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琳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屬杜鵑花科杜鵑花屬多年生木本花卉,是我國中南及西南地區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現如今,杜鵑規?;N植業正在蓬勃發展,掌握其栽培技術要點顯得極為重要。
杜鵑適宜在12~25 ℃的環境中生長。夏季溫度超過35 ℃時,杜鵑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于半休眠狀態。冬季溫度低于5 ℃時,杜鵑可能會產生凍害,生長不良。杜鵑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對濕度要求較高。在春秋生長季,杜鵑要求濕度保持在60%以上;在炎熱的夏季,溫度超過30 ℃時要勤澆水,但土壤濕度不能超過70%;在寒冷的冬季,杜鵑對濕度要求不高,土壤不干則不需要澆水。
杜鵑在富含腐殖質、疏松透氣、pH值為5.0~6.5的酸性土壤中能夠茁壯生長,在堿性土壤中生長狀態極差。因此,杜鵑可以作為優良的酸性土指示植物。如果土壤呈堿性,一般使用硫黃進行改良。栽培杜鵑以使用多年的枯枝落葉堆積腐爛而成的酸性腐殖土為宜;黏土通透性差、排水不良,不宜使用[1]。
優良的地形能夠改善杜鵑種植地的小氣候。杜鵑種植地的坡度以2°~4°為宜,以保證水流經過根系后停留時間短,避免杜鵑爛根或者感染真菌性病害。
不同杜鵑品種的種子成熟時間不同,通常于當年10月至次年1月成熟;當果皮由青轉黃至褐色時,果的頂端裂開、種子開始散落時即可采收[2]。杜鵑種子采集結束后,放在室內通風良好處自然晾干、開裂,去掉果殼等雜質,裝入牛皮紙袋或布袋中,保存在避光通風處即可。杜鵑在我國南方地區一般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北方地區一般在5月播種。杜鵑播種前,需要進行整地,多采用穴狀整地方式,整地規格為50 cm×50 cm×50 cm。整地完成后施入基肥,所用肥料以生物菌肥、優質有機肥、高效磷鉀肥等為主,并可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通常,667 m2施優質有機肥300~400 kg(或者腐熟的人畜禽糞1.5~2.0 t)。之后使用多菌靈消毒,一般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 g拌細土5 kg均勻撒在苗床上。另外,播種前對苗床澆水,播后不再灌水或播后用噴壺噴水,以免將種子沖出。一般栽植株行距為25 cm×25 cm,667 m2初植7 407~10 667株。播種完成后,在種子上覆蓋一層薄細篩土。
扦插是杜鵑繁殖的主要方式,可以獲得優質大苗。杜鵑扦插時間的確定需要遵循擇優原則,優先選擇春季、夏季扦插。我國南方地區一般選擇在春季扦插,北方地區一般選擇在夏季扦插。生產中可用50穴規格穴盤進行規模扦插育苗。在單一基質中,扦插杜鵑生根率最高的是珍珠巖。但實踐表明,混合不同基質能夠提高扦插生根率,因此,建議采用泥炭和椰糠體積比為1∶1的混合基質,以有效提高扦插生根率[3]。在扦插前,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苗床消毒,24 h后扦插。以選擇當年生的半木質化杜鵑新梢扦插為宜,木質化的插穗難以生根。截取插穗長度3~5 cm,用消過毒的刀將插穗基部斜切,保留頂端一兩片葉,浸入0.2 g/L吲哚乙酸溶液1 h,之后插入基質兩三厘米。扦插后,需要保證空氣濕度不應低于40%,溫度應控制在25~30 ℃,并做好遮陰工作。
杜鵑的枝條比較脆弱,可以選擇嫁接的方式繁殖。杜鵑嫁接一般在每年3—4月進行。國外一般選用南海杜鵑作為砧木,而我國常選用根系發達、生長較快、抗逆性好、適應性強的錦繡杜鵑等作為砧木。另外,以選擇前一年扦插生長到第二年的砧木為宜,因為此時砧木與接穗的木質化程度、直徑大小相當,嫁接后生長快速,接口幾乎無疤口。病枝或長勢弱的枝條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要避免將其作為接穗,應選擇當年生的半木質化健康枝條作為接穗。使用消過毒的小刀斜切接穗基部,增大創口面積,使其與砧木的生長組織充分貼合[4]。因為枝節處富含大量生長素,因此,接穗長度以控制在5~10 cm為宜,并保留兩三個節。將砧木切開一個露出形成層的傷口,隨后將接穗插入切口,使其形成層與砧木貼合,再使用塑料繩或塑料膜將連接處扎緊,并做保濕處理。
在我國南方地區,杜鵑的旺盛生長期是2—3月,開花期是4—5月,果期是6—8 月, 花芽分化期是9—10 月,休眠期是11 月至次年 1 月;我國北方地區種植的杜鵑除了冬季休眠期比南方提早一些外,其他各個時期均比南方晚30 d左右。不同生長時期的杜鵑對水肥的需求不同,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其需求特點針對性進行肥水管理。
3.1.1 旺盛生長期。杜鵑處于旺盛生長期時,對水分十分敏感,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按照見干見濕的原則少量多次澆水,澆水量以滲入土層30~40 cm為宜,以滿足其生長需求。杜鵑喜肥,但要注意薄肥勤施,旺盛生長期可隔7~10 d澆一次稀薄的餅肥水,施用三四次,可促進杜鵑小苗快速生長。
3.1.2 花期?;ɡ俪缮珪r,保證每天澆一次水,但不能直接向花蕾噴水。為避免杜鵑徒長,花期澆水需要遵循寧少勿多、寧干勿濕的原則,澆水量以滲入土層30 cm為宜。
在花期前30 d左右施磷鉀肥,可將1 g磷鉀肥稀釋500~1 000倍施用。開花前施用磷鉀肥,會使杜鵑花色澤鮮艷、花瓣質地優良、花期長。杜鵑露色至開花期不能施肥,避免新梢抽生,沖掉花苞。開花后期施用一兩次氮磷鉀復合肥,可將氮磷鉀復合肥稀釋1 000倍或1 500倍施用,讓杜鵑植株花后恢復活力、萌發新梢。
3.1.3 果期。杜鵑果期處于盛夏季節,氣溫較高,水分蒸發較快,一般選擇在早上和晚上澆灌,澆水量以一次滲入土層40 cm左右為宜。
7—8月天氣炎熱,杜鵑生長停滯,此時不要施肥。
3.1.4 花芽分化期?;ㄑ啃纬蓵r,早晨澆水可促進杜鵑花芽分化,澆水量以滲入土層30 cm左右為宜。在此階段,需要多施磷肥,施肥時間間隔為15 d左右,共施用磷鉀肥一兩次,磷酸二氫鉀與水的質量比控制在1∶1 000。如果花芽分化效果不佳,需要將磷酸二氫鉀與水的質量比控制在1∶(700~900),施肥間隔和次數不變。
3.1.5 休眠期。在冬季,杜鵑生長較為緩慢,近乎停滯,需少澆水,間隔四五天澆一次即可,澆水量以滲入土層30 cm左右,澆水時間以晴天中午為宜。此階段應停止施肥,以防杜鵑爛根。
3.2.1 摘心。植物生長過程中存在頂端優勢,因而在杜鵑長到合適觀賞的高度時,將頂芽摘除或抹去一小段嫩枝,可以控制杜鵑高度,達到促進側枝萌發、優化樹形的目的。杜鵑經多次摘心后,側枝數量增加,樹冠擴大,可提早成形。春秋兩季是杜鵑的生長旺季,但杜鵑一般在7月花芽分化,秋季摘心易將花芽摘掉,影響來年開花,因此,摘心工作一般在春季進行。這樣既不用擔心把花芽摘掉,摘心后又能快速長出側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杜鵑處在幼苗期,需要其多發側枝,所以秋季也可以給新芽摘心。
3.2.2 剝蕾。秋冬到開花時期,當杜鵑花蕾長到綠豆粒大小時,為了控制開花數量,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一般會剝除葉腋間著生的側蕾,使營養集中供給頂蕾開花,確保頂花花形美麗、色彩鮮艷。另外,剝除部分花蕾有利于樹勢恢復,但是剝蕾時要注意避免誤傷頂芽。
3.2.3 抹芽。在杜鵑生長期,一般針對莖干上萌生的不定芽進行抹芽。抹芽可以讓花芽分布更合理,使根系所吸收的營養大部分供給優質花芽。在不定芽幼嫩時將其抹掉,以免分散養分,擾亂樹形。
3.3.1 葉斑病。葉斑病又名角斑病,主要侵染葉片,隨著病情加重會導致整株發病,嚴重影響杜鵑的正常生長。一般雨水多、霧多、露水重有利于杜鵑葉斑病發生,因為其病菌的分生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發。通風透光不良,植株生長不良,可加重病害發生。為有效防治杜鵑葉斑病,需要做好落葉清理工作,生長季節及時摘除病葉,保證光照充足,控制好生長環境的濕度。在發病初期,可以選用50%醚菌酯懸浮劑5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間隔15 d噴霧1次,連續噴灑五六次;或者噴灑25%咪鮮胺乳油500~600倍液或50%多·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每隔7~10 d噴灑一次,連用兩三次即可。
3.3.2 缺鐵性黃化病。缺鐵性黃化病為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缺乏可溶性鐵元素引起的。該病多發生嫩梢新葉上,發病初期葉脈間葉肉褪綠、失去光澤,后逐漸變成黃白色,但葉脈仍保持綠色,病葉呈網紋狀。隨著黃化程度逐漸加重,除主葉脈外,全葉變成黃色或黃白色。嚴重時,葉片沿葉尖、葉緣向內焦枯,頂梢干枯甚至死亡。通常,土壤濕度大時,杜鵑根部無法正常生長發育,導致吸收鐵元素困難,或土壤中缺乏鐵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葉綠素合成,最終葉片發黃。為有效防治杜鵑缺鐵性黃化病,在種植杜鵑前應對堿性土壤進行改良,對容易積水的地塊及時進行疏松并采取相應的排水措施。若植株已出現病害,可以采用根部打孔的方式施入4%綠礬水溶液。
3.3.3 紅蜘蛛。紅蜘蛛屬于葉螨的一種,通常聚集在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和產卵等[5],危害植株。被害葉片出現許多灰白色小斑點,失去光澤,嚴重時全葉灰白,大量落葉,葉柄呈紫褐色,影響杜鵑生長和樹勢。紅蜘蛛危害高峰期在6—8月高溫干旱季節。為有效防治紅蜘蛛,需要加強冬季清園,減少越冬蟲源基數;或可使用53%螨必克1 500倍液、5%噠螨酮2 000倍液、5%殺螨王2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為防止紅蜘蛛產生抗藥性,應輪換或混合使用農藥。
3.3.4 介殼蟲。介殼蟲種類較多,多附著在杜鵑枝條上,刺吸其汁液,并傳播病害。介殼蟲繁殖能力強,體表有介殼或粉狀、蠟狀分泌物,普通藥劑極難進入蟲體,因此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困難。介殼蟲主要通過苗木、接穗、種子、果實、球根等的調運進行傳播。因此,凡引進或調出上述材料都需要進行檢疫。若發現有介殼蟲,應立即殺滅。另外,在杜鵑栽培期間,要剪除病枝、蟲葉進行集中銷毀,或者用毛刷、竹葉等物刷除介殼蟲;也可在初齡若蟲期(泌蠟初期)噴灑50%馬拉硫磷乳劑1 000~1 200倍液防治,每隔7~10 d噴灑1次,連續噴兩三次。因為介殼蟲蟲體小且營附著生活,多寄生在枝葉背面,所以藥液要噴灑均勻。
杜鵑是我國常見的觀賞盆栽樹種之一,對環境要求較高。生產中,林農要根據杜鵑的生長特性和習性,營造良好的栽培環境,并優化栽培管理技術,以促進杜鵑茁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