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沈青 宋祎瑋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商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近年來,由于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世界各國自然災害頻發,我國各種極端天氣也是屢見不鮮。例如,2021年夏天我國北方地區部分城市氣溫創下50 a之最、河南省鄭州市“ 7·20 ”特大暴雨等。因此,“減碳降碳”、發展低碳事業刻不容緩。海南省作為國家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正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承載著“減碳降碳”、維持生態平衡的重任。因此,研究海南省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實現低碳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城鎮化是一個地區的人口向城市和集鎮不斷聚集的過程,通常用城鎮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重(即城鎮化率)來衡量。當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率過高或提升過快時,對應的環境、經濟、人口等問題也會接踵而至。因此,新型城鎮化這一經過優化且更加符合實際的新概念應運而生。
2012年11月,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概念。經過十年的發展,新型城鎮化逐漸演變為一種以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產業發展與城市擴張相互支持、節約集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要特點的城鎮化,即城市、集鎮、鄉村三方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統籌發展的城鎮化[1]。
低碳發展是一種以降低能源消耗、防止過度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為目標的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模式。它本質上是一種將低碳和發展相融合,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時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是一種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基本方法,是一條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正確發展道路。
2005—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從18.4萬億元增至101.4萬億元,碳排放量從1 414.2萬t增至98.99億t。與此同時,干旱酷暑、極端低溫、暴雨洪災等事件頻發,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低碳發展不僅符合生態環境要求,還有利于經濟發展,我國應通過多種方式踐行低碳發展。
1.3.1 個人層面。以低碳發展為目標的新型城鎮化離不開每個個體的努力。低碳即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溫室氣體來源主要包括尾氣排放、化石能源燃燒、輕重工業生產等各種人類活動[2]。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71年的3.54 t/人增長到2018年的4.42 t/人,增長幅度接近25%。截至2020年12月,全球總人口約75.8億人,其中約有56%的人口居住在城鎮。2000—2018年,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上升,雖然在2013—2016年得到一定緩解,但總體依然呈不斷上升趨勢,到2018年已達7.40 t/人,遠超同期4.42 t/人的全球平均值。
1.3.2 社會層面。社會關于“減碳降碳”、低碳發展的群體意識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群體意識是以群體為意識主體,是與個人意識相對的一種意識,可通過某種方式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群體內的成員,使成員的個體意識達成普遍一致。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宣傳低碳發展理念可使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共同參與“減碳降碳”事業,對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不可或缺。
1.3.3 政府層面。政府作為城鎮化的最大推手,有決定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的能力。是否采用節約集約的方式進行城鎮化,是否能有效減小人口激增帶來的城鎮負擔,是否能關注城鎮化后的鄉村發展,是否能將鄉村城鎮有效融合,是否能進行高質量的城鎮化,是否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對策解決城鎮化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是否能以提高人民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為基礎進行城鎮化等,這些都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更是意義非凡。
2022年4月10—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調研期間提出,要把海南省更好發展起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因此,海南省必須緊緊抓住新發展機遇,把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進行研究。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新時期、新階段的發展,是將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協調作為內生特點、綠色作為普遍形態、開放作為必由之路、共享作為根本目的一種發展模式。當前,海南省約有400萬農村人口,占海南省總人口的40%。2010年海南省城鎮人口較2000年增長約115萬人,漲幅36%;2020年城鎮人口較2010年增長約176萬人,漲幅41%。由此可見,海南省的城鎮化是一個不可避免且逐步加快的過程。低碳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礎。拋棄低碳發展理念,經濟發展也就喪失了創新力與活力;摒棄低碳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也就失去了可持續性和競爭力。要實現海南省的高質量發展,就離不開農村,離不開城鄉融合,必須在城鎮化進程中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這一重大戰略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不僅對海南省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而且有助于我國改革開放邁向新高地[3]。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要方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將城鎮和農村緊密結合起來,在不對環境資源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實現城鎮和農村統籌發展,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奠定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海南省建設為一個開放之島、生態之島,并預計在2025年左右將其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集休閑、度假、旅游于一體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因此,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控制各種高碳排放行為來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變得愈發重要。
以往,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普遍存在不考慮城市承載能力、大量房地產商肆意開發土地建造商品房等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問題,不僅不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而且使當地民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優質環境,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城鎮化。目前,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加入了綠色、生態、循環等要素,形成了以低碳發展為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為城鎮和鄉村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因此,堅定不移地推動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是將海南省建設成為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和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重中之重。
即便有再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沒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則都是沒有意義的。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希望能擁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高質量生活環境。
2020年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57.36%,位居全國第五。海南省因此被稱為天然氧吧,是人們生活工作的理想之地,當地人也因優美宜居的自然環境而充滿自豪感和幸福感。然而,城鎮化的推進不可避免地對自然森林、城市綠地造成了一定破壞,特別是大規模地建造房屋、拓展道路、開墾農田和建設產業集群會對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影響[4]。部分農村人口受到城市擴張的影響被迫移居到城鎮中,失去了曾經山好水美的田園生活,城鎮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出現交通堵塞、就業難、就醫難等問題,從而影響人們的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因此,堅持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同時推進城鎮化,才能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
為了更好地“減碳降碳”和保護地球環境,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提出“碳排放權”概念,即由相關權威機構測算符合環境要求的碳排放總量,合理設定全球各國家或地區相匹配的碳排放配額。但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各國之間的碳排放需求量大不相同,部分發達國家碳排放配額不足,而部分發展中國家碳排放配額過剩。因此,為給碳排放配額提供優質交易平臺,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由此產生[5]。
2022年3月,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簡稱海碳中心)在三亞市獲批注冊,是我國率先提出和面向國際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國際化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其主要通過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用于各個國家之間交易碳排放配額和項目,平衡各國之間的碳排放量。隨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業務的展開,必將有更多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乃至國家或地區的領導人到海南省商談碳排放配額交易事項。因此,海南省當地的“減碳降碳”工作必須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作為國內標桿在全世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在低碳發展方面,從2011年至2021年的10 a間,海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低碳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低碳發展的若干意見責任分解方案》等文件,通過建設“雙創城市”、加強對“減碳降碳”的宣傳,推動海南省的低碳發展。在城鎮化方面,海南省采取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地推動建設特色風情小鎮與美麗鄉村,還通過高質量建設重點產業園區、有序開發房地產、節約集約土地利用等措施將“減碳降碳”與城鎮化相結合,實施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但在各項政策落實的過程中,由高城鎮化率帶來的城鎮交通負擔加重、電能需求上升、林地和綠地面積減少的問題依然存在,海南省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依然面臨挑戰。
3.2.1 城鎮交通負擔加重。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城鎮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鎮,這不僅給城市交通系統帶來巨大挑戰,也對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是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燃燒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機動車產生的尾氣排放首當其沖。2019—2020年海南省機動車保有量增加近19.5萬輛,2020—2021年增加近20.0萬輛,機動車保有量特別是傳統化石能源汽車的增加,使得當地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上升。當前,海南省已陸續出臺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文件和措施。例如,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進行財政補貼、對購買新能源汽車進行消費綜合獎勵、降低新能源汽車廠商在海南省的稅收等,鼓勵和支持人們購買新能源汽車。但由于城鎮規模的快速擴張、城鎮道路的不斷拓寬、城鎮人口的急速增長,人們對機動車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加之傳統化石能源汽車的高性價比、高普及率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安裝數量不足、續航里程短等因素影響,傳統化石能源汽車依然是當前民眾的首選,占總機動車保有量的絕大份額。這也是海南省城鎮化進行中達成“減碳降碳”目標和實現低碳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3.2.2 城鎮電能需求上升。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造成城鎮人口總量不斷增加,使城鎮的用電需求加大,對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例如,生活照明、制冷或制熱、生產過程中工業用電的能源消耗等,均可帶來電能消耗的大幅增長。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海南省年社會用電總量從2017年的304.95億kW·h上升到2021年的405.47億kW·h,同比增長約33.3%。
目前,海南省主要有燃煤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5種方式。其中,燃煤火力發電依然是電能的主要來源,占比約67.7%,其余清潔能源發電只占約32.3%。由此可見,隨著近年來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海南省社會總用電量大幅上升,化石燃料燃燒量增加,從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日俱增,與低碳發展理念背道而馳,成為海南省城鎮化過程中的高碳排放問題之一。
3.2.3 城鎮綠地和林地面積減少。城鎮化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吞并周邊的農村土地,使得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農村的宅基地、農田變成了高樓大廈、柏油馬路,還有廣大的林地、綠地也被侵占。特別是在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的海南省,城鎮化過程中破壞了可對二氧化碳起固定作用的城外森林和城鎮綠地。
以三亞市為例,2017—2021年,三亞市采取了改造城中村、城邊村、棚戶區,將農村改造成特色小鎮,開發大量旅游景點等措施,建成了一批以亞特蘭蒂斯、海昌夢幻不夜城為代表的商業娛樂中心,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前的農村地區漸漸被改造成城鎮,農村人口轉變成城鎮人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上升至60.27%(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5.17%),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但據三亞市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三亞市林地面積為74 164 hm2,2018年下降到74 012 hm2,到2020年下降至73 924 hm2,城鎮擴張導致城外林地面積減少加劇。另外,近年來城市中還發生了大量侵占綠地的案件。例如,翠屏鳳凰海岸開發商擅自在樓棟之間的公共綠地上開挖出一個數米深的“大坑”;三亞香緹25度小區開發商為一己之利,毀掉養護1 a的長約300 m、寬5 m的綠化帶等。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綠地、林地面積減少現象,有悖于以低碳發展為特點的新型城鎮化要求,進一步對“減碳降碳”造成了不良影響。
從個人層面看,雖然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影響無法避免,但可通過降低人均碳排放量,進而降低全社會的碳排放總量。當地民眾是城鎮化過程的主體,城鎮人口要積極響應“減碳降碳”號召,多參與植樹造林活動,減少化石能源機動車的使用頻率,節約使用電能;農村人口應在城鎮化過程中積極學習新的環保知識,不斷提升個人素養。海南省作為國內外旅游度假勝地,每年會有大批游客前往度假、游玩,這些旅客也會對當地城鎮化造成不小的影響。不論是去各旅游景點,還是參與農家樂活動,旅客在旅途中同樣要注意盡量綠色旅游,少乘坐出租車或者網約車,選擇坐公交車或軌道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在游玩地的臨時碳排放量。同時,無論是島內還是島外民眾,都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低碳觀,真正踐行低碳理念,把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單一個體的影響可能很微弱,但當無數個個體意識形成群體意識時,其影響力將會呈指數級增長。群體意識往往能通過暗示、言傳身教等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群體內的個體意識,使群體內所有人都能形成和認同統一的理念。在當前的城鎮化進程中,海南省應建立更多宣傳“減碳降碳”理念的機構,在農村的黨建活動、集體學習中,在城鎮民眾使用的各種電子社交媒體中加大對低碳發展的宣傳力度,運用最新的手段在社會各個不同的組織內培養低碳發展的群體意識,最終在整個社會中形成被全體成員廣泛認同且普遍接受的認識,即形成在城鎮化過程中堅持低碳發展的共識。
政府作為城鎮化的主要抓手和低碳發展的引領者,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發揮更大的引領和指導作用,為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制定更多的有利政策。筆者根據海南省城鎮化中的現存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措施。
4.3.1 加快建設節能節約型城鎮公共交通系統。建設一套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既可減少城鎮人口增長導致的交通擁堵問題,又可減少機動車保有量上升引發的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問題,還可通過聯通城鎮周邊農村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海南省只有海口市和三亞市兩座城市有較為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并且廣泛使用了新式的電能公交載具,其他地級市的公交載具大多還停留在油氣混合和純燒油時期。因此,政府在各級鄉鎮部署公共交通系統時,應大力發展用電、油氣混合、用氣的清潔能源公共交通系統,采用更換新式公交載具的方式減輕城鎮交通負擔,扼制機動車保有量上升勢頭。海南省應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眾乘坐公共交通,出臺乘坐公共交通的優惠措施,如在合理的區間內降低乘坐費用等,鼓勵更多民眾選擇綠色出行方式,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低碳發展注入動能。
4.3.2 提高清潔能源在電能供應中的占比。化石能源特別是燃煤發電是海南省目前電力供應的最主要來源,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海南省作為擁有海域面積最大和中國最南端的省份,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研發新型發電方式,利用好潮汐能、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擴建相關設施設備,增大產能,引進新式的發電裝置,逐步減少火力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減小城鎮化帶來的電能消耗上升導致的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問題,最終達到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目標。
4.3.3 將城鎮綠地和林地作為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城鎮綠地和林地不僅具有美化城鎮的作用,而且作為城鎮的“肺”,具有為民眾提供優良生產生活環境,保證城鎮生態平衡的作用。海南省天然的植被和廣大的山地造就了豐富多彩、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海南省各級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于城鎮外要關注林地的破壞情況,防止因為城鎮擴張擴建導致的林地損壞,針對出現的破壞情況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城鎮內要出臺相關政策限制房地產商胡亂開發,加強環保局和公安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侵占城鎮綠地的違法犯罪活動,守住城鎮的綠地紅線,為新型城鎮化低碳發展添磚加瓦。
4.3.4 發展康養產業,打造天然氧吧。氧吧通常是指患者進行吸氧的地方,而天然氧吧是指植被茂密、富含氧離子的地方。天然氧吧不僅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還能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一個有利于調養身體的良好環境。海南省作為我國植被覆蓋率最高的省份,空氣質量基本全年為優,同時海南省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擁有打造天然氧吧的天然優勢。在城鎮化進程中,海南省可在農村通過保護天然林地、建植人工綠地、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等方式建設優質康養基地,為更多老年人、患者和其他有需求的群體提供保健和養生場所。這既減少了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就業難、通勤難等問題,又踐行了低碳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