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 彭海燕 國網江西建設公司 習雨同 江西送變電公司 鐘家斌
贛湘手牽手,能源空中走。2021年12月26日,國家重點工程——南昌至長沙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從此,江西、湖南電網實現互聯互通,來自西北的風電光伏與西南的水電互補互濟,為華中電網注入強大的動力。
南昌—長沙工程的投運,進一步加強了華中電網和湘贛兩省網架結構,對于提升江西電網接受外電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推動能源轉型升級,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南昌—長沙工程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高質量的精品工程,創造了了不起的建設紀錄。

江西與湖南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人文相近。近年來.兩省全面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用電需求保持旺盛勢頭,對提升兩省區外受電和電力資源互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要。
南昌—長沙工程于2020年12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后,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時間明確“盡最大努力爭取2021年底建成投產”的建設目標。國家電網公司黨組高度重視,將工程定為今年特高壓“一號工程”,全力保障最優資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大力支持。公司迅速成立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協調各方,形成最大合力,推進工程建設。公司領導多次深入現場督導,鼓勵大家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而戰,為品牌而戰,為榮譽而戰,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
南昌—長沙工程線路三分之二的建設任務落在江西,線路部分長2×227.13公里,新建鐵塔531基,新建一座1000千伏南昌變電站。
當年開工當年建成,工期緊、任務重,難點多、風險大,挑戰前所未有。
線路方面,五家施工單位4000余名作業人員,百余家生產廠家高速運轉,資源統籌難;涉及高鐵、高速、通航河流等跨越多達26處,施工風險高;穿越軍用機場限飛區、采礦探礦區、遷改電力線路等30余處,協調難度大。
“工程的迫切性、重要性、復雜性對傳統建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科學提速,又要保障安全、質量、技術、造價等管理工作不掉隊,推動管理升級、提升管理質效,探索新型省級特高壓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打造出精品優質工程。”業主項目經理胡戈飚表示。
工程首先積極爭取江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實施“容缺審批+承諾制”,高位推動加速工程行政審批速度,打破“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再受理”的傳統政策壁壘,大大縮短施工前置手續辦理時間。同時建立與線路沿線市、縣、鄉三級政府的聯動機制,7個縣(市)均成立特高壓工程協調專項小組,30個鄉(鎮)專人負責協調占地補償、青苗賠償、房屋拆遷、阻工糾紛等問題,確保工程施工暢通無阻。
施工4標跨越浩吉鐵路,由于是混改鐵路,內部關系復雜,跨越手續難辦,業主項目部副經理楊玎早早籌備,跑遍了浩吉北京總部、湘贛分公司、武漢鐵路局,踏遍了現場適合跨越的每一塊土地,反復溝通,嚴謹論證,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為此,特高壓建設公司、湖北公司、湖南公司等兄弟單位多次來電咨詢江西的典型經驗。
建設過程中,借助資源投入的沙盤推演,提前編制詳細可行的施工網絡計劃、物資供應計劃、停電計劃、驗收計劃等多級神經網絡計劃,明確每一個點的施工前后順序、周邊關系、工序銜接、隊伍穿插等問題,應用日管控、周分析、月考核的管理機制,重點跟蹤、監控關鍵路徑上的相關節點,出現節點偏差及時干預、糾正,確保施工進度偏差早預測、發現、早解決,將計劃偏差度、資源投入度完全掌控。
贛江、撫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4-7月,南昌—長沙工程有四基鐵塔位于兩條河流的河灘上,“我們在編制網絡計劃周邊關系時發現,按照正常工序組塔時正好趕在汛期,根本無法組塔。”發現問題的業主項目部迅速展開糾偏,積極向國網總部報告,最終準予特事特辦,提前鎖定了施工力量和物資設備,趕在汛期前完成了鐵塔組立,確保了后續工程有效推進。
變電工程項目管理團隊采取“網格化”管理,把場地分成四個區域,各區域由專人負責,所有作業面“能開盡開”、所有工序“應并行盡并行”。最高峰時,站內有800余人同時作業,確保不浪費能施工的每一天,也不浪費能施工的每一處地方。
南昌變電站所在地土質易吸水,如遇雨水浸泡,大型設備進場施工會受到較大影響。施工項目部反復研究,多次改進工序,從設計源頭優化施工方案。先設計出主排水管和過道路段施工圖,趕在雨季前完成了主排水管和道路施工,還購置了移動可收縮式防雨作業棚。因為預防措施得當,站內排水順暢,即便在梅雨期以及強降雨時段,現場也能持續施工。
高效的管理體系確保了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探索出一條江西特高壓工程管理之路,建設公司《以打造新時代樣板為目標的“五新一融合”特高壓工程建設》項目榮獲國網公司管理創新成果獎。
特高壓工程,國家“新基建”項目的一張名牌!
新在哪?新在科技含量高,新在智能化程度高!
面對“兩年工期,一年完成”的建設使命,如何破題、如何起步,至關重要。
公司意識到必須前端發力、科技助力。2021年2月2日,南昌1000千伏變電站工程場平工程拉開序幕;2月23日,“戰斗”48天,比合同工期提前41天完成,就連一線工作人員直言“起初想都不敢想。”
場平是變電建設部分首當其沖的第一工序。早完工一天,就能為場站主體工程建設贏得寶貴時間。這其中,科技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無人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春節還沒結束,220多畝的場平現場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場平施工常務項目經理張斐正操作無人機查看現場的挖填情況,“通過無人機可以及時調整機械分布,確保施工效率。我們盡量做到運距最短,不出現二次倒運。”張斐說。
在線路工程上,一場與雨季比拼速度的戰役也悄然打響。今年三四月份,江西迎來了超長雨期,為基礎掏挖帶來重重困難。
通往各個樁號的道路,泥路難行,人都進不去,何況機器!那就租鋼板!整個宜春的鋼板都租完了。鋪上碎渣石、墊上大鋼板,大型設備終于可以進場,為后續大規模機械化施工提供了條件。
“路修好了,旋挖機進場了,心里才有底。”南長特高壓線路工程四標項目經理劉小光舒了一口氣。旋挖機是基礎開挖、機械化程度高的重要裝備。
一組數據,可以見證。南長特高壓工程的基坑普遍在10米以上,按照傳統的基礎掏挖方法估算,基礎掏挖需要半個月,鋼筋綁扎要三至四天,澆筑要一至兩天。整個流程下來,近20天。
利用旋挖機,在提前綁扎好鋼筋籠、聯系好商品混凝土廠家的情況下,只有1天左右時間,便可高效完成。工效提高近20倍!
江西送變電公司工程四標,還在省內首次使用4噸重型貨運索道。四標主要途徑萬載、宜豐一帶,山高林密。平均一基塔重達185噸,而且塔材多是超長的鋼管塔,運輸上山,十分困難。
近直線狀態修路上山,坡度過大、危險性高,不可取;修盤山路上去,成本高、環保壓力大。這個時候,重型貨物索道派上了大用場,解了燃眉之急。
這種情況,在江西省內其他標段同樣存在。為此,江西境內共搭設40余條重型索道,運送塔材約8000噸。塔材到位后,高效組立成為關鍵。工程現場租來了“大型吊車”。這是一種臂長120米的400噸流動式起重機,屬特種裝備,在省內數量極少,租金每天高達五萬元。在組塔過程中,它發出了“驚天力量”,將地面人員組裝成“面”的塔材送到百米高空,由塔上的作業人員接應對位,進行組裝、融為一體。
憑借機械化施工,借助科技力量,工程四標僅用3個月完成全線140基鐵塔組立,平均每天完成252噸吊重,其中單日最大完成吊裝741.4噸,相當于完成一條普通220千伏線路鐵塔組立工作。
從基礎開挖、鐵塔組立再到導線展放,江西公司堅持“因地制宜、應用盡用”,積極應用機械化施工技術,實現“機械換人”“機械減人”“減人減負減風險”。高峰期投入落地抱桿達101副,大型吊車14組,規模空前。
“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機械化施工現場,各施工單位紛紛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調機械,那段時間全國90%的落地抱桿都集中到了江西。”線路總監羅傳輝感慨道。
線路工程,機械化施工;變電工程,智能化助力。
保住了安全,才能真正保住進度。在南昌變電站電氣安裝高峰期,土建施工也在全面推進。為避免作業面交叉而產生的不安全因素,項目部全面應用高空作業升降車,建立安全防控系統,通過實時在線智慧管控手段保障現場安全。“人員、物資從進場到離場,以及現場的機械化作業,我們都能實時監控。”工程項目經理魏春華說。
工程建設期間,無論哪一處施工點,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隨處可見。電網建設者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廣應用落地式抱桿及移動式起重機組立鐵塔,同時借助旋挖鉆機、可視化自動垂直及回位系統開展流水作業,智能化實時監控系統保障每一個作業安全推進,讓科技的力量在特高壓新基建現場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國家“十四五”第一個特高壓工程落在江西,是機遇,也是挑戰。江西電建人胸懷大局,為尊嚴而戰,為榮譽而戰,憑著不怕苦不怕難不退縮的頑強精神,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跑出江西速度,創造我國特高壓建設的新紀錄!廣大電力建設者們從中也收獲了自信、喜悅和感動!
哪里能干哪里干,什么可干干什么。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參建人員化整為零,雨天,著雨披、穿水鞋,靈活巧干;酷暑,早出工、晚收工、搶抓兩頭。一大批共產黨員、青年突擊隊員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攻堅克難,有的忙到凌晨三四點,有的一連幾個月沒能休息,他們成為了南長特高壓工地一線最亮眼的一抹“風景”。
“一路走來,一路艱辛,一同奮斗,一往無前,一生無悔。”交流常務副經理兼建設公司建設管理部主任吳武清說。“四通一平”那段日子,他白天跑協調,晚上抓執行。他和同事們倡導“春節不放假,工地就是年”,僅用49天就完成全部場平工程,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為了特高壓,他已經半年沒回家了。暑假時,在西北上大學的孩子要回來,他卻叫孩子別回來,說爸爸不在家,媽媽也沒法照顧他。今年他的妻子需要做個微創手術,可直到手術那天,他才趕到醫院。妻子術后需要陪伴,他第二天卻回到了工地參加四季度安委會會議。他一家三口分處三地,成為周長近3000公里的三角形。可因為建設江西第一個交流特高壓。全家人的愛意,全向他傾斜。
南昌—長沙工程是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工程,線路鐵塔多數呼高達百米,塔重達150噸,相應鐵塔基礎混凝土方量較大,地方商品混凝土供應時有滯后。為了確保基礎混凝土一次澆注成型,施工、監理人員常常挑燈夜戰,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才返回休息。
作為項目部的安全管理專責,春來秋往亦或寒冬酷暑,郭勇的瘦小身影無不在115個班組中穿梭顯現。2021年7月6日N8132號塔的巡視工作讓眾人為郭勇捏了一把汗。此時既是“7.1”保電敏感期,也是南長線攻堅的關鍵期。為了落實好作業風險提級管控要求,郭勇不顧酷暑高溫,一心想著能多看幾個現場的安全措施布置情況,不知不覺加快了爬山的腳步,雖然身體已感悶熱,但仍未停下休息片刻。就在即將到達山頭的作業點時,眼前一黑,一頭栽了下去。直到被同事喚醒,郭勇才意識到自己是中暑了。然而這已是他第三次在奔波中中暑。
譚子龍,南昌變電站總監,他說:“南昌1000千伏變電站埋件總量超過6000塊,相當于常規500千伏變電站埋件數量的6-8倍,每一塊埋件的軸線、平整度、標高我們監理都逐一復核。天氣高溫酷熱,每天工作下來監理部同事都要換三套工作衣,回憶當時現在感觸很多。”
南昌變電站土建項目部副經理余驍,工程開工之初剛做甲狀腺手術,手術康復期過后,便立刻投身項目建設。他直言:“歇在家里不踏實,心里也沒底,干工程的就得到一線去。”
劉曉雷是南長特高壓線路四標的一名施工隊長,今年年初剛從西藏阿里聯網工程返回家鄉。為了把工程干好,他把年邁的母親送到廣東兄弟那邊,也沒能陪陪今年參加高考的女兒。每天凌晨五點四十分,劉曉雷便起程前往施工樁號開始巡查。他所負責的區段地勢最為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為能巡查覆蓋到所有的作業點,他的午餐就是每天的盒飯。往返駐點及各個施工點之間,坐上汽車每天跑兩三百公里。最忙的一個月,他的專車跑了一萬一千公里,相當于繞著江西邊界跑了四圈半。很多作業點地形險峻,只能靠步行,一天在山里鉆行十余公里更是常態。他常說“這是我們家門口的工程,必須干好。”他的愿望很樸素,工程完工后請假去看望母親。
送變電公司分公司經理高廣帥、副經理劉小光負責4標段工程。高廣帥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國網商旅年度總結。14座城市,奔波23168公里,相當于完成一次長征。每天不停的電話、血絲充盈眼眶,工程結束后,36歲的他兩鬢也染上了白色,這是屬于他的勛章。剛從西藏阿里工程回來的劉小光出現了嚴重的高血壓癥狀,沒來及好好休息,又干上了特高壓建設,一米八的北方漢子,項目部辦公桌上卻被降壓藥和血壓儀塞得滿滿當當。

從業主單位到施工單位,從調試驗收單位到生產準備單位,從本部管理部門到屬地協調單位,感動的故事時時涌現,無處不在。
披荊斬棘,敢于勝利。每一個前進的步伐,都留下了江西電建人越是困難越向前的的鏗鏘足跡。
經此大戰大考,公司不僅樹立了品牌形象,而且鍛煉了員工隊伍。廣大參建者們更是在拼搏進取、勇于爭先中收獲到了自信與自強,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厚積下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