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之豐
(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自然資源部主辦的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經過6 年多的精雕細琢,已舉辦6 界賽事,品牌越來越響亮,成為中華技能大賽的組成部分。許多年輕高技能人才通過測繪競賽脫穎而出,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能手”等榮譽[1]。
筆者所在的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多次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其中獲得團體二等獎一項、個人第3 名和第14 名好成績。本文就筆者代表安徽省參加中國技能大賽“南方測繪杯”第六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的選撥、訓練以及競賽進行分析和總結。
競賽采取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側重技能操作考核。每位參賽選手均需參加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競賽成績中理論知識考試占30%,技能操作考核占70%。考試時間120min。
技能操作考核的內容為1:500 全野外數字地籍測圖與權籍數據處理。在指定的競賽場地區域,按照1:500全野外數字地籍測圖要求,完成圖根點測量、外業數據采集(界址點、地形地物點數據采集)、內業權籍數據編輯處理,形成地籍圖、宗地圖及面積量算、界址點成果等競賽成果。考試時間分為外業測圖90min,數據傳輸5min,內業編輯 90min。
競賽前由競賽委員會發布競賽技術綱要,技術綱要是競賽的指導文件,競賽選手要全面進行閱讀、理解。本次比賽的內容是1:500 全野外數字地籍測圖。重點就是宗地圖、界址點、界址線、宗地圖面積,重中之重就是界址點的測量。同時本次比賽對地籍圖高程不做要求,為測量環節減輕工作量,節約比賽用時。內業編輯嚴格按照綱要要求,將測量控制點、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數學要素、圖廓要素準確表示。
技能操作考核由“操作考核”和“成果考核”兩大測評項組成,測評項由多個測評子項構成,測評子項為基本評分單元,采用制表征,技能操作總成績滿分為100分。其中6 項評分內容及權重:外業數據采集(0.21)、內業編輯(0.09)、界址點精度(0.14)、地物點平面精度(0.07)、要素完整性(0.28)、編輯質量(0.21)。
安徽省自然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此次競賽,并組織省級選撥賽,筆者和隊友分別取得第1 名和第2 名的成績。省自然資源廳立即組建由5 人組成的安徽代表隊。領隊一人由省廳測繪地理信息副處長擔任,教練一人由省質檢站站長擔任,隊員兩人,輔助人員(平時日常訓練的教練)一人由本人單位總工辦主任擔任。
參賽隊于9 月9 日組建,離比賽只有兩個月。根據比賽的內容和規則,制定詳細的單項訓練、模塊訓練、模擬比賽,理論知識學習和體能訓練計劃。以一周為周期,周一到周六是日常訓練,周日模擬比賽,比賽認真評分并總結。
將操作技能部分1:500 全野外數字地籍測圖一整套流程分解為多個模塊,模塊有控制點選取、基本功訓練、參數輸入及校正訓練、圖根點測量、單獨架站訓練等。
4.1.1 控制點選取
模塊訓練第一項就是控制點選取,控制點的選取決定整個比賽的基礎。優秀的選點方案應保證控制點相互間有通視點,GPS 儀器架設時有信號,同時原則保證在精度內可測繪每個的界址點,盡可能可減少架站次數的情況下能控制整個測區,從而節約比賽時間。
實際訓練準備中,通過谷歌、奧維地圖初選合適的比賽場地,到現場確認適合作為模擬賽場后,兩位選手和教練勘察現場,并單獨制定控制點選取方案,并陳述自己制定方案的想法,然后討論各自的選點及測站方案,總結不同方案的優缺點,最后形成的更優化的方案。
4.1.2 基本功訓練
基本功訓練包括全站儀架設、GPS 架設、參數輸入。
全站儀架、GPS 架設設每天30 組計時訓練。全站儀架設開始訓練需在90a 完成,GPS 架設需要70s 完成。通過每天的機械的訓練,同時總結架站技巧,尤其是GPS 的對中基座的對點器移動方向與基座移動方向不完全一致,與視線的垂直的方向移動與基座移動正好相反,與視線的平行的方向移動與基座移動一致。最后兩項分別可在40s、25s 內完成。
4.1.3 參數輸入及校正訓練
本次競賽采用RTK“1+1”模式,如圖1 所示。架設包含儀器開箱、儀器裝配、儀器開機,儀器架設、參數輸入及點校正。

圖1 “1+1”流程及用時
使用RTK“1+1”模式開始前,利用主辦方提供的五個起算點(表1),在RTK 手簿新建項目、坐標系建立(鑒于七參小范圍轉換,坐標系就默認儀器的設置,沒有考慮子午線經度和高程面)、354 個數字有序輸入。參數輸入后要進行點校正處理,點校正后檢查另外一個點(P01-2)并與提供坐標比對,誤差在精度范圍內,說明操作無誤,否則需要重新輸入參數。每天參數輸入計時訓練至少10 次,平均用時3min30s。參數輸入及點校正連一起訓練,每天在筆者所在單位樓頂訓練5 次,平均用時7min30s。

表1 起算點成果
4.1.4 圖根點測量
利用RTK 測量圖根點,就是考驗架站速度,架站快圖根點測量速度自然提高,實際測量每個點測量時間大約2min30s。
4.1.5 單獨架站訓練
為了提高測量速度、加強隊員之間的手勢、言語的交流及配合,兩個隊員架設同一站,測相同的地物。對比統計用時、內業成圖內容及質量,總結相關經驗,由起初的平均每分鐘測2.5 個增加到3.5 個碎步點,由在90min 內只能架設5 站增加到能架設7~8 站。
測繪技能競賽,因為有外業實際操作,而且有時間限制,所以比賽不僅僅是技能和能力的比賽,更重要的是身體素質和體能的競賽,比賽需要近4h 的高強度運動,體能是關鍵。前幾期的周末模擬訓練,體能明顯跟不上。為了增加體能,每天進行至少1h 的長跑訓練,后期體能逐漸能達到比賽要求。
每天晚上6—9 點是理論學習時間,組委會提供5本復習參考書共,根據往屆考試經驗,大部分試題基本出自參考書。所以理論學習重點是看懂看會5 本復習資料,另外再多看看其他基礎測繪知識,針對部分重點章節和知識,教練再逐一重點講解。每周再通過兩次模擬考試,鞏固訓練效果。
每周一賽是檢驗一周訓練的成果標尺,預先設置好賽場,每周上午按國賽標準時間進行比賽,兩位抽簽輪流跑尺架站。下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內業成圖,再進行理論考試。周日對技能考試、理論考試成績及成果進行點評總結。外業技能相關數據統計見表2。
從表2 中可以反映出隨著訓練的深入、技能的熟練,測量點數在逐漸增加,架站數也在增加,比賽用時除突發因素外在逐漸減少。

表2 模擬比賽外業技能相關數據統計
5.1.1 外業實測
2019 年11 月9 日,第六屆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在四川成都如期舉辦。筆者所在的參賽隊作為第二比賽日出場的代表隊,在觀看其他代表隊比賽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方案,利用RTK“1+1”測量 4 個圖根點(T01、T02、T03、T04),架設圖根點 T01 時支出 T05、T06、T07,架設 T02 時支出T08,。總共架設7 個圖根點,其中一個圖根點(T06)只用作架設T03 后視及檢查。最后隊伍中兩位選手外業分別用時89min 和87min,同時外業由于架設儀器,水平氣泡偏出限差被扣分。
5.1.2 內業編輯
內業編輯限制在90min 以內,編輯內容有兩處是意料之外的,一是地籍子區范圍線共涉及7 個坐標點必須自己手動輸入,從而增加考試時間;二是一個權利人姓名“張常淦”中的“淦”字,部分選手不認識,最后無法輸入正確姓名。安徽代表隊兩位選手在85min 順利完成內業編輯。
5.1.3 理論考試
理論考試有條不紊,考試基本均在復習范圍內,涉及房產面積測繪的試題牽涉面積分攤有些棘手,其他試題相對中規中矩,考試成績基本都在80 分以上。
經過兩天激烈的比賽,競賽成績經過組委會的審定并發布,團體成績排名如表3 所示。

表3 團體成績排名
實力正常發揮,最終筆者所在的安徽省代表隊兩位選手得分分別是88.5 分和82.3 分,總分170.8 分,取得團體第3 名,二等獎、個人第3 名和第14 名的好成績[2]。
節約比賽用時。提高操作技能及熟練度,如架設儀器時盡量通過移動架腿來整平對中;基座和儀器盡量一體,減少裝配時間;掌握多種定向方法,尤其自由架站可測量隱蔽點[3]。
實用測繪技巧。跟蹤桿上貼上刻度尺,準確、簡便量取距離;編制簡易編碼容易隊員記憶及交流;開發小程序幫助快速成圖。
比賽技巧。吃透比賽規則,高程精度要求不高情況下,可以通過身體比高量取儀器高;本次界址點是重中之重,合理分配比賽時間,保證測完所有界址點。
此次比賽我們代表隊取得很好的成績,主要得益于以下6 個因素:①各級領導的重視,省、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筆者所在單位專門成立競賽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全方位保障備賽。②競賽準備充分,科學備賽、務實備賽性。③隊員基礎能力好、心理素質過硬、體能素質好,同時善于總結并能及時解決問題。④比賽隊員刻苦訓練,在備賽期間放棄所有的節假日(包括國慶節、中秋節),平均每天投入14h 備賽。⑤后勤保障好,全新的儀器設備保證使用性能快速、穩定;脫產備賽解決工作上的后顧之憂,可全身心投入,為比賽取得好成績打下堅實堅實基礎。⑥競賽團隊團結,通力合作,教練、輔助教練、隊員、后勤人員各司其職,只有團隊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