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睦家醫院 劉遂謙
很多人都認為,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量會逐年衰減,代謝率有可能會下降,體重控制會比以前難,自然就發胖了。然而,最近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的一篇研究揭示,中年易胖的原因不是代謝變慢,而是懶。
這項由近百個國際團隊共同參與的研究顯示,在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代謝規律呈現為“升高—下降—穩定—緩慢下降”的模式,而不是我們既往認知中的“年輕時代謝率高,中年之后代謝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期代謝率在全生命階段是最高的,其次是幼兒期。9~15月齡的嬰幼兒每天消耗能量的速度比成人快了50%。
此后,代謝率以每年約3%的速度減緩直到20 多歲,隨后便穩定下來:青春期并不會讓代謝率有明顯改變;20 至50 多歲,也就是青中年時期,能量消耗是最穩定的。孕期女性能量需求升高,是因為體重增加,而非代謝率上升。
60 歲以后,代謝率才真正開始緩慢降低,下降速度約為每年0.7%;到90 多歲時,老年人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只有中年人的74%。
很多人的“懶”并非主觀想要懶,而是真的難有精力或時間勤快起來。職場中年之“懶”,首先來自工作、家庭的壓力,晚睡早起、三餐不律。而壓力、熬夜晚睡、各種情緒都會使“發福”雪上加霜。
其次,緣于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沒空做飯,叫外賣;出門太難,叫快車;工作太多,久坐。
再加之,外出就餐成了釋放壓力、放任身心的主要形式。一頓飯隨隨便便就能吃進不少于八九百大卡的熱量,外加小酒或飲品,胖是個必然結局。
雖然發福的中年人有很多“不得不”的理由,但這些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懶”找借口。不要忘記胖是慢病之源,慢病會讓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使生活失去很多樂趣。
熱量攝入大于能量消耗,是有人總去健身房揮汗如雨,卻依舊瘦不下來的原因。
對于體重基數較大、亟待減肥的朋友,給大家一個參考飲食熱量:女性每天攝入1200大卡能量,男性1500大卡。
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先減少含糖飲料和甜點的攝入量,從每天攝入減為每隔一天或兩天一次,直到每周只選一天“甜蜜日”;每天下午吃一個新鮮水果或一杯低糖、無糖酸奶,可以有效防止晚上吃得太多;放慢吃飯速度,每口食物多嚼一會兒,把吃飯時間放慢到20~30 分鐘吃完;每天增加半斤蔬菜的攝入;改變吃飯順序,先吃配菜,把配菜吃到1/2~2/3,再開動主食;飯菜太油可以在熱水里涮涮再吃。
此外,還可以每周選一到兩天,把全天熱量攝入適當“克扣”一些。
健身房辛苦鍛煉一小時,最多能消耗500~600 卡熱量,很多常去健身房或日常跑步5~10 公里的朋友,碎片活動量卻不足。
碎片活動,指的是擦桌子、洗碗、掃地、疊衣服、洗臉刷牙、爬樓梯、養花澆水、抱貓遛狗、步行出門、排隊等車、逛街購物等不起眼的細碎活動,甚至連打噴嚏伸懶腰都算。
別小看這些“碎事兒”,看上去能量消耗很小,其實積少成多的總能量消耗是相當可觀的。
除了利用碎片時間,還可以在每天晚餐后多走1000 步,溜達也行、快走更好,以幫助消耗多余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