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玲
(吉林省雙遼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吉林雙遼 1364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對牛肉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在推動肉牛養殖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對肉牛健康生長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出現各類疫病以后,不僅會對肉牛健康生長帶來不利影響,還會降低最終養殖肉牛的質量,加強肉犢牛育肥養殖疫病防控研究顯得十分迫切[1]。
(1)口蹄疫。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且口蹄疫病毒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瘡病毒屬,根據血清學反應抗原關系,病毒可以分為O、A、C、亞洲I、南非I、南非Ⅱ、南非Ⅲ 7種不同的血清型,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和軟腭部,可以通過唾液、乳汁、糞便等進行傳播,當口蹄疫病毒侵入到動物體內后,會有2 d~7 d的潛伏期,然后出現口腔、乳房、蹄部等部位起水泡,病牛體溫急劇升高,蹄痛跛行等癥狀,若不及時采取對應措施進行防治,會導致犢牛出現較高的死亡率[2]。防治措施:除了要保持圈舍和牛身干凈以外,還要根據肉犢牛患病部位的不同給予相應的治療,若患病部位為口腔,則可以使用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或2%~3%的明礬洗滌口腔,并在潰爛面上涂抹10%~20%的碘甘油,若患病部位為蹄部,則可以使用3%來蘇爾消毒液和1%福爾馬林溶液對蹄子進行浸泡,然后涂抹青霉素乳膏。
(2)炭疽病。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動物急性、烈性傳染病,感染該項疫病的犢牛會出現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全身戰栗、皮膚浮腫等臨床癥狀,若對病死畜的血液、內臟等處理不恰當,則會通過水源、環境等造成該項疫病傳播與流行,健康的犢牛會經過消化道、皮膚、呼吸道等被感染。防治措施:除了要保證飲水安全和環境干燥整潔以外,還要在患病早期使用抗炭疽病血清進行治療,劑量為100 mL~300 mL,采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若病畜體溫未出現下降情況,還可以在12 h~24 h內再注射1次。
(3)瘤胃積。牛瘤胃積是由于瘤胃內積累了過多的粗飼料所引發的一種常見疫病,在瘤胃積發病初期,病牛會表現出食欲不振、后肚踢腹、臥立不安等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牛會表現出嚴重呼吸困難、呻吟吐糞水、中毒衰竭等狀況。防治措施:加強肉犢牛飼養管理工作,對牛的瘤胃部位進行按摩,若病牛病情較為嚴重,可以采用500 g~800 g硫酸鎂,配合1 L溫水給牛灌服,幫助病牛盡快排出瘤胃內的積食[10]。
(4)病毒性腹瀉。牛病毒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且各年齡階段的牛都比較容易感染,其傳染來源主要是病畜,特別是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病毒,當健康牛直接或間接接觸以后就會進行傳播,感染病毒性腹瀉的病牛,會表現出體溫升高、食欲廢絕、水樣腹瀉、持續感染等癥狀[3]。防治措施:每日清掃干凈肉牛犢的各種排泄物,同時開展圈舍消毒工作,以防止病菌出現和蔓延,針對感染病毒性腹瀉的病牛,可以采用4 g~8 g的高錳酸鉀,配成0.5%的水溶液對感染的病牛進行灌服,每天2~3次,若病牛腹瀉情況較為嚴重,還可以按照10 mg/kg體重,給予病牛痢特靈藥物,并分2~3次內服。
(1)疫病防控意識薄弱。開展肉犢牛育肥養殖工作,需要對疫病防控工作有正確的認識,并體現在育肥養殖疫病防控具體行動中,然而,實際上養殖戶對肉犢牛育肥養殖常見疫病防控重視程度不夠,而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提高育肥養殖效率與經濟效益上,導致各類疫病在肉犢牛養殖過程中經常發生,對肉犢牛健康生長和實現最終養殖效益目標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2)養殖環境較差。肉犢牛育肥養殖過程中,需要為其打造舒適的環境,特別是在場所選址、圈舍建造、溫濕度控制、水源清潔安全等方面,若無法滿足肉犢牛育肥養殖對環境的要求,肉犢牛感染各類疫病的概率就會升高,而實際情況存在肉犢牛圈舍排泄物清理不及時導致牛圈不干凈、圈舍環境濕度過大、沒有定期開窗通風等問題,使得各種致病菌出現并快速繁殖,肉犢牛疫病發生概率也明顯升高[4]。
(3)檢疫防疫不到位。要減少肉犢牛各類疫病發生,需要對檢疫防疫工作予以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建立嚴格消毒制度、及時開展疫苗防疫等方面,若消毒滅殺、疫苗防疫等工作落實不到位,如消殺產品選擇不合理導致環境消毒效果降低、沒有及時接種疫苗無法對肉犢牛起到保護作用等,肉犢牛育肥養殖過程疫病發生概率也會明顯升高,不利于疫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4)飼養管理不科學。飼養管理是肉犢牛育肥養殖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對不同階段的肉犢牛實施科學合理的飼養,加強日常運動、飲水等管理工作,可以助力養殖肉犢牛更加健康茁壯地生長,其發生疫病的概率也會大幅降低,但結合實際來看,肉犢牛育肥養殖還存在粗細飼料配比不合理、戶外活動時間較少等問題,不利于肉犢牛健康茁壯成長,自身疾病抵抗力也無法得到提升。
(5)疫病發現不及時。在犢肉牛感染疫病后,前期階段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癥狀,該階段若養殖人員未及時發覺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就很容易出現疫情進一步傳播擴大的情況,肉犢牛病死率也會明顯升高。從實際來看,養殖戶開展肉犢牛育肥工作,平時將更多精力投放到如何縮短育肥周期方面,未注意肉犢牛出現的細微疫病感染癥狀,任其發展下去感染疫病的肉犢牛數量也會不斷增長,而早期感染疫病的肉犢牛也會逐漸出現死亡情況。
肉犢牛育肥養殖過程中,要防止疫病情況發生,需要養殖戶對疫病防控工作足夠重視,并在日常飼養管理中加強對各類疫病的防范力度,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各類疫病發生,還能降低疫病帶來的損失,具體措施包括:
(1)加強疫病防控宣傳,具體可以利用電視廣播、信息宣傳欄、信息網絡等媒體平臺,對肉犢牛育肥養殖疫病防控進行大力宣傳,同時注意詳細說明各類疫病類型、發病原因、傳播途徑、臨床癥狀、危害、防治手段等內容,并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來,既能提高養殖戶肉犢牛疫病防控意識,又能幫助養殖戶對宣傳疫病的知識內容更好理解和掌握,最終形成較好的肉犢牛育肥養殖疫病防控工作氛圍,促進實際工作開展效果得到提升[5]。
(2)組建專門工作隊伍,保證開展疫病防控宣傳工作深化落到實處,取得理想的疫病防控效果,實際開展工作時還可建立專門的疫病防控工作隊伍,深入基層向肉犢牛養殖戶詳細宣傳講解疫病防控知識,并圍繞地區肉犢牛育肥養殖過程較常出現的各類疫病,對疫病防控宣傳圖冊進行編輯制作,定期開展座談會、構建宣傳平臺,讓所在地區的肉犢牛養殖戶參與進來,在增進溝通交流中,使養殖戶意識到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針對宣傳疫病知識內容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能通過專業人員講解指導牢固掌握[6]。
做好牛場建設工作,可以為肉犢牛育肥養殖提供良好的環境,在滿足肉犢牛育肥養殖實質需要的同時,各類疫病也能得到有效防控,具體措施包含:
(1)科學選址,牛場場址選擇要考慮全面,通常情況下會將肉犢牛牛場建在地勢較高、背風向陽總體平坦的地方,且以沙壤土為宜,沙壤土土質較為松軟、透水性較強,不易發生雨水、尿液積聚問題,且有利于保持牛舍和運動場清潔、衛生和干燥,同時,選址要保證生產生活和人畜飲水,要貼近主干道線,以方便草料供應和降低運輸成本,并盡量避開化工類企業,確保周圍不存在污染源。
(2)規劃布局,在建設牛場時,還要對牛場的布局進行科學規劃,如根據生產功能,將養殖場分為生產區、生活管理區、病畜隔離區和廢棄物處理區,其中,生產區會設置不同類型的畜禽舍和配套生產車間,生活管理區則包含辦公室、化驗室、技術資料室、值班室等,廢棄物處理區主要有尸體解剖室、焚燒處理設備、糞便污水處理設施等。在牛場正門口和牛舍入口處,還要對消毒區進行設置,同時配備相關的消毒器械,避免病菌被帶入到牛場中,引發各類疫病傳播與流行[7]。
考慮到肉犢牛育肥養殖周期較長,整個養殖過程肉犢牛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出現感染病原發病情況,不利于肉犢牛健康生長,這時候就要加強病原監測,更好把握牛群病原攜帶情況,并根據所掌握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疫病防控工作,具體措施包含:
(1)定期開展病原檢測,由于肉犢牛感染病原以后會有一定的潛伏期,而部分肉犢牛還會出現隱性攜帶病原情況,這時就可以由動物疫病預防操縱中心,在每月固定時間進入到肉犢牛養殖戶中開展病原檢測工作,以更好把握肉犢牛病原攜帶情況,為后續開展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信息支持。
(2)制定疫病防控方案,在明晰肉犢牛病原攜帶情況后,就可以根據所掌握的疫病發生類型、主要危害、傳播路徑等信息,制定肉犢牛育肥養殖疫病防控方案,保證方案科學有效,可邀請相關專家和動物醫生參與,在確定疫病防控重點后,圍繞常出現疫病、具體癥狀分析、預防治療方法等內容,對疫病防控方案進行制定與優化,使之在肉犢牛疫病防控中發揮更大的效用[8]。
要降低肉犢牛疫病發生概率,防止感染疫病傳播流行,就要實施嚴格的檢疫防疫制度,為肉犢牛育肥養殖疫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具體措施包含:
(1)定期進行消毒,考慮到引發肉犢牛疫病的原因很多,特別是在環境因素方面,若管控不嚴也容易引發疫病出現和流行,這時開展肉犢牛育肥養殖工作,就要結合實際情況對肉犢牛養殖環境進行定期消毒,時間可以確定為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等,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時間和頻次進行調整。操作中除了要對進入牛場車輛、人員進行嚴格管控和細致消毒以外,還要結合實際定期對牛舍內部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各類病菌大量繁殖而引發各類疫病。
(2)開展疫苗防疫,疫苗接種作為預防肉犢牛疫病發生的最佳防控措施,不僅可以降低疫病發生率,還能減輕疫病感染嚴重程度,實施過程中要結合疫病流行情況和牛場既往病史,制定疫苗接種計劃,并安排養殖肉犢牛對口蹄疫、病毒性腹瀉等疫病疫苗進行接種,完成接種工作后繼續觀察肉犢牛是否出現副作用,同時監測評估血清抗體的效價,甚至還可對肉犢牛建立單個檔案,以更好地記錄肉犢牛疫苗接種情況,并對其實施更為科學有效的管理。
對肉犢牛進行科學飼養,可以促進其健康生長,其抵抗各類疫病的免疫力也能增強,具體措施包含:
(1)不同階段育肥養殖措施不同。在哺乳階段,要對肉犢牛喂養母乳,并對于出生2 d~10 d的肉犢牛,根據6 L/d~8 L/d進行投喂,10 d~45 d的肉犢牛按照10 L/d~12 L/d進行投喂,46 d~60 d的肉犢牛按照8 L/d~10 L/d進行投喂,母乳投喂要保證定時定點定量,并逐步降低母乳喂養量,引導肉犢牛進食飼料,在鍛煉其胃腸道和消化功能的同時,促進肉犢牛更加快速生長;在架子牛階段,當肉犢牛6月齡斷奶后,就可以進入架子牛飼養期,具體要根據肉犢牛生長發育和增重規律,為肉犢牛快速茁壯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對粗飼料和精飼料進行合理搭配,其中,精飼料包括能量飼料、礦物質飼料、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飼養過程中不宜投飼過多,一般會按照粗精30~40∶60~70比例進行搭配,以增強犢牛抵抗力和免疫力,獲得較好的育肥架子牛效果[9]。
(2)加強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包含飲水、運動、打掃等內容,操作中要對牛舍進行定期清理,并將注意力放在有效清理糞便、剩余飼料等方面,為肉犢牛提供干凈安全的飲水,同時,采用放牧的形式,引導肉犢牛進行適當運動,并跟隨肉犢牛發育和生長狀況,適當增加運動量和延長放牧的時間,可以增強肉犢牛體質和減少疫病發生。
在肉犢牛感染疫病后,相關工作人員需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對感染疫病的病牛與健康牛進行隔離管理,在明確疫病發生類型、引發原因和造成危害程度后,針對性地開展疫病防治工作,以降低疫病發生帶來的損失,幫助感染疫病的肉犢牛能夠得到盡快恢復,如肉犢牛感染口蹄疫疾病后,通常會表現出乳房蹄部出現水泡、病牛體溫急劇升高、蹄痛跛行等癥狀,若不及時展開治療,則會導致病牛有較高的病死率,若病牛患病部位為蹄部,則可使用1%的福爾馬林溶液對病牛的蹄部進行浸泡處理,在輕柔擦拭以后再涂抹青霉素乳膏,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10]。
肉犢牛育肥養殖中,要防止肉犢牛感染上各種疫病,就要做好疫病防控宣傳、嚴格檢疫防疫、科學飼養管理等工作,在提高肉犢牛養殖戶疫病防控意識的同時,通過落實檢疫防疫和科學飼養,減少各類疫病發生概率,肉犢牛也能獲得健康茁壯生長,針對已經感染疫病的肉犢牛,要及時進行隔離開展針對性的治療,降低病死率,促進病牛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