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紅橋區桃花園小學 宋少敏
“雙減”政策下,學校作業管理必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變革。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雙減”工作精神,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在制度建設、作業研究、有效評價等方面創新作業管理機制是實現“雙減”政策的有序推進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終實現的關鍵所在。
“雙減”政策下學校作業管理必須由單一化學科管理邁向多學科的融合化管理,以避免作業總量超量、學生完成作業時長超時和多學科間作業不均衡的問題出現。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學校作業管理層面的組織推進機制,凸顯學校的頂層設計優勢。制定并實施校長負總責、副校長監督執行、教務處細化落實、年級組學科統籌、學科組把關審核、班主任通力協調的“六位一體”作業管理機制,使作業管理頂層設計的項目化、內生化及校本化得以實現。
為確保“六位一體”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行,學校可制定《作業管理公示制度》《作業總量和布置制度》等管理細則。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明確管理細則,將作業管理從抽象概念的解讀轉變為多個具體細化項目的實施要求,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與管理機制,落實責任到學科到教師到崗位,從而推動作業管理機制正常高效運轉。
作業的本質是一種學生自我提升的學習活動,蘊含著多重的育人內涵和價值。作業研究既包括作業有效設計、分層布置、激勵完成、批改反饋等顯性過程研究,又包括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學生學力拓展、師生互動評價、教與學的反思與提升等隱性因素研究。
在學校頂層設計框架下,一方面,由學校統籌引領,學科教師之間在多方面開展合作,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通過整合學生學情、課程資源、教師教學特色等多維度因素,開展優化作業選用與設計的主題化校本研修活動,結合課程標準,通過作業歸納分類與合理分層、錯題分析與認知問題整合的導向性作業研究,使學科教師之間積極、及時地溝通與協調,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學科間作業布置不均衡、作業總量與完成時長超標,而且可以形成跨學科學習共同體,組建合作的學習型組織,形成學科間對作業規范、多樣、精致化布置的自覺教學行為及責任意識,提升教師自身的學科同伴互助意識與專業認同感。
另一方面,教師結合所教學科的課程教學目標,在作業的適切性、有效性、創造性、與其他學科整合性、作業內容以及作業完成方式等多方面進行系統思考,設計符合學段學科要求、認知規律、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作業,實現作業布置項目化、分層化、彈性化、個性化和精細化。
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精選分層作業力求“三化”:形式多樣化、內容精致化、層面梯度化。
精選“基礎性必做作業”,目的是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訓練基本能力,做到精選適量,要求全體學生獨立完成。
精選“拓展性作業”,目的是知識延伸,擴展空間,開發智力。不脫離學生實際,有一定難度,題量適中,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
精選“綜合實踐性作業”,合理整合紅色經典故事、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內容,整合設計實施,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的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操、團隊合作意識,增強溝通協作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與特長。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根據學科特點布置小組項目化學習作業,可分演講口才創作小組、思維訓練小組、文藝創作小組、表演小組、課本劇小組等。
精選作業還應堅持“五個無”原則:
無一、二年級書面家庭作業:不布置書面作業,而是依托校本閱讀課程,開展全員暢讀、親子閱讀。引導每一個家庭踐行“把體育帶回家”的理念,開展親子健身運動。閱讀與運動,讓學生豐盈精神,強健體魄。
無手機打卡作業:堅決杜絕利用手機端進行作業打卡,倡導紙質化閱讀和必要的紙質化書面作業,切實保護兒童的視力。
無家長批改作業:利用作業抽樣調查和家長、學生問卷等方式,防止出現家長代勞批改作業的現象,每位教師“守土有責”,做到作業全批全改。
無布置后不批改作業現象:嚴格落實“精選、先做、全批、及時反饋”的作業“十字規范”,有布置就必有批改、有講評、有反饋、有輔導、有激勵,強化作業的診斷功能。
“無作業日”每月一次:學期之初,有計劃地結合每月的節日或節氣等排定一個學期的“無作業日”主題,輔以“無作業日”的實踐體驗建議,讓學生放下作業,親近自然,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精選作業內容并合理實施中助推“五育并舉”落地生根。
通過及時反饋與多元評價,來檢驗和保障作業管理的實效性,助力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教師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學科特性創造性地開展過程性、增值性、發展性等激勵性作業評價方式。
開展“好習慣”的過程性評價。在作業評價中不僅關注結果,而且關注作業的認真書寫、獨立思考、按時上交、及時訂正等好習慣的養成,使好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
開展“好毅力”的增值性評價。針對體育、音樂、勞動、綜合實踐等學科特性倡導延長作業評價,將體藝、勞動帶回家,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養成一項興趣愛好,將興趣轉為個人專長,讓“好毅力”成就學生一生。
開展“好學力”發展性評價。從低年級的“扶”到高年級的“放”,運用《學生素質發展手冊》進行發展性評價,立足終身學習,培養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充分發揮作業管理評價所蘊含的育人價值。
在積極開展教師激勵性作業評價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完成作業的自我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約束力和內驅力。教師在作業設計、輔導、批改、講評等教學環節中,幫助學生完成自我鼓勵、評價、糾錯與反思。如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總結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錯誤原因,尋找并總結正確、簡潔、多樣的解題方法,開展技巧解題思路本及錯題記錄本的整理與自評,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與反思改進學習方式方法,提升自我認知度與學習能力。
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管理方法時,其自我規劃、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能力將會大大增強,其思維方式與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也在體驗式成長過程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正確看待錯誤的價值,找到錯誤的原因并進行修正與反思,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教師通過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專項練習與堅持的重要性,促進學生重視過程中量的積累,促成結果質的轉變。高質、有效、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提升。管理者每周對作業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包括教師備課中有效分層作業設計、班級在黑板和日志中記錄作業內容、時長作業公示制度的落實和教師作業批閱情況。每周進行作業監督組的反饋評價,每月開展學生座談及家長問卷調研,了解作業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將作業設計、批閱等情況納入教師獎勵性績效考核評估。
創新學校作業管理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雙減”提質增效,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將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