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蘭 王 朵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生態宜居鄉村要求鄉村建設遵循一定的客觀發展規律,使鄉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成為有機統一發展的整體。依據《河南省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新鄉市全面啟動了鄉村建設行動,新鄉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持續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圍繞鄉村建設總目標,新鄉市正不遺余力地加快人居環境的建設,因此,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將成為新鄉市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
為打造鄉村生態宜居環境,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依據不同地區的特征構建了生態宜居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個地區的生態宜居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例如,都一等(2021)運用頻數分析方法,匯總分析了“十三五”期間生態宜居的主要評價指標項,為之后相關研究的評價指標選擇提供了參考[1]。李慧民等(2019)采用灰色預測法、時間序列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市生態宜居指數,提供了一種時空演變的研究視角[2]。黃翔等(2022)采用因子分析法綜合評價了晉江市57個樣本村居住環境的治理水平,為其他鄉村治理居住環境提供了有益借鑒[3]。董維等(2016)采用層次分析法,從整體上對河南省各城市是否宜居進行了評價,充分肯定了河南省的建設成就,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和對策建議[4]。
當前,我國對于鄉村建設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建設提出的五大要求上,而針對每一個具體要求的評價研究則比較少。近幾年,河南省各地區對生態宜居鄉村的探索卓有成效,此時,對生態宜居鄉村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構建了新鄉市生態宜居鄉村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法分析新鄉市生態宜居鄉村水平,并提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對策,以期為河南省其他地市的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本文研究對象選取了新鄉市下轄衛輝、輝縣等8個縣域,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21)》《河南統計年鑒(2021)》《新鄉市統計年鑒(2021)》等。
本文基于新鄉市8個區縣的區域特征,充分考慮指標的可行性和因地制宜性,參考相關研究文獻[1-6],構建了新鄉市生態宜居鄉村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3個二級指標,人均糧食播種面積、人均生產總值、道路為硬化路面的戶比重等17個三級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2.1.1 數據預處理
因為選取的評價指標中存在逆向指標,且各指標的量綱和單位也不相同,所以需要對數據進行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對于正向指標,轉換公式為式(1):

對于“采礦業單位數”等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轉換公式為式(2):

2.1.2 指標權重的確定

表1 評價指標權重匯總表
利用標準化數據和指標權重,構造出標準化的加權決策矩陣,然后通過SPSS得出各級指標的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TOPSIS計算結果匯總表
借鑒相關經驗[7],將生態宜居鄉村水平劃分為5個等級區間:[0.6,0.7]、[0.5,0.6)、[0.4,0.5)、[0.3,0.4)、[0.2,0.3)。由表2可知,貼近度處于[0.5,0.6)和[0.6,0.7]區間的區縣只有2個,占總區縣數量的25%。從整體得分的區間分布來看,8個區縣的得分分布近似表現為“橄欖型”[8-9],兩頭小,中間大。得分較高和得分較低的區縣數量不多,而得分處于中等區間的區縣較多,表明8個區縣生態宜居處于一般水平,各個方面的生態宜居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由表1可看出新鄉市8個縣前5項指標權重占比數值比較大,而后5項指標表現值較小,但其對于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貢獻不容忽視,同時也表明了單純依靠指標內部信息得出的權重有一定偏差。
從自然環境層面來看,排名最高的是延津縣和封丘縣,排在末尾的是輝縣市、新鄉縣和長垣市,8個區縣的平均值為0.0123,其中只有4個區縣得分高于均值,這說明一半區縣的自然環境基礎相對薄弱,區縣間差距相對較大,如果想提高生態宜居水平,就要注重落后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轉變經濟發展結構,盡量減少采礦業的數量。
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兩個層面來看,長垣市和輝縣市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自然環境水平卻相對落后,而延津縣自然環境水平相對較高,經濟發展卻相對落后。這說明生態宜居水平不僅體現在自然環境層面上,還應該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就要更加注重環境、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問題。
從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層面來看,評價靠前的是長垣市、封丘縣和輝縣市,排在末端的是延津縣和獲嘉縣。得分排名第一的長垣市居于頂端值部分,與其他區縣的差距相對較大,自封丘縣開始,排序靠后的區縣得分差距較小。這說明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層面上,部分區縣的建設水平相對較低,政府對于設施和服務的投入建設不足[10]。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新鄉市各區縣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不斷地改進,但仍然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其原因和影響因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通過TOPSIS模型對新鄉市8個區縣的生態宜居水平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新鄉市8個區縣的生態宜居水平差異較大。長垣市和輝縣市的生態宜居水平較高,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相對于其他地區發展較快,產值較高;封丘縣、原陽縣和新鄉縣憑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處于中等水平;衛輝市、獲嘉縣和延津縣處于低等水平,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較慢。
第二,生態宜居鄉村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不是決定因素[11-12]。當前新鄉市各區縣的經濟發展尚未達到發達地區的水平,說明當前促進經濟發展仍是提升各區縣生態宜居水平的可行路徑。
第三,處于同一區間的不同區縣具有不同的現狀[13]。比如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卻沒有加強建設,從而導致生態宜居水平不高。
對生態宜居鄉村評價的目的在于居安思危,有效提高生態宜居鄉村的建設水平,打造和諧美麗的家園環境,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基于本文的研究,針對新鄉市8個區縣生態宜居水平的具體表現特征,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對于長垣、輝縣等縣市,要持續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干預和優化。在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下,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改善鄉村道路的路面狀況[14],擴大人均住房面積,完善鄉村通信服務,加快寬帶網絡的覆蓋,同時完善鄉村排水、供氣等基礎設施,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第二,要重視各區縣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前提。推動經濟發展可以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為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工作的進行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關注重點民生問題,注重公平。
第三,要基于全面、綜合和系統的視角,每個鄉村都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15],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區縣,要繼續強化經濟對其他各項工作的基礎保障作用,也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對于經濟發展較慢的區縣,首要任務是經濟建設,要重視經濟的發展,但又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所以要選擇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