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擴展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的理論視野:中國關系研究的貢獻

2022-03-23 20:03:49黃銳孫斐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上海0037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0009
關鍵詞:研究

文/黃銳 孫斐(.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上海 0037;.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0009)

一、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的興起及其限制

長期以來,專業關系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并且備受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者的關注。專業關系曾經被不同學者描述為社會工作的“方向盤”(steering wheel)①Richmond M. E.,Friendly Visiting among the Poor:A Handbook for Charity Workers. New York and London:Macmillan,1989,p.180.、“靈魂”(soul)②Biestek F. P.,“An Analysis of 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Social Casework,Vol.35,No.2,1954,pp.57-61.、“拱頂石”(keystone)①Simon B. K.,“Social Casework Theory:An Overview,”In Robert Roberts and Robert Nee (eds.),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p.353-394.、“基本手段”(basic means)②Rapoport L.,“Crisis Intervention as a Mode of Treatment,”In Robert Roberts and Robert Nee (eds.),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p.267-311.、催化劑(catalyst)③Perlman H. H.,Relationship:The Heart of Helping Peopl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p.2.、“基石”(cornerstone)④Alexander C. and Charles G.,“Caring,Mutuality and Reciprocity in Social Worker-client Relationships:Rethinking Principles of Practice,”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9,No.1,2009,pp.5-22.。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西方的政治、社會、經濟等領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關系在社會工作中不再具有中心地位。⑤Coady N. F.,“The Worker-client Relationship Revisited,”Families in Society,Vol.74,No.5,1993,291-298.隨著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主義對社會工作的影響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讓關系重返社會工作的中心,并試圖把關系進一步理論化,逐漸發展出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

大衛·豪(David Howe)認為,關系為本是社會工作最佳實踐的核心,強調把心理社會視角和關系結合起來。⑥Howe,D.,“Relationship-based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Vol.12,No.1,1998,pp.45-56.卡羅爾·托索恩(Carol Tosone)嘗試納入關系心理分析,重點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相互依存。⑦Tosone C.,“Relational Social Work:Honoring the Tradition,”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Vol.74,No.3,2004,pp.475-487.吉利安·拉什(Gillian Ruch)、丹妮拉·特尼(Danielle Turney)和阿德里安·華德(Adrian Ward)借鑒了心理動力理論,提倡關系為本實踐(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和整體性反思性實踐(Holistic Reflective Practice)的結合。⑧Ruch G.,Turney D. and Ward A.,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Getting to the Heart of Practice. London and 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10.艾格尼絲·布萊恩(Agnes Bryan)、海倫·欣格利- 瓊斯(Helen Hingley-Jones)和拉什指出,現有的關系為本社會工作對于關系的理解較為微觀,嘗試引入系統理論⑨Bryan A.,Hingley-Jones H. and Ruch,G.,“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Vol.30,No.3,2016,pp.229-233.;欣格利- 瓊斯和拉什著重強調了空間和場所在系統中的重要性⑩Hingley-Jones H. and Ruch G.,“‘Stumbling Through’?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Austere Times,”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Vol.30,No.3,2016,pp.235-248.。在此基礎上,斯蒂芬·科爾特(Stephen Coulter)、斯坦利·休斯頓(Stanley Houston)、蘇珊·穆尼(Suzanne Mooney)、約翰·德瓦尼(John Devaney)和加文·戴維森(Gavin Davidson)嘗試把系統理論和社會建構論結合起來,提出一致性的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Coulter S.,Houston S.,Mooney S.,Devaney J. and Davidson G.,“Attaining Theoretical Coherence within 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 i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The Systemic Perspectiv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50,No.5,2020,pp.1219-1237.最近,理查德·麥金尼(Richard Mc Kenny)在一篇短評中提出,科爾特等學者誤讀了布萊恩、欣格利- 瓊斯和拉什,系統的概念在他們的論文中是被邊緣化的,“只是為了將系統實踐定位為心理動力的‘小弟’或‘小妹’,從而在關系為本社會工作實踐中進一步凸顯心理動力的(有爭議的)中心地位和合法性”。①Kenny R.,“Commentary on Coulter et al. 2019‘Attaining Theoretical Coherence within 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 i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The Systemic Perspectiv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50,No.5,2020,pp.1630-1635.他進一步指出,我們應當注意到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的不同取向之間的差異性,并且將關系為本社會工作限定在最初的應用范圍內,即受精神分析啟發的社會工作實踐。

就筆者對布萊恩、欣格利- 瓊斯和拉什的論文的理解而言,麥金尼對科爾特、休斯頓、穆尼、德瓦尼和戴維森的批評是一針見血的,但將關系為本社會工作局限于心理動力取向無疑是不夠的,這將導致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的微觀化、心理學化,難以從宏觀上回應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主義的影響。就此而言,筆者也不同意一些學者把關系心理分析和人本主義結合起來,將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視為改變的前提,強調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平等與互惠。②何國良:《“關系”: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本質》,《社會建設》2021 年第1 期,第3-16 頁。申言之,雖然社會工作與人本主義具有內在一致性,且人本主義社會工作強調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共情(empathy)、無條件的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真誠(genuineness),但基于人本主義的關系為本社會工作在以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主的政治、經濟、社會脈絡中是難以實現的。③這一點也被一些學者所指出,詳見Murphy D.,Duggan M. and Joseph S.,“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Person-centred,”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43,No.4,2013,pp.703-719.因此,科爾特、休斯頓、穆尼、德瓦尼和戴維森的理論雄心值得肯定,即“關系為本社會工作迫切需要一個在理論上有連貫性的概念框架”(a theoretically coherent conceptualisation)④Coulter S.,Houston S.,Mooney S.,Devaney J.,and Davidson G.,“Attaining Theoretical Coherence within Relationshipbased Practice i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The Systemic Perspectiv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50,No.4,2020,pp.1219-1237.。同時,這也啟發我們思考中國的社會工作實務和研究乃至中國的關系研究的理論貢獻。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重視關系的傳統,從儒家開始就十分強調倫理之于關系的意義。民國以來,學者們對中國關系的研究十分豐富,關系在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實務中發揮的作用也尤為顯著。以下我們將從儒家關系和關系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梳理,進而思考如何擴展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的理論視野之中國貢獻。

二、儒家關系:中國本位的關系研究

梁漱溟大概是民國一代學者中較早對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梁漱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追溯到他在1921 年出版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對“人生三種問題”“人生的三路向”的論述,并由《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延續到《人心與人生》。⑤陳來:《“以對方為重”:梁漱溟的儒家倫理觀》,《浙江學刊》2005 年第1 期,第5-14 頁。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這一西洋、中國、印度三方哲學之比較的著作中,梁漱溟提出“人生三種問題”,其中“滿足與否不可定者”問題①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60-61 頁。,即為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倫理問題。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邁向“調和、持中”的路向,而“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②同上書,第62-63 頁。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中指出,“倫理關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為倫理?倫即倫偶之意,就是說:人與人都在相關系中。人一生下來就有與他相關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既在相關系中而生活,彼此就發生情誼。親切相關之情發乎天倫骨肉,乃至一切相關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也即表示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故倫理關系彼此互以對方為重,一個人似不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為他人而存在者。這種社會,可稱倫理本位的社會。”③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5-26 頁。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延續了《鄉村建設理論》中對“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的論述。④在《自序》中,梁漱溟交代《中國文化要義》是銜接《鄉村建設理論》而作,是對該書中論述古代中國社會特征的“放大,或加詳”。詳見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4 頁。他認為,“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國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這兩端好像俱非他所有)”。⑤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77 頁。具體而言,“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各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連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⑥同上書,第79 頁。

可見,在梁漱溟那里,關系即倫理,是一種相互間的義務關系。筆者概括為“關系倫理”。此外,梁漱溟明確指出,中國社會不是家族本位的社會。“然則中國社會是否就一貫地是家庭本位呢?否,不然。……我們如其說,西洋近代社會是個人本位的社會——英美其顯例;而以西洋最近趨向為社會本位的社會——蘇聯其顯例。那我們應當說中國是一‘倫理本位的社會’。‘家族本位’這話不恰當,且不足以說明之。只有宗法社會可說是家族社會,此見甄克斯《社會通詮》。中國卻早蛻出宗法社會,章太炎先生作《社會通詮商兌》嘗辨明之。……此時必須用‘倫理本位’這話,乃顯示出中國社會間的關系而解答了重點問題。若說‘家族本位’,既嫌狹隘,且嫌偏在一邊。”⑦同上書,第78 頁。需要追問的是,何為“倫理本位的社會”?梁漱溟認為,“倫理社會所貴者,一言以蔽之:尊重對方。……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關系之理,而于彼此相關系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⑧同上書,第87 頁。申言之,“不把重點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系,彼此相交換;其重點實在放在關系上了。倫理本位者,關系本位也。非惟鞏固了關系,而且輕重得其均衡不落一偏”。①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91 頁。由此,儒家倫理即儒家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態度,即“互以對方為重”。在筆者看來,這體現出梁漱溟對儒家倫理的現代表達。

與“問題中人”的梁漱溟不同,潘光旦采取的是回歸儒家經典的方法。就筆者所見,潘光旦對儒家關系的最早論述是1934 年發表在《政學罪言》上的《中國人文思想的骨干》一文。他認為,“中國人文思想的第二方面的對象是與本人同時存在的人”,即“要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應有什么一種分別,和應有什么一種關系”。②潘光旦:《中國人文思想的骨干》,載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16 頁。在潘光旦看來,個中原則就是“倫”。他進一步指出,“倫”有兩層涵義:一層是靜的,指人的類別、流品;一層是動的,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明白了靜的人倫,才可以談到動的人倫,因為動的是建筑在靜的上面的。……靜的人倫所重在理智的辨別,動的人倫則在感情的運用”。并且,“……靜的倫與動的倫是相須相成、缺一不可的”。③同上書,第217 頁。他強調,希臘以后的西方文化不太重視倫,或只偏重其動的一面,直到優生學、心理學等興起之后,倫的靜的一面才受到關注;在中國,以前既強調靜的人倫,也重視動的人倫,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今只關注后者卻忽視了前者。后來,潘光旦反復指出這一點。④翟學偉認為潘光旦強調“類別之倫”意在為他對儒家思想的生物學基礎進行論述鋪墊,秦鵬飛則指出這也許是“差序格局”概念的等級性的依據。詳見翟學偉:《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社會》2016 年第5 期,第1-35頁;秦鵬飛:《儒家思想中的“關系”邏輯——“倫”字界說及其內在理路》,《社會學研究》2020 年第1 期,第80-100頁。

在《明倫新說》中,潘光旦進一步指出,倫的類別之義是比較先出的,倫的關系之義是后起的。其中,“類別或差等之倫是具體而靜的,要靠理智來辨認;關系的倫是抽象而動的,要靠情緒來體會與行為來表示”。⑤潘光旦:《明倫新說》,載潘乃穆、潘乃和編《潘光旦文集》(第5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第24 頁。據潘光旦考證,倫的類別和差等之義后來逐漸消失了。他認為,倫字第一義的消亡,一半與第二義的畸形發展有關,另一半則是“受了西洋平等哲學的影響,我們不但把倫字的第一義忘了,并且根本不愿意聽到這第二義與人類差等的種種事實”。⑥同上書,第25 頁。他最后總結道,“到了今日,第一義變晦了,第二義則嫌太狹。恢復與發揮第一義,補充與修正第二義,是從事人文科學的人應有的任務”。⑦同上書,第27 頁。在《說“倫”字——說“倫”之一》一文中,潘光旦使用了訓詁學的方法研究“倫”字。他引用《說文》的說法指出,“侖,思也,從亼從冊”,“這意味著思想需要條理,冊指條理之分,亼指條理之合”。⑧潘光旦:《說“倫”字——說“倫”之一》,載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53 頁。而“倫”字從人從侖,借用《說文》的解釋,“倫,輩也”。“輩字也有類別與序次的意思。人的類別序次,關系,謂之倫”。①潘光旦:《說“倫”字——說“倫”之一》,載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54 頁。最后,潘光旦總結了“倫”的意涵,即“……倫字,既從人從侖,而侖字又從亼從冊,亼是合,冊是分,自條理或類別的辨析言之是分,自關系與秩序的建立而言之是合,便已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全部”。②潘光旦:《說“倫”字——說“倫”之一》,載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54 頁。這無疑與前文是相呼應的。在《“倫”有二義——說“倫”之二》中,潘光旦通過對先秦時期典籍的梳理,發現“倫”字的用法有三種:第一,泛指條理;第二,人與人之間的類別;第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潘光旦:《“倫”有二義——說“倫”之二》,載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61 頁。第一種用法在儒家典籍中出現較少,所以潘光旦主要對類別之倫與關系之倫進行分析。他指出,“類別也可以說是體,而關系是用,類別屬于結構,關系乃是功能。類別大體上是生物的表示,而關系則大體上是社會與文化的運用”。④同上書,第256 頁。他還發現,孟子、荀子把“倫”進一步引申為“人倫”;差別在于,孟子的“重心始終在關系之上”,而荀子的“重心在類別而不在關系”。⑤同上書,第263-264 頁。

費孝通的進路更偏重于社會科學,他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⑥張江華結合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差序格局”現象的普遍性,詳見張江華:《卡里斯瑪、公共性與中國社會——有關“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會》2010 年第5 期,第1-24 頁。閻明則指出,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概念不僅與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的“鄉土社會”概念密切相關,而且受到中國學術傳統的滋養,是在中西比較視野下進行的。詳見閻明:《“差序格局”探源》,《社會學研究》2016 年第5 期,第189-214 頁。不過,費孝通并沒有對“差序格局”給予明確的界定,而是形象地做了一些比喻。比如,西方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事先規定的”。⑦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第25 頁。而中國社會“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⑧同上書,第26 頁。接著他進一步指出,“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同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⑨⑩同上書,第27 頁。在費孝通看來,這就是“人倫”,“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⑩。可見,費孝通對“差序格局”的論述較為接近倫的條理、次序之義。

后來,孫隆基注意到了差序格局和“五服圖”之間的相似性。①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367 頁。吳飛根據孫隆基的提示,對喪服制度進行研究,發現喪服制度包含了“親親”和“尊尊”原則,差序格局概念可以較好地解釋前者,但難以解釋后者。②吳飛:《從“喪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對一個經典概念的再反思》,《開放時代》2011 年第1 期,第112-122 頁。周飛舟進一步梳理了喪服研究,指出“親親”和“尊尊”與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與“義”直接相關,具體體現在社會結構之中。③周飛舟:《差序格局和倫理本位:從喪服制度看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原則》,《社會》,2015 年第1 期,第26-48 頁。后來,周飛舟又對喪服制度內的“父子”關系進行考察,認為父對子之“慈”即是對己父之“孝”的體現,兩者互為前提,“慈孝一體”是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核心層”的一個重要特征。④周飛舟:《慈孝一體:論差序格局的“核心層”》,《學海》2019 年第2 期,第11-20 頁。最近,周飛舟進一步對差序格局進行分析,他強調“一體本位”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基礎。一體的思想源于“一本”的社會意識,即以父母為本。“一本”和“一體”的社會意識構成以“孝”為本的社會倫理體系,與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相互呼應。⑤周飛舟:《一本與一體:中國社會理論的基礎》,《社會》2021 年第4 期,第1-29 頁。

三、關系實踐:制度分析、人際關系與社會工作專業關系

對關系實踐的研究涉及制度分析、人際關系以及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專業關系三個方面。制度分析主要體現在海外學者對中國社會中的庇護主義研究。傅高義(Ezra F.Vogel)在一項研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以普遍主義的“同志式關系”替代了特殊主義的“朋友式關系”⑥Vogel E. F.,“From Friendship to Comradeship:The Change in Personal Relations in Communist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21,1965,pp.46-60.。然而,現實并非如此。⑦孫立平:《“關系”、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社會學研究》1996 年第5 期,第20-30 頁。魏昂德(AndrewG.Walder)在研究中發現,城市單位體制中除了制度性依附結構外,還存在一種上下間施恩回報的關系網絡。這一關系網絡是工廠科層制組織運轉的基礎,既是正式的也是非正式的,既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⑧Walder A. G.,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p.281.這是一個混合物,可稱之為“制度性的特殊主義”(principled particularism),或稱之為“新傳統主義”(neo-traditionalism)。戴慕珍(Jean C.Oi)分析中國鄉村的單位體制時也發現,庇護關系既存在于上下級官員之間,也廣泛存在于基層干部與群眾之間。伴隨著市場經濟改革,庇護關系依舊存在,且逐漸發展為“多重庇護關系網”。⑨Oi J. C.,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226.王達偉(David Wank)進一步考察市場改革后的庇護關系,他認為在再分配結構被打破之后新興商人與政府官員之間形成一種“市場庇護主義”(commercial clientelism)。⑩David W.,Commodifying Communism:Business,Trust,and Politics in a Chinese C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35.

差不多與此同時,我國港臺一些學者開始使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本土的“關系”“信任”等展開分析。比如,臺灣學者黃光國在1987 年提出“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將人際關系劃分為發生在個人和家人之間的“情感性關系”、發生在個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工具性關系”以及發生在個人與親戚和朋友之間的“混合性關系”。①Hwang K. 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2,No.4,1987,pp.944-974.后來,楊國樞根據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的親疏,提出了一個與黃光國類似的中國人的關系劃分,即家人關系、熟人關系和生人關系。②楊國樞:《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論與方法篇》,桂冠圖書公司,1993 年,第87-142 頁。李沛良使用“差序格局”分析香港社會中社會關系的演變,提出“工具性差序格局”。具體而言,“工具性差序格局”包括:自我中心式的社會聯系、從有利可圖的角度考慮是否建立關系、格局中成員的工具性價值由內而外遞減、中心成員加強與其他成員的親密關系、與中心成員的關系越親密越有可能被用以實現其目標。③轉引自孫立平:《“關系”、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社會學研究》1996 年第5 期,第20-30 頁。楊中芳、楊宜音等開展了類似的研究。楊中芳、彭泗清從人際關系的角度,提出一個以社會義務為基礎的本土人際信任模式。④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社會學研究》1999 年第2 期,第1-21 頁。楊宜音發現,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外人”變成“自己人”的過程,是一種關系性信任的建構。⑤楊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構過程的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1999 年第2 期,第38-52 頁。彭泗清進一步發現,關系運作是建立和發展人際信任的主要方法,情感性的關系運作在長期合作關系中受到重視,而工具性的關系運作則是一次性交往中的首選。⑥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機制:關系運作與法制手段》,《社會學研究》1999 年第2 期,第53-66 頁。羅家德將“差序格局”與社會網研究中的“弱關系”“強關系”概念關聯起來,提出“差序格局”中的個人社會網模型。⑦羅家德、葉勇助:《中國人的信任游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第46 頁。閻云翔對這一研究脈絡提出批評。他認為,“差序格局”是一個立體的結構,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前者是彈性的,后者是剛性的,前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后者是等級化的“序”。⑧閻云翔:《差序格局與中國文化的等級觀》,《社會學研究》2006 年第4 期,第201-213 頁。顯然,黃光國等的研究僅僅關注到了“差”而忽視了“序”。此外,閻云翔指出,“差序格局”是一個社會結構的概念,不能與社會學的關系網絡直接對應起來。不過,邊燕杰、張文宏、劉林平、李煜等似乎并不在意閻云翔的批評,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研究。⑨詳見張文宏:《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30 年(上)》,《江海學刊》2010 年第2 期,第104-112 頁;張文宏:《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30 年(下)》,《江海學刊》2010 年第3 期,第96-106 頁。在此基礎上,邊燕杰于2010 年提出了“關系社會學”的構想。⑩邊燕杰:《關系社會學及其學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3 期,第2-6 頁。近年來,陳云松沿著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林南、邊燕杰等的脈絡,進一步發揮了關系社會資本的概念。?陳云松:《關系社會資本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年。

還需要特別予以提及的是翟學偉,他持續多年對中國人的關系及其運作進行研究。就筆者看來,他堅持與西方社會理論對話,并主要聚焦于“人情”“面子”“權力”“交換”等視角。①這一點也許可以從翟學偉的一篇綜述中看出。他認為,中國人的關系建立于持久而無選擇性的交往之上,其特征在于人際的情理、義務、權力放大及計策運用等。詳見翟學偉:《關系研究的多重立場與理論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07 年第3 期,第118-130 頁。就“人情”而言,翟學偉在1993 年提出中國人際關系的基本模式,即人緣、人情和人倫構成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情代表傳統中國人以親親(家)為基本的心理和行為樣式(是什么),人倫旨在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提供一套原則、規范和秩序(怎么做),而人緣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限定在一個框架之中(為什么)。由此,人緣、人情和人倫形成了一個包容價值、心理和規范等在內的系統。②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77-91 頁。在他所建構的儒家的社會理論中,陰陽關系是世界對偶性的根本,親情是人間對偶性的根本,個人往往為了自己的生存選擇與儒家倫理妥協,其形成的真實關系就是“人情”和“面子”。③翟學偉:《儒家的社會理論建構——對偶生成理論及其命題》,《社會學研究》2020 年第1 期,第56-79 頁。就“面子”而言,翟學偉通過一個病人入院治療事件的個案,分析中國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平衡性模式,即:第一,中國人通過差序性方式建立關系網絡;第二,差序式關系網絡具有固定和流動的特點;第三,每一個序列中的人盡可能通過平衡性原則與處于中心的個人進行社會交換;第四,關系越接近,平衡性越重要,平衡標準也越多;第五,平衡性的功能在于保持關系網絡的穩定性;第六,任何不平衡現象的發生都會造成關系網絡被重新定義。④翟學偉著:《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92-108 頁。在《中國人的人情與面子:框架、概念與關聯》中,他進一步強調對人情、面子的研究需要特別關注到與地方社會網絡(關系、權力)之間的關聯。⑤翟學偉:《中國人的人情與面子:框架、概念與關聯》,《浙江學刊》2021 年第5 期,第53-64 頁。就“權力”而言,在對中國人日常計謀的研究中,他發現互動以和諧為目標(陽性),但同時表現出隱忍、人情、面子、情境中心、玩陰招等(陰性)特點。⑥翟學偉:《關系與謀略:中國人的日常計謀》,《社會學研究》2014 年第1 期,第82-103 頁。在《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中,他首先梳理了民國時期的學者對“倫”尤其是“五倫”的見解,其次與西方社會學中對自我、角色、社會網絡、社會分層及不平等等的理解進行對話,最后他提出中國“倫”之意涵,即關系不對等、生物性優先、地位遞進或輪替、下位恒常性、微觀與宏觀的連續性。⑦翟學偉:《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社會》2016 年第5 期,第1-35 頁。就“交換”而言,他在考察“報”時認為,“報”是一種封閉式交換,其封閉性的交換方式是中國社會關系中最為現實的基礎。⑧翟學偉:《報的運作方位》,《社會學研究》2007 年第1 期,第83-98 頁。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的雙重現實與價值基礎是“官本位”與“家本位”,這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強調社會交換。⑨翟學偉:《關系與權力:從共同體到國家之路——如何認識傳統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總綱》,《社會科學研究》2011 年第1 期,第85-94 頁。

針對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專業關系聚焦的是專業邊界的動態性與聯結性。趙芳通過對上海和萬載兩地的城鄉社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國開展社會工作時雙重關系是難以避免的。①趙芳:《社會工作專業倫理中雙重關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選擇——一項基于城鄉社會工作者的實證研究》,載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51-72 頁。何雪松等指出,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不只是一種以社會工作價值觀、知識、方法與技巧為基礎建立的咨詢關系,不那么近也不那么遠,是介于主動與被動、清晰與混淆、卷入與限度、人際與約束之間的“動態合宜”的關系。②楊超、何雪松:《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動態合宜”:基于上海的質性研究》,載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五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年,第121-149 頁。我國臺灣學者也發現,社會工作者需要和服務對象及其親屬建立復雜的專業關系。③Chong H.,“The Understanding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wards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The Case of Taiwan,”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59,No.2,2016,pp.235-245.張和清基于“雙百”社會工作實踐指出,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相伴同行互為主體的共生關系,這意味著雙重關系是不可避免的。④張和清、廖其能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雙百”社會工作概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21 年,第235-267 頁。

四、一個初步的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初步的結論以供探討:第一,儒家關系研究中蘊含了大量的倫理意涵。梁漱溟強調關系倫理,潘光旦重視關系的類別或差等之義,費孝通關注關系次序。這有助于關系為本社會工作走出微觀化、心理學化的“泥沼”,從倫理實踐的角度進一步發掘關系為本社會工作中的倫理議題,結合中國社會中的道德倫理資源,回應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主義的挑戰。第二,關系實踐研究揭示出關系的過程性與建構性。這既可以避免對關系的靜態理解,又強調從結構- 行動者的互動中審視關系過程,社會工作者成為關系建構的能動者(relationship-building agent)。在此意義上,推動關系為本社會工作與儒家關系研究的對話、與關系實踐研究的對接,可以擴展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的理論視野,是發展與建構關系為本社會工作理論的新方向。當然,這還只是一個初步的設想,一方面需要詳細厘清儒家關系研究與關系實踐研究內部的不同脈絡,另一方面有待進一步經過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予以證實。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啪啪网址| 啪啪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999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67194亚洲无码| 伊人久久婷婷| 欧美啪啪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69综合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va在线观看|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久草性视频|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伊人91视频|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性欧美精品xxxx| 日本午夜网站|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制服丝袜一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AV熟女乱|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AV网站中文|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色视频久久|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在线无码九区| 国产成人欧美|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亚洲天堂网视频|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亚洲69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毛片在线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日韩高清成人|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二三区|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成人国产精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