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睡眠很重要,但很多特應性皮炎患者常因瘙癢而睡不好覺,拿“癢癢”不知道怎么辦才好?2021年7月,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過敏性疾病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等學術組織給出了《特應性皮炎瘙癢管理專家共識》。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瘙癢是其最主要癥狀,也是發病先兆。瘙癢源于炎癥性皮損,肘、腕、面頸部是好發部位。大多數搔抓發生在前半夜,很少發生在天亮前。患者往往瘙癢劇烈,忍不住會搔抓解一時之癢,但往往是陷入瘙癢-搔抓循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共識》指出,打破瘙癢-搔抓循環是特應性皮炎管理中的重要環節,避免搔抓應是患者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共識》指出,特應性皮炎瘙癢的管理,依據瘙癢嚴重程度及皮損狀況,實行循序漸進的管理模式。
瘙癢不影響睡眠的輕度瘙癢患者,以外用治療為主,包括含抗瘙癢成分的潤膚劑、弱中效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酌情選擇口服抗組胺藥。
瘙癢影響睡眠的患者,考慮糖皮質激素濕包裹療法,3~5天無明顯效果的,可口服米氮平,仍然效果不佳的,可聯合服用加巴噴丁或普瑞巴林。
嚴重影響睡眠的重度瘙癢患者,考慮選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或短時間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
針對所有患者,加強疾病宣教,注重睡眠質量管理,緩解各種壓力,減少各種刺激包括避免接觸各種過敏原等。
《共識》指出,正確選擇并長期合理使用保濕劑,是改善特應性皮炎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減輕瘙癢的基礎。
應規則足量使用保濕劑,每日至少使用2次,兒童每周至少全身使用100 克保濕劑,成人至少250克。而且,無論有無瘙癢或其他臨床癥狀,均應堅持長期使用。游泳或洗浴后,應盡快使用,以提高保濕效果。
在炎癥的急性期,先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緩解炎癥,再使用潤膚劑。
外用藥是控制特應性皮炎瘙癢的一線治療。建議在急性發作時以弱中效糖皮質激素作為起始治療。為避免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對皮膚屏障及全身的影響,炎癥控制后應逐漸過渡到弱中效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尤其適用于兒童患者或面部、眼瞼或皮膚皺褶處等敏感部位。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還可通過抑制外周神經敏化提升止癢效果。
對于特應性皮炎重頑固性瘙癢,可系統應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優先推薦環孢素或甲氨蝶呤。環孢素不良反應多,可作為短期方案用于急性期。霉酚酸酯(免疫抑制劑,商品名:驍悉,賽可平)有致畸性,無論男女,使用期間均需避孕,在計劃懷孕前6周停用。
《共識》指出,特應性皮炎瘙癢以非組胺依賴的機制為主,涉及眾多介質和受體,口服抗組胺藥治療瘙癢作用有限。
考慮到特應性皮炎存在神經源性瘙癢,推薦使用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抗癲癇藥。
抗5 羥色胺能有效控制瘙癢,米氮平(新一代抗抑郁藥)有助于緩解特應性皮炎的夜間瘙癢,且耐受性較好,宜睡前服用,推薦劑量低于抗抑郁劑量。不建議用于10歲以下兒童。
內啡肽參與瘙癢的發生,布托啡諾是一種阿片κ受體激動劑和部分μ受體拮抗劑,對緩解多種其他頑固性夜間瘙癢有效,但對特應性皮炎瘙癢改善的數據有限。(中國循環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