃”后,再佐用微生態制劑,糾正菌群的紊亂,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兩者用藥間隔至少在2 小時。若上述三類藥物共用,應先用抗菌藥物,再用蒙脫石散,最后使用微生態制劑,其用藥順序和間隔時間決定臨床效果,切不可自作主張,隨心所欲。
最后提醒,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是一門極其專業的學科,家長一定要聽從醫師和藥師的指導,切不可盲目服藥,更不能隨意減量服用成人藥物,以免貽誤治療時機,引發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