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
論青年工作是黨的戰略性工作
趙英杰, 張 雷(6.1)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反腐敗基本方針解析
江小燕, 李斌雄(6.8)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現代化之多維審視
許勛恩, 鄒曉芟(6.15)
風險與安全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與重大突發疫情決策
張愛軍(2.6)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政治風險比較研究
桂 萍, 李 蕾(2.13)
建筑施工作業安全事故的識別及其控制
鄭 鋒(2.22)
安全發展視角下的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改革研究
丁 震, 徐燕雯(3.9)
基于加權硬投票融合模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借款人違約風險預測
司筱涵, 魏建國, 魏英杰(3.18)
基于Cox比例風險模型的ST公司復發風險影響因素分析
張 婕, 程 航, 楊麗嬌(3.29)
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的危險因素辨識及其致險情景分析
黃 明, 謝 娟, 藍 立, 王騰飛(5.26)
建筑垃圾的非法處理風險及多主體監管策略
——基于深圳建筑垃圾堆放場重大滑坡事故的分析
李臻昭, 鄭 鋒(5.35)
融媒體時代政府官員直播帶貨的監管風險及對策
吳劍平, 王 威, 宋思郡(6.21)
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負面輿情及其應對策略
——基于新冠疫情的網絡話語重塑
劉馨逸, 曹澤康, 張曉文(6.28)
美學與應用美學
中國當下書法理論的局限及其破局
——“天人交響”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總結
周韶華,王穎超(2.1)
當代中國美學原理的書寫模式、歷史演進和理論反思
王 芳(2.43)
《圖畫見聞志》之畫史寫作方法的創新性
尹子琪(2.52)
“樂”與中國古代審美體驗
高 越, 黃念然(5.1)
作為一種“另類”的電影理論
——以小津自述為中心
王杰泓, 熊傳麒(5.9)
論日本反戰電影遮蔽戰爭責任的模式化敘事策略
胡雨晴(5.17)
媒介化社會與新媒體傳播
“英雄武漢”城市品牌塑造與傳播策略研究
陳先紅, 李旺傳, 鄧思蕊(1.22)
中國基層媒體公共服務的發展歷程與價值反思
——基于“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考察
黃 艾(1.35)
自媒體時代短視頻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解析
——基于武漢市大學生短視頻使用現狀的調查
葉瓊瓊, 李子怡, 付冰倩, 馮子一(1.41)
政治與社會
生態文明時代亟需一種新質外交思維
——走向一種建設性后現代的“有機外交”
王治河, 薛 穎, 孟東軍(1.1)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堅持系統觀念的實踐及啟示
——基于《習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訪實錄的考察
萬 菊(1.8)
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現實挑戰與實踐路徑
劉 碩(1.15)
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科技人才線性培育機制研究
程宏燕, 史寧超(2.29)
科技社團參與科普的機制及實踐路徑
潘建紅, 張曉萌, 胡俊平(2.35)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推進法治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啟示
文道貴, 于林熒, 趙美蓉(2.59)
略論恩格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貢獻
楊明佳, 韓 可(2.65)
新時代產業工人精神綜論
陳 波, 魯明媚(2.71)
中國道路提供邁向“真正的共同體”的新視野
施文峰, 雷江梅(2.78)
堅定歷史自信:從黨的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曾令華, 蔡 婧(3.94)
習近平關于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的三維審視
彭麗潔, 肖 萍(3.101)
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的難點與對策
——以湖北試點地區為例
趙 靜, 朱韻菡, 夏柱智(3.107)
湖北省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現狀、面臨挑戰及對策建議
許傳紅, 李小芳(3.114)
延安時期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與歷史經驗
常 泓, 柴鑫鑫(4.7)
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的政治建設及其當代啟示
金 琴(4.14)
論美好生活需要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導
管錦繡, 熊赳赳(4.19)
習近平人民觀的基本要義
景 艷, 王祝福(4.26)
廉潔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維度
閆靈令, 邵獻平(4.32)
論高校專業教材編寫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
劉勝華(4.38)
新時代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的路徑探析
黃 嵩(4.44)
論“兩個結合”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
郭國祥, 楚管迪(5.42)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實踐探索及基本經驗
侯贊華(5.50)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信仰教育思想及當代啟示
王 雄, 蔡如丹(5.56)
“問題與主義”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析
李易軒, 馬玉歡(6.46)
新時代民族地區同步現代化的要義、路徑及意義
劉靜曦, 張瑞敏(6.53)
新內生發展視角下脫貧村振興路徑研究
——基于湖北省Y縣四個村的案例比較
吳若迅, 張啟春(6.58)
中國警察職業壓力狀況調查與分析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
張海燕(6.67)
政策工具視域下中國大型體育場館政策文本之量化分析
——以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委聯合頒布《意見》為例
曾勇超, 柴王軍(6.74)
法 學
論《民法典》視域下虛假基礎合同中的有追索權保理
范 倜(2.88)
論董監高責任追究的制度形態構建
——基于訴權的框架
羅藝源(2.97)
我國太陽能電池專利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布局之對策
胡神松, 李子峰(3.124)
省屬高校法律碩士培養的轉型挑戰及應對策略
黎 樺(3.13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源地位 司法應用及法治建設
宋才發(4.1)
文化財產非法販運行為國際刑事規制的強化探析
胡秀娟(4.49)
從《管子》解碼中國法治系譜
劉玄龍, 劉昊林(4.56)
論社會治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陳 穎(5.62)
應急法治視域下公民權利克減的價值證成
——兼論中國式應急行政執法模式的優越性
方路錦(5.69)
企業合規考察公開機制探究
李 牧, 胡神松, 蔡思桐, 陳江波(6.39)
經濟與管理
管理層能力會加劇“脫實向虛”嗎?
——基于成本粘性中介效應的檢驗
洪 葒, 彭 柯, 胡華夏(1.49)
產品時間線索對在線知識付費意愿影響的機制研究
熊 艷, 李俊文, 郭 銳(1.62)
基于建筑師負責制的融合式項目管理模式研究
劉文路, 葉 煒, 王 新, 陳悅華(1.71)
基于KPI和AHP的國際港口智慧化評價
鄭 仲, 李紅亮(1.81)
新生代員工資質過剩感知對網絡閑散行為的影響
——一個有調節的中介作用模型
陳 耘, 徐 丹, 趙富強, 王龍棟, 史旭初(2.107)
數字經濟對服務業結構優化的機制研究
趙彥堃(2.116)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績效影響機制研究
劉夢璐, 謝科范(3.38)
高質量專利評估研究進展及展望
彭華濤, 田蘭馨(3.48)
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倒煙斗型變化規律
——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邵嘉琳,彭定赟(3.57)
涉農小額信貸對農戶幸福感的影響
——基于家庭消費視角
曾玲玲, 田嘉琛, 李景昊(3.69)
保值增值視角下資產管理與審計協同機制構建
唐 博(3.80)
基于博弈論和云模型的武漢市水資源承載力變化研究
肖 靜, 袁江棋, 羅 響, 李 倩(3.86)
金融集聚對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
喻 平, 程曉慶(4.62)
我國城市空間擴張的時空特征及驅動因素分析
何 雄, 王神坤(4.72)
元宇宙交通運輸:內涵、挑戰、趨勢與應對
趙光輝(4.84)
公共服務供給與人力資本的耦合及關聯度解析
——以湖北省為例
沈 凌, 高海威(4.91)
智能時代高校本科層次工科人才勝任力模型構建與現狀調查分析
柴光文, 余 淼(4.100)
東道國腐敗感知對新興市場跨國企業股權進入模式的影響
王 龍, 宋俊霞, 張 偉(5.77)
我國區域科技創新人才政策比較分析
陳 云, 黃意夏, 郭嘉寧(5.88)
基于AHP的新時代國有企業管理效能評估研究
鄭會霞(5.96)
論“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的構建
楊光照, 王 劍(5.107)
中等收入階段勞動收入份額的區域差異及收斂性研究
熊夢云, 彭定赟(6.82)
社會資本作用下制造業服務化對IFDI的門檻效應
肖德云, 湯 君, 陳志強(6.90)
普惠趨勢下銀行金融服務創新行為與績效研究
——基于個體知識轉化的視角
黃文才, 陳曉芳(6.100)
工作場所暴力影響員工心理健康的組織支持紓解機制
——基于對醫護人員的樣本調查分析
趙富強, 劉惟伊(6.110)
市場經濟與媒介融合視域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出版之嬗變
曹慶慧, 周正紅(6.121)
基于“四三結構”的藝術設計產業核心能力評價理論研究
王 軍, 王 紫(6.128)
哲 學
赫費與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思想評析
沈國琴(1.89)
杜伊維爾的多元主義社會哲學思想解讀
李 釗(1.96)
主體與真理——福柯晚年的主體譜系學探析
公佩佩(5.113)
赫勒論主體性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張藝川, 張三萍(5.121)
張東蓀的文化主義多元邏輯觀評析
——兼論張氏的比較研究法
樊鵬飛(5.128)
過程哲學的心理學意蘊
約翰·布坎南, 林 靖, 譯, 曲躍厚, 校(6.135)
尼采是形而上學的完成者嗎?
——基于海德格爾釋義的權力意志與永恒輪回視角
王一楠(6.143)
文 學
學術史、譯介史、細讀法與闡釋學:美國《中國文學》雜志的王維詩學研究
李 松, 李培蓓(1.106)
太陽下的風景:論黃永玉的“故鄉思維”與“朱雀城”書寫
劉保昌(3.1)
瑪姬·吉小說《光年》中對真實的后現代生態世界的重構
趙 茜, 陳世丹(4.110)
論《酒瘋子》的瘋癲敘事與鄉土倫理
韓冰雪(4.117)
高教研究
高校師生紅色基因百年傳承的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
劉春江(1.116)
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歷史邏輯、現實內涵和實踐路徑
張秋艷(1.123)
英國學位制度發展的特色及其對中國學位制度建設的啟示
肖 涵, 戴靜雅(1.130)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古代漢語教學探析
楊 紅(1.137)
師德文化視閾下高校師德典型的培育宣傳
潘 曄, 丁品高, 肖 珊(2.126)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學習共同體學習模式研究
——以某大學本科生法學教學為例
劉夢祺(2.131)
新時代社會新聞熱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與路徑
韓 露, 彭鈺琪(3.1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勞動教育的價值內蘊與模式構建
郭 娜, 尚億軍(3.146)
基于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學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論析
朱 凡(3.152)
基于有限理性決策視角的高考志愿填報行為分析
張 璐(3.158)
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創模式的構建
——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
王如意, 蘭衛紅(4.123)
扶貧先扶志:貧困大學生實現高職業抱負之路徑
魏 超, 王思夢(4.132)
新形勢下高校自動化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析
王伊琳, 楊 旭(4.141)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的審視與建構
——基于現代治理和系統論的視角
范 濤, 梁傳杰, 水晶晶(5.134)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法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要素與路徑
章 睿(5.142)
論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建設
劉 東, 趙 寧(6.151)
英美文學教學中的讀者反應批評與思政導向
周小川(6.156)
紅色基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之路徑
韓 成(6.163)
脫貧攻堅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羅 旭, 房海寧(6.170)
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環境影響因素探析
盧佳慧, 齊淑靜(6.177)
書 評
砥礪前行的記錄 攻關創新的碩果
——《公共關系學的想象:視域、理論與方法》述評
明安香(1.142)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一種分析框架
——盧嵐專著《社會結構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述評
李雙勝, 張創業(3.165)
當“字文化”遇到“關鍵詞”
——中國文化關鍵詞研究的通與變
袁 勁, 何敏燕(4.146)
詞以通道,道以承教
——評李建中先生專著《元典關鍵詞研究的理論范式》
李 猛(5.149)
面向詩歌本體的節奏詩學研究
——讀王雪松的《節奏與中國現代詩歌》
吳 銳(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