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白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2022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發布。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通信網絡建設規模全球領先,信息通信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算力基礎設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數字產業創新能力加快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產業創新活力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快速成長。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推動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信息通信網絡建設與服務能力的提升,也推動了短視頻行業發展。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在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支持下,戲劇+短視頻的發展模式,使戲劇在內容、形式、傳播、觀演、商業等方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戲劇包括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藝術形式。傳統的戲劇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影、電視等。以報紙為例,報紙是早期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與載體,在戲劇傳播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如著名戲曲藝術家常香玉,憑借其愛國事跡與藝術表演多次登上各大報紙。廣播作為戲劇傳播的重要載體,將戲劇以聲音形式存儲、傳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收聽戲劇的重要途徑。電影在國內外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有許多話劇、歌劇、舞劇與戲曲被改編成電影方式傳播。以《霸王別姬》為例,該電影通過兩位京劇伶人的經歷向人們展現京劇和傳統文化。電視的普及與發展也推動了戲劇的新發展。戲劇與電視相結合,產生了諸多優秀戲劇節目,如河南衛視的《梨園春》,自1994年開播至今,經久不衰,深受觀眾喜愛。
戲劇與短視頻的結合,是數字化時代的產物與結晶。短視頻憑借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傳播方式靈活等特點,成為戲劇數字化傳播的新形式。當前主流的短視頻平臺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視頻、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等。以抖音平臺為例,2021年12月,《2021抖音非遺戲劇數據報告》發布,報告數據顯示,平臺累計視頻1 292萬個,累計點贊22億次,累計播放600億次,黃梅戲、京劇、豫劇、越劇、秦腔等戲劇類短視頻深受用戶喜愛[1]。2022年6月,抖音發布《2022非遺數據報告》。報告數據顯示,播放量增長最快的瀕危非遺項目前十中,就有新疆曲子、粵曲、侗戲、粵劇、華陰老腔等戲劇類視頻。
戲劇與短視頻的結合,在不同平臺所呈現的特點也有所不同。以B站為例,主要以二次元等亞文化為特點,其創新屬性更強,在戲劇短視頻創作過程中主要結合其他藝術形式,如戲劇與音樂、戲劇與動畫等形式。以抖音平臺為例,抖音平臺的戲劇短視頻與生活化場景結合密切,創新主要體現在劇目與內容方面[2]。
2.1.1 內容創新
戲劇短視頻數字化創新發展,實現了內容創新與場景創新。內容創新方面,戲劇短視頻的發展使戲劇從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職 業 生 產 內 容(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OGC)向 用 戶生 成內 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發展,由普通用戶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的創作。在戲劇短視頻創作過程中,戲劇與時事熱點的結合也更為緊密,成為吸引大眾的重要內容。結構方面也在不斷創新,結合短視頻平臺的特點,以多維形象完成戲劇的意義表達[3]。
2.1.2 場景創新
場景創新是戲劇短視頻數字化創新的重要體現。傳統戲劇表演以舞臺布景為主,戲劇與短視頻的結合,實現了戲劇物質空間的拓展。戲劇后臺空間向前臺轉換,通過短視頻向受眾展現戲劇演員上妝、趕妝、等待等情況,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戲劇短視頻打破了舞臺的局限性,生活化的戲劇短視頻深受大眾喜愛,在鄉間小道、湖邊、田野、山坡等任意場景就可完成戲劇短視頻的演唱、錄制與發布。戲劇短視頻也實現了虛擬空間的延伸,通過拓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XR)與動畫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戲劇表演場景與演員心理場景的視覺呈現[4]。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戲劇物理舞臺的空間局限,為演員和觀眾構建了交互性、沉浸式、形象化的虛擬舞臺場景。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戲劇短視頻創作構建符合戲劇劇目的適應性場景,有助于受眾沉浸式地感受戲劇表演。虛擬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更加有利于演員展現劇目與故事,打造沉浸式、臨場感的戲劇觀看效果。
虛擬交互技術在戲劇短視頻領域中的應用,在游戲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通過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拓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XR)等技術,搭建符合游戲主題的戲劇舞臺,并開展衍生戲劇短視頻創作[5]。以B站賬號網易逆水寒為例,其有粉絲36.2萬,獲贊數377.7萬,播放數8 444.4萬。其中,《自信點,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人的審美》短視頻攜手豫劇名家吳素真老師和豫劇青年演員代表王順老師,通過全息演出重新演繹豫劇名曲《花木蘭》選段《劉大哥講話》,播放量達到149.4萬。《逆水寒》在游戲內部設置了戲院“梨韻閣”,每天在固定時間演出折子戲,通過游戲這種低門檻、大眾易接受的形式,為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性的戲劇體驗[6]。
動畫技術與戲劇短視頻的結合,賦予了戲劇更多的魅力。通過動畫技術打造虛擬場景、構建人物,實現了傳統戲劇與虛擬空間的結合,營造出更加有趣、動態、活潑的視聽場景。以B站《你聽過虛擬京劇么?看看德國藝術家如何詮釋中國戲劇之美!》為例,托比亞斯·格雷姆勒將數字媒體、動態圖形、界面設計、音樂、戲劇、舞蹈等結合,虛擬演員將中國戲曲與新媒體融合,為大眾帶來沉浸式、科技感的戲劇視頻觀看體驗[7]。
以XR技術為代表的交互技術賦予了戲劇短視頻深度沉浸的視聽體驗。XR技術是AR、VR、MR多種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的拓展現實技術,能夠實現仿真交互環境的構建,以3D形式呈現,帶給用戶高度逼真、深度沉浸的戲劇短視頻視聽體驗。以豫劇短視頻《豫見》為例,其采用XR技術,為戲劇舞臺構建了高度逼真的虛擬場景,將河流、祈福燈、竹林與具備現代科技感的機械場景、都市相融合,針對不同的戲劇劇目構建合適的場景,通過實時渲染技術,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完美融合,更加符合青年群體的喜好,也使戲劇短視頻向更多青年用戶普及。
戲劇短視頻數字化創新屬性,體現了數字技術與社會文化的兼容性。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VR、AR、AI、XR、CG、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文化傳播領域的應用也在持續深化。在國潮熱大背景下,數字技術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戲劇短視頻的精準推送,針對不用用戶的戲劇喜好,進行有針對性與個性化的推送。在新技術發展下,人機交互操作更加便捷簡易,戲劇短視頻的拍攝、剪輯、美化、字幕、輸出等都可以通過電腦端軟件和手機軟件完成。對戲劇短視頻受眾而言,通過短視頻平臺可以完成點贊、評論、轉發、收藏等操作。戲劇短視頻的數字化創新發展還體現在數字藝術體驗的可試性。短視頻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娛樂的重要方式。戲劇短視頻的創作與傳播,是數字藝術新的嘗試,向大眾介紹戲劇文化,這種嘗試的效果能在短時間內得以驗證。喜歡的受眾會在視頻區點贊、評論、收藏,不喜歡的受眾會直接劃走,在人工智能與推薦算法支持下,能夠不斷增強受眾數字藝術體驗,培養受眾數字藝術素養。
戲劇短視頻的數字化創新發展也體現在傳播渠道創新方面。
第一,主流媒體引領。戲劇短視頻在國內的火熱離不開主流媒體的支持。以抖音平臺為例,河南衛視《梨園春》粉絲數達到515萬,《梨園頻道》粉絲數396萬,《央視文藝》粉絲數876萬,《懷寧縣黃梅戲劇院》粉絲數329.1萬,《CCTV4中國文藝》粉絲數706萬。除了這些戲劇相關的官方新媒體賬號外,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等也都報道過戲劇短視頻相關新聞。主流媒體的引領,推動了戲劇短視頻的傳播與發展。
第二,多平臺聯動。戲劇短視頻經常引發出圈現象,各個平臺之間實現聯動,相同的戲劇短視頻在不同的平臺呈現,能夠收獲更多的用戶關注。當前主流的短視頻平臺包括快手、抖音、微博、B站、微信、西瓜視頻等。用戶可同時在多個平臺投放戲劇短視頻,實現跨平臺傳播與聯動。
第三,短視頻+直播。我國網絡直播近兩年發展迅速,如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烏鎮戲劇節”和“阿那亞戲劇節”都曾開展短視頻+直播戲劇宣傳活動。短視頻+直播的傳播模式實現兩者的互補,直播形式具備現場感、沉浸感與互動感,能夠很好彌補短視頻碎片化閱讀的不足。
短視頻打破了受眾對戲劇的刻板印象。依托VR、AR、AI、XR、CG等數字化技術,戲劇通過短視頻在內容場景創新、數字化創新屬性、傳播渠道創新等方面不斷發展,有助于數字技術與戲劇藝術的深度融合,為人們帶來深度沉浸、高度交互的戲劇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