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琦 范 靜 趙 鋒
(1.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2.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三農”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
旌陽區為德陽市主城區,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旌陽區總面積648 km2,2021年常住人口82.80萬人,其中農村常住人口21.93萬人,城鎮化率73.52%。2021年,旌陽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分別為7.8%、9.2%。目前,旌陽區全域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基本形成,編制完成《旌陽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規劃綱要(2021—2025年)》《旌陽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2021—2025年)》和《旌陽區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3個專項規劃;空間規劃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體兩翼、三區三環、N村實踐”的全域發展格局。
2021年,旌陽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充分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牢牢把握“山水田園”主基調,圍繞“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建設城鄉一體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為引領,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奮力爭創德陽市鄉村振興先進縣(區),積極培育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縣(區),促進共同富裕。
近年來,德陽市旌陽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與此同時,德陽市旌陽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產業、人才、規劃、保障、城鄉融合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德陽市旌陽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部分新村統籌規劃缺乏對區域布局、功能定位、產業支撐、文化品位和建筑風格等方面的深度考量,風貌效果單一,鄉風鄉貌留存不足,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現,且覆蓋面不夠、農民參與度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
旌陽區是德陽市主城區。長期以來,旌陽區在城市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期在鄉村發展方面歷史欠賬較多,鄉村發展相對滯后,城鄉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導致城鄉發展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難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雖然近年來旌陽區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此外,旌陽區農業供給結構相對單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村地區主導產業特色不突出、支柱產業不明顯、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導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以推進。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導致鄉村人口基數大幅降低,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城鄉勞動生產率差距日益明顯,且農村的工作環境、發展機遇等方面較城市存在明顯差距,無法吸引外來人才。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業農村信息化程度低,是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多數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僅存在“缺、劣、低、次”等硬傷問題,還缺乏健全的維護管理制度,“一次施工,常年失檢”已成為普遍現象。此外,受鄉村信息化建設成本高、效率低等因素制約,鄉村信息服務質量與城市相比差距明顯,鄉村社會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較低,有設施無服務或服務差水平低等問題已成為阻礙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一大因素。
旌陽區農產品經營較為分散,且缺乏深加工能力,服務內容單一,農村物流設施、冷鏈設施及配送系統發展不足,低溫庫特別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保鮮庫嚴重缺乏,大量農產品收獲后無法進行及時的預冷處理,嚴重影響農產品的出售價格,限制了優質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有效發揮。同時,旌陽區缺乏具備集中貯藏、預冷、保鮮、流通、加工、包裝、信息發布、農資集散交易等功能的標準化產地市場,導致當地農產品難以順暢地參與全國農產品大流通體系,無法有效增強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體,農民的積極參與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極為重要。然而,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部分農村居民自覺性較弱,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環境影響缺乏認識,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動性不強,亂扔垃圾、亂倒污水、焚燒秸稈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緩慢。同時,旌陽區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限,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廣、任務艱巨,且農村的自然環境、村民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導致整治效益短期內難以體現。
城鄉統籌是指打破“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方式,樹立工農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統一協調,全面考慮,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城”與“鄉”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實行互動共贏,實現城鄉共同發展[2]。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指的是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城鄉在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一體化、可持續發展。
城鄉融合是指城市和鄉村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吸收各自的優點,促使工業和農業相結合,城鄉人口均衡分布,城鄉文化相互融合,最終形成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3]。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德陽市旌陽區相關部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修編規劃,按照德陽市構建“1(中心城市)+5(縣域衛星城)+21(重點建制鎮)+X(若干特色小鎮和美麗新村)”新型城鎮化體系的總體要求,針對部分鄉村形態散亂無序、功能缺失的現狀,以“優化布局、整合資源、節約土地、騰挪空間”為導向,科學有力地推進美麗城鎮、美麗新村、美麗庭院的規劃布局和優化調整,注重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一二三產業合理融合;科學把握各類規劃的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總體規劃方向明確、專項規劃相互協調,形成以“美好新村”建設總規劃為龍頭,系列專項規劃相互銜接配合的規劃體系。
隨著工業和城鎮化的發展,政策、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持續向城市傾斜,各種資源的大量單向流動進一步加大了城鄉差距。要想實現城鄉融合,必須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調整生產要素流動方向,實現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首先,旌陽區應落實農業農村用地保障,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類用地,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做活土地文章,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進一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為社會資本下鄉創造良好條件。其次,旌陽區應落實資金及項目保障,重視公共資源向鄉村積聚,將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有力推進項目建設,及時修訂完善《涉農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管理辦法》,健全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制度,將建設項目納入全區鄉村振興項目庫管理。再次,旌陽區應重點建設特色區域,在綿遠河以西平壩區域,以德孝路為紐帶,重點建設紅光印象、青甜揚嘉和文盛孝泉;在綿遠河以東丘陵區域,以德中路為主軸,以龍高路、羅新路為補充,將旌韻高槐、旌秀桂花、荷韻龍居和凱江大回灣串珠成線。最后,旌陽區應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推進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同步進行,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第一,旌陽區應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圍繞建基地、育主體、促融合、創機制,高規格高起點謀劃建設一批科技領先、設施完善、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園區,為農業產業振興搭建新平臺、打造新示范、注入新動能;重點抓好糧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園區內各項目建設,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科技支撐,豐富產業業態,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將糧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經營集約的現代農業園區。第二,旌陽區應依托工業優勢大力發展鄉鎮工業,一方面利用好鄉鎮已征未供的工業用地集中修建一批標準廠房,吸引符合產業定位的企業進駐;另一方面要盤活鄉鎮現有閑置廠房建設工業園區,如在孝泉鎮率先啟動“孝泉創意工坊”試點。第三,旌陽區可以特色小鎮、現代農業園區等為依托,對近郊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進行提檔升級,因地制宜推進農、工、商、文、旅進一步融合。如旌陽區高槐村主要特色產業為鄉村咖啡及種養殖業;紅伏村主要特色產業為以規模化種植為基礎的“農+旅+文+商+體”五產融合的園區經濟[4]。
據調查,目前旌陽區鄉村常住農村人口中近60%是未成年人和60歲以上老人,且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口僅3%左右,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而農村與城市各方面的差距也導致農村引人留才非常困難。針對農村人才匱乏的問題,旌陽區需要堅持外引內育并重,建立健全鄉村留人用人育人機制,統籌運用各類激勵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健全鄉村振興人才培育體系,如通過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后續服務、政策扶持等措施,科學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制定涵蓋生產經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同時,旌陽區應積極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將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等培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或農業職業經理人,努力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留得住、帶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5]。
為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旌陽區可圍繞農業生產、農村管理、農民服務3大功能版塊,打造信息化底座,建設8大管理系統;有序推進特色點位,打破行政壁壘,堅持多方多維合作,高標準建設“旌韻高槐”數字農業體驗館、“紅光印象”數字鄉村云平臺、“旌耘糧倉”現代農業產業園、“旌秀桂花”智慧農業產業園、東升農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和青甜揚嘉數字農業示范園等6個數字鄉村應用場景,提升智能化生產、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旌陽區應持續優化農村信息化建設,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將農業生產、行業管理與產業集聚、品牌溢價有機銜接,帶動產業壯大,推動助農增收[6]。
首先,旌陽區應加快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產品全程冷鏈體系建設,以解決“斷鏈”“缺鏈”為重點,加快建設覆蓋產地預冷、產地冷藏、冷鏈運輸、低溫配送、冷鏈銷售等環節的上下游有效銜接、全程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批具有自助清洗、整理分級、產后預冷、冷藏保鮮功能的設施;加強生產基地氣調庫建設,建設一批生鮮農產品直供基地,在農產品主產區打造冷鏈物流示范園、冷鏈物流示范企業以及冷鏈物流示范合作社,積極培育生鮮直銷配送示范企業。
其次,旌陽區要發揮德陽市在全國糧食物流節點“北糧南運”中的作用,積極響應國家“大糧倉計劃”,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既有糧食物流企業、儲運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大宗糧食物流“四散化”系統工程建設。例如,充分利用北大荒位于德陽市旌陽區的農產品物流園區,聯合糧交所,借助蓉歐班列,延伸糧油產業鏈條及腹地市場;加快北大荒農產品物流園專用線建設,將北大荒農產品物流園建設成集糧食倉儲物流、糧食加工、貿易平臺、檢驗檢測、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糧食現代物流園區。
最后,旌陽區要完善城市、鄉村末端物流設施網絡,提升生活性物流服務水平,打造標準化、集約化城鄉配送服務網絡,建設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旌陽區應依托物流園區節點、原有貨運場站及商超配送中心,通過新建、改建或擴建的方式建設城鄉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物流基地;推動城鄉配送規范化、集約化運作,提升城鄉配送服務質量,提高農民生活便利性。如旌陽區可積極開展城鄉配送試點工程,通過多部門協調,推動末端投遞車輛標準化、箱式化、新能源化發展,實現城鄉配送系統高效、環保、有序運行,從而穩步促進城鄉物流共同發展,有效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收入,助力鄉村振興[7]。
第一,旌陽區要以“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為引領,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開展綠化美化行動,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機制,推進垃圾收集設施和污水處理池建設,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堅持違建必拆、拆改結合的整治原則,高標準創建美好鄉村。第二,旌陽區要穩步推進鄉鎮行政區劃和村建制調整改革,健全現代鄉村治理制度,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醫療、衛生及教育體系。第三,旌陽區要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增強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能力,弘揚新鄉賢文化,健全村規民約,夯實自治基礎,促進多元共治;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挖掘德孝文化、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優良家風家訓,培育文明新風尚,突出德治引導;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提升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
德陽市旌陽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成德眉資同城化和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省委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構建品牌培育、發展、保護體系,全面推進項目建設,持續抓好“改革、數字、美育”,打造未來鄉村發展大生態場景、建筑場景、產業場景、文化場景、數字場景、服務場景、治理場景,讓鄉村形態更加優美、生態更加怡人、業態更具活力、文態彰顯特色、心態向善向美。同時,旌陽區將以片區規劃為引領,突出中心鎮、中心村輻射帶動作用,深化“點、線、面”推進機制,擴展“點、線、片、域”城鄉融合發展路徑,連接城鄉融合發展走廊,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片區,努力構建未來鄉村社區15 min高品質生活圈,最終實現全域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