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良釗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兒童醫院急診部作為醫院救治患者第一線的專業科室,是兒童醫院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區域,卻關注度低下,大多存在以下的4 點問題:①不明確的功能分區。②極其擁擠的急診大廳。③不夠高效的交通組織。④單調的建筑空間[1]。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導致新生代父母對于兒童的身體健康更加重視,尤其體現在就醫條件上。此外環境對個體施加影響作用與其適應能力息息相關[2]。兒童由于抵抗力差,周圍環境變化對其影響更大,故更易受到影響[3-4]。
以14 歲以下兒童為診療保健對象的專科醫院。主要任務有:①對兒童疾病進行醫療預防工作。②負責地段內或一定地區內的集體兒童保健工作。③指導區內兒童保健機構業務,宣傳教育兒童保健知識。④調查研究兒童健康狀況和培養提高兒科專門人才等[5]。
SD(Semantic Differential)法又名語義差異法,是C.E.Osgood 在1957 年提出的一種將語言作為尺度測定心理感受的方法,可將抽象的知覺感受具體分級、量化[6]。SD 法擅長解構隱形需求,用特定的語言傳達信息,通過整理篩選出語義相反的形容詞對,構筑語義分析量表,然后在表中反映用戶情感反饋,最后統計分析其規律。
首先要確定用于評價在其中的患兒感受的形容詞,這些形容詞以正、反義成對的方式患兒及其家屬對急診大廳的心理體驗感受。筆者通過python 爬蟲工具,從大眾點評網上一線城市點評量最多的9 個公立兒童醫院共5001 條評論來篩選評價兒童醫院急診大廳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詞對,詞頻統計分析如圖1 所示;其次結合調研時受訪者提供用以描述急診大廳情況的形容詞對進行補充。通過python 的詞頻統計,最終選出以下18 對形容詞(表1)。考慮到調查對象的接受度和調研結果信度和效度,在評價尺度上最終選用了李克特7級量表。以“非常、很、略微、適中”的程度副詞進行區分,并賦予分值“-3、-2、-1、0、1、2、3”。

表1 形容詞對選取

圖1 大眾點評高頻評論詞頻分析
為使研究結論更具有普適性,本次調研針對大于18 周歲的成年人,年齡范圍以30~60 歲為主,其中女性測試者36 人,男性測試者24 人,專業不限。共發放問卷60 份,最終共回收有效問卷60 份,有效回收率100%。本問卷真實地反映所調研醫院急診大廳存在的問題,旨在發掘患兒內心深處的情感訴求。通過問卷樣本的統計,可得急診大廳的SD 綜合平均得分表(表2)與評價曲線圖(圖2)。表2 的數據客觀體現了兒童醫院急診大廳在各形容詞對上收到情感反饋均值,得分大于0 代表該語匯上的評價偏向于右側較積極的部分,小于0 則反之。

表2 形容詞對選取
由圖2 分析,可得以下結論:①總體來看,得分大多大于0,說明案例1 和2 的急診大廳總體上給人留下了比較積極的印象。②兩個評價曲線在復雜度、優劣度及寬敞度的語匯上評價較為一致,說明急診大廳雖客觀環境不同,評價人群不同,但情感反饋上,卻如出一轍。
根據圖2 分別歸納南京市兒童醫院河西院區(以下簡稱“案例1”)和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案例2”)急診大廳顯著特征。基于這些語義,可對兩個案例進行初步的評價。

圖2 急診大廳SD 綜合評價曲線
(1)案例1:患兒及其家屬對該醫院急診大廳的意象大體上比較滿意,尤其在舒適度、緊張度、新舊度和開闊度因子上較案例2 有很高的評價,但是在便利度、安靜度、趣味度3 個評價因子上呈現負值,表明他們對急診大廳的就診流程上感到煩瑣,空間嘈雜且無趣乏味。
(2)案例2:患兒及其家屬對該醫院急診大廳的意象大體上比較滿意,尤其在潔凈度、便利度和明暗度因子上有很高的評價,但在緊張度、新舊度、安靜度、開闊度、豐富度和華麗度等6 個評價因子上呈現負值,表明受測者在急診大廳感覺到空間上的緊張、封閉室內裝修上的陳舊、樸素和單調,環境的嘈雜。
筆者使用了SPSS 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為找出對空間感知起主要作用的評價語素,深入分析調研結果,將形容詞對評價值作為變量,明確空間評價因子數和相應的貢獻累計率。
首先,運用因子分析對240 份數據進行處理,獲得KMO 值(0.934>0.8)可知數據非常適合因子分析。然后,計算出旋轉成分矩陣。因未經旋轉的因子分析數據荷載分布不集中,分析難度大,所以對數據進行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旋轉,得到旋轉后成分矩陣(表3)。萃取旋轉后成分矩陣表可得,數據可分為3 個主要因素(X1,X2,X3)。參考 Donald A. Norman 的情感化設計理論的三個層次(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對3 個因子分別進行命名。因子X1包括安靜度、開敞度、活躍度、豐富度、趣味度、華麗度、典雅性7 個變量,描述患兒生理本能感受,可命名為生理感受因子。因子X2包括舒適度、潔凈度、復雜度、優劣度、緊張度、新舊度、滿意度7個描述患兒精神意識的變量,可命名為精神意識因子。因子X3包含便利度、親切度、寬闊度、明暗度4 個變量,主要描述了患兒的行為活動,可命名為行為活動因子。
在三組因子的分析過程當中,X1生理感受因子貢獻度最高為28%,表明占有主導地位的是生理的感受,是人對空間最為直觀的感受。X2精神意識因子與X3行為活動因子的貢獻值差不多,分別為22.160%、22.05%,表明除了提高患兒的生理感受之外,空間的功能尺度需求及情感傳達需求的提升同樣十分重要。
將兩個醫院的急診大廳語義評價均值進行整理,可得到兩家醫院各因子相對應的平均得分(表4)。從X1生理感受因子的角度,可看出急診大廳的空間物理感受的滿足程度。相對而言,案例1 在安靜度和趣味度上呈現負值,說明其空間略顯嘈雜,缺乏趣味。而案例2的急診大廳的豐富度和華麗度為負值,其原因可能有2個:①可能其空間對于人的感官與需求沒有很好的滿足,例如環境過于嘈雜,空間過于封閉,環境質量過差。②也可能出現因色彩及卡通元素的無序運用,給患兒心理帶來焦慮和混亂的感覺,過猶不及。從X2精神意識因子的角度,可以映射出急診部室內環境設計對于受測者的心理壓力值。兩個醫院相比較,案例1 在精神意識因子上沒有負值,在營造空間時力求舒適、放松、潔凈和簡單。從X3行為活動因子的角度,可看出案例1的便利度不及案例2,案例2 的開闊度不及案例1。

表4 兩家醫院各因子平均得分
本文嘗試使用SD 法的量化研究患兒及其陪護家屬的心理感受、行為取向和真實需求,通過對2 個案例醫院急診大廳的比較分析評價,探尋人對于兒童醫院急診大廳空間感知的相關影響潛在因子,以期為后續兒童醫院急診大廳的優化找到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