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馬群幼兒園 陳星彤
角色游戲是可以反映社會生活的游戲,幼兒在游戲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真實存在的角色。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往往因為幼兒角色意識不強,不能很好地進入游戲情境,從而達不到游戲的教育目的。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的共享區域游戲旨在幫助小班幼兒提高角色意識,筆者做出相關研究,經過實踐提出相應策略。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教師、警察、外賣員、保安、司機、爸爸、媽媽等都是幼兒常見、熟知的人。學齡前的兒童對模仿成人活動、反映熟悉的周圍生活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這就使幼兒園角色游戲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戲。本文中的共享區域游戲是指在區域游戲的基礎上打開新窗口,充分利用小班教室間的走廊和樓梯長廊等地,打造班與班之間的共享區域游戲場所,投放符合小班年齡段中不同幼兒發展水平的角色游戲材料,讓小班幼兒進入空間、時間、規劃與經驗的共同分享,為培養小班幼兒的角色意識提供優質的環境基礎。小班幼兒提高了角色意識,才能投入游戲情境,和同伴共同游戲,有一個好的游戲體驗,從而更加喜歡幼兒園的游戲、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能使游戲發揮最大化的教育意義。
根據班級教師的游戲觀察記錄,筆者發現小班幼兒缺乏相應的社會角色認知。在傳統的角色游戲中,小班的幼兒難以進入角色,不能專心于自己的角色,幼兒間的溝通也很少,也沒有交往的技巧和經驗。教師的觀察記錄顯示,有些扮演爸爸和媽媽的幼兒覺得自己是自由人的角色,會去班級各個區域都轉一圈;有些幼兒能待在小醫院、菜市場等角色區,但是他們忙于撥弄眼前的材料,不會嘗試整理材料,也不會引導“病人”去找“醫生”看病或引導“客人”挑選食材;當游戲結束時,游戲材料也需要教師的二次整理;小班幼兒因為自身的年齡特點,情緒不夠穩定,情感上比較沖動,有時會與同伴爭搶“玩具”,發生矛盾。幼兒對每個角色的職責還不太清楚,對該角色要完成的工作目標比較模糊。
教師平時專注于集體教學活動,對游戲的指導不太專業,會出現只局限于關注幼兒安全的問題,把精力放在引導幼兒間的友好相處上。例如,教師的觀察記錄中常常關注幼兒間的矛盾,分析幼兒的不良行為,而很少帶著一雙發現“哇”時刻的眼睛,去記錄體現幼兒認知、動作上進步的表現。角色游戲區的材料往往是一學期一換,遠不能滿足幼兒日益增長、變化的需求。教師對指導角色游戲都有些迷茫,還需要學習專業知識,改變陳舊固化的觀念。教師間的溝通交流時間不夠、質量也不佳,交流缺乏深度。例如,有些教師的幼兒觀比較落后,還停留于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用一些“貼標簽”的方式評價、評定幼兒的發展水平,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
小班幼兒對游戲是最感興趣的,這也往往是幼兒園最吸引幼兒的地方。幼兒來到幼兒園,這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幼兒很陌生、很迷茫。教師應當為幼兒創設寬松、溫馨的游戲環境,用上一些幼兒從家里帶來的材料,如全家福、小玩偶、小電話等,讓幼兒有熟悉的感覺,再現幼兒的生活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保持愉悅、安定的心情。教師還需給幼兒制作角色掛牌,幼兒帶上了掛牌就知道了自己是一個什么角色,也有了使命感。關于游戲材料整理方面,教師可以給每筐玩具都做好定位,拍照做標記,鼓勵幼兒自己整理并檢查,久而久之,教師不包辦整理的任務,也能讓幼兒養成自己整理的習慣。
根據幼兒的興趣設計的活動能使活動與幼兒的聯系更為緊密。如果幼兒面對一個感興趣的主題,他能有很多自發的游戲行為,也會更加樂意參加游戲活動,有時候也會展現出探究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抓住與幼兒交流的機會,仔細聽幼兒提出的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每個主題幼兒所感興趣的點,關注幼兒可能會感興趣的游戲主題,這有助于教師發現幼兒的深層次的興趣,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幼兒的認知體系是如何建構的。
幼兒的生活經驗是角色游戲的基礎,與其每天看醫院就診的視頻,不如幼兒跟著家長真正去一次醫院。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園配合,教師應鼓勵家長多帶幼兒體驗不同的場景,與家長分享實踐學習的重要性,這對幼兒的影響意義重大。在表演區游戲中,“小老板”會跟“小顧客”收取門票,幼兒說他去看演出都是要買套票的,而套票是比單張買便宜的。由此可見,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了,游戲也會更加有趣,這比教師直接提出要買票和收費有效得多。幼兒自發的游戲能體現出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要利用常規主題活動幫助幼兒梳理生活經驗,如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主題中,教師與幼兒聊一聊“家里有哪些成員”“爸爸經常在家里做什么”“爸爸媽媽誰做家務、做哪些家務”等。通過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強化,幼兒在游戲中自然能更加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共享區域游戲的創設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由幾個同班幼兒小范圍共享經驗的局面,幫助幼兒走向更多經驗的學習,不同班級幼兒之間進行交往游戲,相互學習,相互激發,也讓教師看到了一些新的游戲情境的產生。例如,同一樓層的幼兒因為經常一起游戲變得熟悉起來了,小六班的幼兒邀請小四班的幼兒去觀看表演、小六班的幼兒帶著野餐墊邀請小五班的教師一起野餐等。當然這也能給幼兒提供更有趣的游戲體驗,不同班級幼兒在游戲時交流,會提出更多的問題,能讓幼兒產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小六班的幼兒問小四班幼兒:“為什么你們班只有一部電話,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電話,該怎么辦呢?”兩個班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如何解決缺電話的問題。當幼兒產生疑問時,還能向不同班級的教師提出求助或者進行討論。剛開始幼兒還不認識同一樓層的教師,性格活潑的幼兒帶動其他幼兒主動與不認識的教師交往,久而久之,幼兒都能在遇到問題時大膽向周圍的教師尋求幫助。共享區域游戲的形式可以大大擴大幼兒接觸的游戲對象,從而方便幼兒積累更多的游戲經驗,從而增強幼兒的角色意識。
游戲材料以往都奉行真實,這會不經意忽視了幼兒操作的難度。幼兒家提供的手機操作復雜、功能全面,并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導致幼兒一直在接電話、打電話。教師可以將游戲材料改為簡單、易操作的,如用長條積木代替電話,幼兒自行輸入號碼,玩得十分投入。教師將自制玩具和現成的玩具、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合理搭配投放,滿足了不同幼兒的需求,發展程度不同的幼兒都能將游戲材料玩起來、用起來。
教師要通過定期、長期地對幼兒的觀察判斷自己創設的環境以及提供的材料是否滿足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在觀察到幼兒錯誤地使用材料時應該及時地進行指導。游戲區域出現幼兒的吵鬧聲、爭吵聲或者一些不良行為時,就說明游戲的設計或者材料其實是有問題的。通過教師的觀察,如果發現某些游戲材料幼兒經常不去使用或者幼兒表現出對這些材料沒有興趣,教師應該及時記錄,并根據觀察的結果更換為幼兒發展更需要的材料。
游戲開始以后,教師往往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在觀察著幼兒游戲的。教師有時可以視情況以一個游戲角色加入游戲中,會讓幼兒充滿新奇的感覺,觀察教師在做什么。這時候教師可以做必要的示范,幼兒在以后的游戲中會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幼兒就知道角色的職責了。比如,護士的職責要指引病人去找醫生看病,教師發現“小護士”在醫院很忙的情況下去小吃店購買事物,教師可以扮演“病人”叫“小護士”來指引掛號等。教師游戲中適時的指導很重要,游戲后與幼兒一起討論剛發生的游戲也很重要。教師把幼兒身上出現的問題指出,一起想辦法解決,也讓幼兒說一說游戲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教師會發現這樣的指導行之有效,幼兒更愿意與教師分享生活中、游戲中的發現。
教師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會和幼兒一起“沉浸式”游戲,一起發現游戲的漏洞,可以和幼兒一起商量還應該增加什么樣的角色、增加哪些材料。由于這是幼兒自發的主意,導致幼兒的參與感增強,還會帶動家長參與游戲材料的準備中。例如,“媽媽們”常帶著“寶寶”去野餐,“寶寶”的衣服容易弄臟,“媽媽們”覺得應該增加一個洗衣房,結果第二天就有家長帶了用紙箱制作的“洗衣機”來園。
當教師在觀察幼兒時,應該追隨幼兒的腳步,回歸幼兒的本位。不能評價幼兒的游戲水平,可以客觀地描述幼兒的游戲狀況和發展狀況。教師還要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比如,教師可以關注幼兒的幾大方面的發展,如語言、社會性情感、身體動作、幼兒的創造性、幼兒的認知方面、幼兒的早期閱讀。教師在觀察到幼兒的游戲行為時,要開動腦筋、拓寬思路,從各個方面的各個角度分析幼兒在游戲中展現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特點,真正理解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以幼兒早期的學習標準和發展檢核表作為依據評估,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評價幼兒。教師要根據科學的標準、有可信度的依據作為描述幼兒游戲狀況的基礎。
當教師改變了自己過時的理念,確定了觀察幼兒的科學依據,分工和交流共享變得尤為重要。經過教師的討論,一致認為“定點制”比較適用于現在的游戲開展情況。小班的幼兒對游戲情節、游戲玩法還不夠了解,教師要精通自己所負責的游戲區,了解游戲的多種玩法,在指導和引導幼兒時能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教師用統一的表格記錄幼兒的游戲,做出游戲實錄表和追蹤觀察表,教師間定期帶著觀察記錄表進行溝通交流。表上有幼兒的名字和不同時間的游戲表現,幼兒的本班教師也可以根據這樣一份客觀的記錄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方便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指導。
幼兒不僅在游戲時學習,幼兒的成長或認知的進步只會體現在游戲中,而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理解也不應該僅停留于游戲的瞬間所發生的事情。如果教師想要全面地了解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原因,應該關注幼兒所有領域的發展以及一日生活中的行為。通過全面持久的觀察,教師能了解到幼兒的發展水平、個性品質以及幼兒如何應對困難情境,這樣更便于洞察幼兒的行為,了解幼兒的深層次興趣和愛好,幼兒正在建構的信息和知識以及所在家庭背景對他們的影響。幼兒在游戲活動方面、生活活動方面和集體教學活動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存在差異。例如,有些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認真、專注、安靜的幼兒,在游戲時可能會不善言辭,但是能專注地做自己手中的事情。這樣的幼兒不能說他游戲玩得不好,應該引導幼兒利用自己的長處去擔當一些適合自己的游戲角色。有些幼兒在生活活動方面表現出的閃光點也該被重視,也可以在游戲中擔當重任。
筆者通過對游戲的反思和改進、對自身觀念的更新,深刻地認識到做一個有意識的傾聽者和觀察者能比之前更“看懂”幼兒,在后續的實踐研究中更應該記錄和發現幼兒的發展需要。共享區域中的角色游戲是不斷創想的游戲,因為游戲的對象是來自不同班級的幼兒。游戲經歷了階段性的開展,幼兒已經收獲了快樂,也讓教師收獲了很多的驚喜,讓筆者意識到應該更早地改進幼兒的游戲,改變自己的理念。一個好的游戲,是要讓幼兒主動想要選擇,在游戲中能充滿興趣,保持愉快、穩定的情緒,游戲后能有所收獲。教師也要在每次觀察幼兒游戲、參與幼兒游戲后有所收獲。教師的收獲是發現了幼兒需要什么樣的游戲材料,看到了幼兒在經驗方面是否得到了提升,在下一次的游戲中引出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幼兒將生活經驗總結應用到游戲中、同伴交往中、自主學習上。教師始終要帶著發現的眼睛觀察幼兒,做個有心人,并且要及時記錄,便于反思和調整材料和自己的固有觀念。隨著小班幼兒漸漸長大,教師將繼續跟進幼兒的游戲情況,進一步開展貼近幼兒生活、提升幼兒經驗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