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口新形勢對高職教育未來發展的制約與對策
——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分析

2022-03-23 02:22:24張勇劉暉
教育與職業 2022年6期
關鍵詞:高職發展教育

張勇 劉暉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新時期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2021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關鍵數據,引發國內外廣泛熱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深入摸清“人口家底”,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人口遷移等各方面情況,掌握了人口變化的趨勢性特征、結構性演變、人口社會變遷等情況,“為完善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準確統計信息支持”①。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是權威而寶貴的數據資源,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應用。教育領域要深入分析研判最新人口數據背后的形勢與趨勢,為我國教育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反映出步入關鍵轉折期的我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上呈現出哪些特征,將會對高職教育未來規模、功能、布局帶來怎樣的發展制約,將給高職院校帶來怎樣的生存挑戰,高職教育又該如何提前謀劃、主動優化、積極應對,以提高對未來人口變化的適應性呢?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出發,以上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進一步解答。

一、教育發展受人口因素制約

人口與教育的關系研究是教育學、人口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廣泛關注的學術議題。20世紀80年代起,一批教育學者和人口學者開始更加關注到人口與教育這一交叉領域,形成了較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潘懋元先生于1980年正式提出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其中,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指的是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整個社會系統及其他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規律。也就是說,教育的發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口、地理等外部因素的制約,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他將這種適應進一步界定為“主動適應”,認為“教育應發揮它的主體判斷與選擇作用,辦學者應發揮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趨利避害,力求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適應”②。教育外部因素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有主次和強弱之分,其中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直接而明顯的。2000年,田家盛先生編著《教育人口學》,這是我國較早系統闡釋教育與人口相關問題的代表性著作。他認為,“人口與教育是互為前提、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③。何齊宗等學者認為,人口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續人類社會(培養人)的基本活動。二者都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都是伴隨人類社會始終的永恒現象。“研究人口與教育的關系,無論對教育還是對人口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④隨著人口與教育關系研究和實踐的深入,關于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形成了普遍共識:教育發展始終受到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等情況的制約;教育的規模、功能、布局要與人口的數量、結構、分布相匹配。

“人口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因素,關系著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塑造大國競爭力的重要領域。”⑤此前的相關研究更多基于彼時的人口發展形勢,以“控制人口數量”為邏輯起點,聚焦如何通過教育推動人口數量指標下降,認為“提高教育水平是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動力”⑥,“控制人口的關鍵是普及義務教育”⑦。例如,董澤芳認為,人口問題對教育造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脹對教育的壓力、人口波動對教育的沖擊、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人口流動對教育的挑戰與人口分布不均對教育的制約”⑧等方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反映出,我國人口已進入發展新階段,步入關鍵轉折期。在目前的研究中,立足新人口形勢,以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邏輯起點的學術成果產出不夠,關于人口新形勢將如何影響高職教育未來發展也亟待更多探討。教育除了要主動適應當前人口的現狀,更為重要的是做到未雨綢繆,提前預判并主動適應未來人口可能發生的新變化。對此,本研究基于以上情況,從教育外部規律出發,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為起點,就人口新形勢對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制約與相應的對策做出更進一步的探討。

二、人口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廓清了我國人口發展現狀判斷上的長期爭論,以權威的數據把各方觀點和上下政策統一到“我國人口進入發展新階段,步入關鍵轉折期”⑨上來。高職教育未來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立足于人口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

(一)人口數量特征制約未來高職教育規模

人口總量龐大,但增長率持續降低,將邁入極低速增長或負增長階段。人口眾多作為我國人口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沒有改變,但是從歷次人口普查情況看,全國人口年均增長率正處于歷史低位,且仍在持續下滑。“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降到了0.53%。”⑩人口專家普遍預測,未來人口將會極低速增長,甚至不可避免邁入負增長階段。從人口更替的規律以及世界各國的普遍情況看,一旦人口進入負增長通道,便具有很強的“下跌慣性”,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戰略性危機,需要及早地進行體系化研究和有效性應對。

教育是國家的基石,人口是教育的基礎,學齡人口的多少甚至決定著教育規模的大小。我國人口由較高速增長階段向極低速增長或負增長階段轉軌,將直接帶來未來高職教育學齡人口數量的起伏,進而導致未來高職教育需求的波動。未來高職教育規模既不可能維持現狀、一成不變,也不可以自亂陣腳、肆意增減。要立足人口數量與教育規模的關系規律,經過科學的測算、評估、規劃,確保未來高職教育規模與學齡人口數量始終保持一種動態的適應與平衡。

(二)人口結構特征制約未來高職教育功能

人口增長率降低的背后是出生人口的逐年減少(見上圖1)以及生育率的愈加低迷。1992年開始,我國總和生育率一直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低于國際社會通常認為的1.5的警戒線。“新生兒數量繼2020年降至1200萬后,2021年繼續走低至1062萬人”,連續第五年下降。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為節點,人口擔憂已經從“生太多”轉變為“不夠多”,我國人口政策由“限制性”向“包容性”“鼓勵性”轉變。這也是我國人口發展新階段最為突出的新變化。

圖1 2001—2021年新生兒數量變化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億人,占13.50%),首次超過0~14歲人口2.53億的數量和17.95%的占比。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個百分點。“我國正在經歷有史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少子化”與“老齡化”并存且日益嚴峻,是我國人口當前迫在眉睫的難題。新生力量越來越少,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生產性人口比例降低,勞動力成本增大,意味著我國勞動人口數量型紅利的終結。要支撐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口必須向質量型紅利轉變。推動人口產生質量型紅利,最根本的還是依賴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依然錨定眼下的人才培養方式和教育功能,顯然無法面向未來。適應未來由“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高職教育功能必然會且必須要進行調整。

(三)人口分布特征制約未來高職教育布局

從空間上看,人口持續聚集,空間分布不均衡情況加劇。“東部地區的人口占比持續穩步上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人口集中趨勢越來越明顯;西部地區人口占比有所波動,中部地區人口占比有所下降,東北地區的人口占比有持續的明顯的下降。”2010—2020年這十年間,32座城市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其中東部沿海占了20個。與此同時,共有149座城市人口出現減少,主要集中在東北、中部和西部的四川、云南、甘肅等地。東北地區人口占比下降最為明顯,“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除沈陽、大連和長春這三個副省級城市外,其他地市人口全部出現下降”。從各省市層面的人口普查數據看,人口進一步向區域中心城市聚集。廣東省廣州市和深圳市的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分別從2010年的12.17%和9.99%,提升到2020年的14.82%和13.93%。甘肅省蘭州市的省內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14.14%提高至2020年的17.42%,與第二名的差距擴大至5.5個百分點,人口持續向區域中心城市遷移。“全國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約為4.93億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88.52%”,人口流動更加常態化。人多的地方吸引人口持續遷入,人口越來越多;人少的地方人口持續遷出,人口越來越少。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均衡。

考慮到人口的流動性,特別是高職教育跨區域就學的情況,人口空間分布與高職教育區域布局并不會呈現出完全對應的關系。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空間分布不平衡持續加劇,依然可以做出以下判斷:人口基數大且持續流入的區域將會成為高職教育“增強區”,人口基數小且持續流出的區域將會成為高職教育“衰減區”。當前,高職教育區域分布情況與未來人口空間分布顯然還有不小的差異。這就意味著,隨著人口空間分布的持續變化,我國高職教育區域分布還將面臨調整,以保持一種大體協調。從全國人口分布與高職教育布局對照情況看,浙江省、廣東省等區域人口持續聚集,高職教育布局相對不足;東北三省以及中部的安徽省、江西省等區域人口流出,高職教育布局相對過剩(具體見表1)。

表1 全國人口分布與高職教育布局對照情況(部分省份)

三、高職教育未來發展的應對策略

人口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將直接制約高職教育未來發展。高職教育要主動適應、有所作為,確保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

(一)強化規劃編制

“人口數量特別是學齡人口數量變動是編制教育規劃的基礎數據。”人口極低速增長或負增長構成了未來教育發展的基底,將對高職教育編制未來發展規劃產生直接影響。

1.基于人口形勢做好高職教育發展規劃。要進一步加強基于人口新形勢的教育發展規劃編制相關調查與研究,提升未來高職教育資源與學齡人口的匹配度,確保高職教育資源供給與學齡人口教育需求相適應、相匹配,維持需求與供給的長期均衡。避免因預測不足、準備不夠,導致高職教育資源緊缺或高職教育資源富余浪費等問題,保證高職教育長期可持續發展。

限于高職教育專門口徑統計數據的缺乏,高職教育規模無法進行直接性計算預測。可以根據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總體規模變化保持基本一致的特性,用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來大致評估未來高職教育總體規模。

影響教育規模的因素一是學齡人口基數,二是該教育階段的毛入學率。根據《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計算公式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18~22歲年齡組人口數×100%”。由此,可以得到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計算公式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18~22歲年齡組人口數×10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關于學齡人口測算,“人口預測的方法包括推算法、隊列法、線性回歸法、非線性模擬法,其中隊列法最為常用,主要考慮人口年齡分布。”參考隊列法,根據我國近二十年的出生人口數據,可以大致測算出“未來高等教育學齡人口(18~22歲年齡組人口)數據及變化情況”。

關于毛入學率測算,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國家宏觀規劃密切相關,可以依照發展規劃設定的毛入學率目標值,通過線性擬合來估算年度值。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教育部“十四五”規劃提出“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提升到60%”。由此,可以計算出“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每年增長1.12%。假設“十四五”后保持這樣的毛入學率增長,可推算出相應年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根據年度學齡人口數和年度毛入學率,利用公式可以得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情況(見圖2),也由此可以判斷高職教育在學規模總體變化趨勢。從規模上看,未來高職教育發展將會呈現出擴張期(2035年之前)、見頂期(2035年)、收縮期(2035年之后)三個階段。

圖2 2022—2038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情況

2.基于人口變化做好高職院校發展規劃。人口多少直接關系高職院校招生多少,更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高職院校要把人口因素作為學校中長期發展的核心影響因素,立足人口新發展階段的數量特征,科學定位學校未來的辦學目標、發展策略,緊緊抓住機遇,更好地應對挑戰。

2035年之前高職院校要搶抓歷史發展機遇。這一時期我國高職教育處于快速擴張期,院校數、教職工數、在校生數都將持續大幅增加。高職院校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科學制定本校發展規劃,統籌做好外延擴充與內涵提升兩方面工作,為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2035年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轉折點。隨著學齡人口在2035年達到峰值,以及毛入學率提升空間越來越小,我國高職教育的規模將在2035年見頂。彼時,我國高職教育在校學生數、院校數(包括本科職業教育院校)等都將達到高峰。

2035年后高職院校要在“存亡危機”中尋求“發展新機”。在此期間,學齡人口基數將會持續且大幅走低,同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70%,基本達到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水平,可提升空間不會很大,高職教育的規模開始收縮。高職院校招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各專業招生不均衡情況更加突出,一些落后專業將出現招不到學生的情況。隨著招生越來越難,高職院校之間開始爭搶生源,一批辦學質量低、效益差的高職院校將不得不停辦或者轉型。當然,危與機總是并存的,“存亡危機”將倒逼高職院校推動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和轉型,倒逼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辦學效率提升,進而煥發出“發展新機”。

(二)推進功能拓展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情況,未來我國很有可能走入“倒金字塔”形人口結構,這種結構將深刻影響未來高職教育的功能拓展。面對人口新形勢,高職教育要主動改革和轉型,衍生新功能,尋求新發展。

1.“全納型”學歷教育。隨著傳統意義上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不斷減少,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不斷提高,未來我國高職學歷教育將由“普及型”走向“全納型”,即面向全體公民實施極低門檻或不設門檻的教育。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發展,全納理念成為一種新趨勢。這種理念認為,每個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需求和平等的權利,教育要滿足所有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全體公民不論年齡、身份,在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只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未來隨時可以申請接受高等教育。根據國外的經驗,更加開放的高等教育將主要由高職高專院校來承擔,而非偏向研究的本科院校。現階段我國高職擴招不僅面向應往屆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還面向社會考生,比如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這也預示著高職教育承擔“全納型”學歷教育是大勢所趨。未來高職院校承擔“全納型”學歷教育,將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寬進嚴出”。更加開放的辦學,甚至可以做到人員免試注冊入學。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必須保證學歷教育質量,要求所有就讀學生必須達到系統課程的規定學分和考核要求,才能夠核準畢業。二是畢業走向“立交橋化”。未來,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教育階段要實現“縱向銜接”“橫向連通”。學生畢業后,除了走向就業創業之外,也可以高職教育為“跳板”,順利轉入本科院校學習。專科教育要與本科教育建立更加暢通、互認程度更好的連通機制,為有意愿繼續學業學習的公民提供便捷通道。

2.“終身型”培訓教育。目前來看,繼續教育和培訓還只是各高職院校的附屬功能,其規模和影響還不大。未來高職教育要繼續強化培訓功能,成為公民終身學習和培訓最主要的載體。終身學習的需求是多元的,每個人由于自身條件與所處人生階段的不同,所做出的選擇也有區別。有的因為生存發展需要而學習,有的因為度過閑暇時間需要而學習,但最終指向均是“個體生命品質的持續成長與全民族素質的不斷提升”。未來高職院校“終身型”培訓教育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生產性學習,這是一種功用性的學習。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將有所下降,持續提高勞動者素質,更新勞動技能成為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繼續教育和培訓將成為未來社會每一位勞動者的選擇,伴隨整個職業生涯。參加高職院校培訓,完成相應課程,達到相應要求,可頒發培訓合格證書;達到某種技能認定條件,可頒發技能資格證書。二是生活性學習,這是一種更傾向無功利的學習。未來人的自我價值更加彰顯,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成為終身追求。可以預見,未來終身學習將成為個人的價值追求、精神需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全體公民在生活休閑過程中,只要產生學習需求,就可以選擇進入高職院校進行繼續教育學習和培訓。

3.“服務型”老年教育。深度老齡化是我國人口發展新階段的突出特征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將持續提高。老年人口將會有更多余力和精力,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老年教育將成為老年人口的重要精神生活,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齡人口總量的增加,老年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老年教育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面對龐大和多元的老年教育需求,現有的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社區機構顯然承載不了。高職院校教育功能更加多元、教育資源更加豐富,通過本校區和新設分教點等形式輻射周邊社區,開設貼近老年人口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生活類課程,可以成為老年教育的主陣地之一。通過個人付費或政府購買等形式,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如課程、圖書、場地、設施、設備等,將為附近社區老年人口所共享。

(三)提升服務能力

“一老一小”問題成為我國人口發展新階段的最主要問題,“著力推進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生育政策和養老配套服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未來高職教育應聚焦“一老一小”強化人才培養,提升服務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能力。

1.培養涉“小”專業人才,支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隨著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養育成本成為下一步的政策指向。未來高職院校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支持普惠托育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做好3~6歲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近年來,國家加大對學前教育專業建設的支持力度,新建一批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支持部分高職院校新設學前教育相關院系,學前教育專業社會認可度高,招生情況火熱。但是,由于學前教育相關專業開設時間不長、積淀不夠,外延擴張快于內涵建設,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師資建設等各方面還有諸多不足,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提升。二是做好0~3歲早期照護人才培養。發展0~3歲高水平托育服務,能夠有效減輕家庭對嬰幼兒的照護壓力。目前來看,我國0~3歲托育服務還處于不規范的發展階段,行業規范、職業標準、從業資格等各方面建設還不完善,現有從業人員大多未接受過關于嬰幼兒早期發展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訓練。在國家加快行業準入和規范的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推進嬰幼兒養護行業標準制定;發展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等早期教育相關專業,推進人才培養標準建設和課程開發,開展相關證書培訓,拓展學生專業能力,適當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培養涉“老”專業人才,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的養老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建設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為緊迫的課題。高職院校要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經營管理、康復輔具配置等人才,提高服務老齡化社會的能力。一是要提高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養老服務的最大挑戰是進入失智、失能的老人,針對他們的服務需要更加專業化的人員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養老服務業發展變化,強化醫學、信息技術學科專業交叉,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二是要提高專業認可度。高職院校涉“老”專業開設較早,1999年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率先開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但是,受“養老服務就是伺候老人”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養老專業的社會認可度并不高,出現招生難與招工難并存的問題。“在一些民政領域老牌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招生一志愿率不到50%,就業對口率僅為35%左右。”隨著國家對養老服務更加重視、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以及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涉“老”專業的社會認可度也將隨之提高。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養老服務的價值,提高專業認同和行業認同。

(四)完善空間布局

全國人口聚集發展、人口分布空間不平衡仍是大趨勢。高職教育要立足人口分布情況,進一步適應這種不平衡,提高空間適配性,同時也要為進一步推動人口空間均衡發展提供支撐。

1.建設“職教高地”,提高空間分布適配性。教育要主動適應人口分布,人聚集在哪里,教育需求就在哪里,教育資源就應該往哪里布局。高職教育要根據當前人口分布情況以及未來人口分布趨勢,進一步完善區域布局。“國家中心城市分布在我國東、中、西部等地區,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契機,強化高等教育建設,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地區公平總體上將起到推動作用。”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供給和資源投入,支持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職教高地”。這種“職教高地”不僅體現在數量多、規模大,能夠適應區域人口的高職教育需求;更應該體現為質量優,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引領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再加上“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將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依托上海、南京、杭州,成為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全國人口最大的城市群。以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陣地,是影響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將建成世界一流灣區。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支持中職院校、本專科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組團發展,形成“優質高職院校區域集團”,發揮聚集效應、規模優勢,向世界展示新時期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果。

2.布局“精特院校”,助力人口均衡發展。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多數為省、市等地方政府舉辦,其“立足地方資源、服務地方發展”的地方性特征更加突出。針對人口空間分布不均衡問題,需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作用。政府部門應在高職教育擴張期內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全國布局,確保每個地級市擁有一所高職院校,進而實現高等教育在全國地市的全覆蓋。同時,中西部地區的非中心城市要支持本地高職院校朝著“精”而“特”的方向建設。一方面,要控制規模,不盲目擴張發展,保持穩定的校園規模、招生規模、院系數量、教師數量。另一方面,要結合地方優勢特色,發展特色專業,培養特色人才,重點服務本地市人口未來高等教育需求,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和技術服務需求,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高職院校要積極作為、主動應變,不僅培養人才,更要支持地方留住人才,切實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況[EB/OL].(2021-05-11)[2021-09-2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 8820.htm l.

②潘懋元.教育外部關系規律辨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1.

③田家盛.教育人口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④何齊宗,戚務念.我國教育與人口關系研究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00(2):101.

⑤⑨劉厚蓮,張剛.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人口新發展階段[J].人口與健康,2021(2):33,33.

⑥劉錚.人口現代化與優先發展教育[J].人口研究,1992(2):2.

⑦鄧國勝.控制人口的關鍵是普及義務教育[J].南方人口,1992(2):40.

⑧董澤芳.論我國人口問題與教育的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16.

⑩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全國人口情況[EB/OL].(2021-05-11)[2021-09-2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1.htm l.

猜你喜歡
高職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免费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www亚洲天堂|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产视频大全|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欧美精品高清|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网址|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基地|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欧美第一页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538国产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免费播放毛片|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就去色综合|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精品91视频| 综合天天色|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semm亚洲国产| 88av在线|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久久a毛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