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芳
黃河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加強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該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時代意蘊,以黃河文化為根基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凝聚中國夢建設的精神力量。因此,新時期要重新審視黃河文化建設的新高度,應該重點解析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傳承要點,并有效探究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復興發展道路,使黃河文化影響力得到顯著的提升,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構建提供良好的支撐。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及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中華兒女所堅守的精神訴求、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的綜合體,涉及精神文化、價值觀、制度文化和思想理念等不同層面的內容。黃河文化意蘊深刻,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靈魂。解讀黃河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情況,能看出其蘊含著明顯的特征:其一,綿延賡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綿延賡續,在現代社會仍然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二,兼容并包,黃河文化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多種元素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橋梁,能展現出多元文化一體化發展的特色;其三,不畏艱險,黃河文化是中華兒女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力量,始終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不畏艱險,拼搏進取。“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品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積淀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能反映出中華兒女在民族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堅實底氣,在當今社會仍然能夠展現出巨大的影響力,能對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構建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巨大的影響[1]。
黃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拼搏進取、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品質,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黃河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融入新的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展現出深層次的時代價值,對現代社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塑造、對群眾文化自信意識的激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黃河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底蘊,是引領中華民族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甚至黃河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對世界文化潮流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建設具有早熟性的特點,早在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已經實現了成熟和發展,能產生巨大的文化影響力。而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和封建小農經濟的蓬勃發展,對于低級簡單的草原游牧文明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作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古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處于時代前沿,中國鑄鐵柔化技術的發展較之于歐洲社會要早2000多年,甚至可以說在5世紀后的千百年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處于世界前沿領域,而歐洲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在中國古代黃河流域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政治大一統的文化模式,這種傳統將我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黃河農耕文化和長江流域稻魚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一步強化了三種文化的聯系。同時,由于黃河文化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形成了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化的領導和引領作用。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到當代社會主義社會,在4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黃河流域建都時間超過3000年,始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形成了對我國文化體系建設的積極影響。從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能看出,大河文明實現了對人類文明的孕育,而黃河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夯實了民族自信的根基,加強黃河文化建設,能促進中華民族先進文化歷史的發展和傳承[2]。
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能對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推進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成效。對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分析,能看出黃河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秉承兼容并蓄的思想,不斷吸收和容納外來文化,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使中華文明建設能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一,黃河文化蘊含唯物史觀思想,其中“民為邦本”的思想將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能對新時代人民當家作主社會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其二,黃河文化蘊含自然倫理觀,高度重視“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能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建設產生積極的指引作用,有助于促進特色生態文化思想的有機延續。其三,黃河文化的民族心理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價值觀念,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維系民族團結,激活各民族群眾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四,黃河文化蘊含兼容并蓄的發展理念,重視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形成了開放和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傳播以及新時代背景下改革開放和文化交流工作的開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由此能看出,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在文化體系中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百折不撓的剛健風骨、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兼收并蓄的包容胸襟、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革故鼎新的開拓意識等在現代社會都能展現出巨大的時代價值,可以對現代社會家國情懷的培養、奮斗精神的塑造以及開放格局的形成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新時期要正確認識黃河文化的價值傳承,促進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良好發展和傳播[3]。
黃河文化的發展和復興是新時代的重要文化任務和使命,新時期應該進一步加強重視黃河文化,并把握時代背景積極探索有效促進文化復興的措施,使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仍然能夠展現出巨大的影響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應。下面就結合黃河流域河南省在黃河文化傳承和發展方面的探索,積極促進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的復興。
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復興需要深化開展文化研究工作作為前提和基礎,因此,新時期在積極推進黃河文化復興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黃河文化的發展歷史,將夏文化的研究作為起點和基礎,通過解讀夏文化從多角度理解和認識黃河文化,理解黃河文化支持下中華文明延續發展的特殊性,從而在解讀黃河文化的過程中探索特色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構建,對黃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產生深刻的認識。在深化開展黃河文化研究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搜集與夏文化傳承和發展相關的資料,并將文化的研究作為起點,探究黃河流域農耕文明和黃河上游游牧文明長時間發展和交流的特殊情況,將歐亞絲綢之路作為紐帶,深化文化研究工作,對歷朝歷代黃河文化反映出的治國理政思想進行系統地分析和解讀,以此為基礎對黃河文化的發展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在促進黃河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將研究工作的開展作為基礎,就能增強黃河文化解讀的深入性,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復興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研究支持,使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研究工作創造更大的效益,增強黃河文化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的穩定性、高效性。例如,河南省就高度重視黃河文化的研究工作,將文化考古項目和文化研究項目作為重點,并積極組織開展黃河文化相關研討會,具體如開展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簽訂黃河文化研究的戰略合作協議等,為黃河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有效促進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復興和傳播[4]。
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的復興需要群眾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探索黃河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黃河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程度,保障黃河文化復興工作能取得良好發展成效[5]。
首先,要積極開展黃河文化進校園活動,結合校園教育的力量促進黃河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使黃河精神能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河南省就積極組織開展了“河南省‘黃河之禮’舞動青春 走進校園” 主題系列活動、“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行動進校園等,引導青少年群體加強對黃河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將黃河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實踐中,幫助青少年群體堅定文化自信,使他們自覺形成講好黃河故事的意識,傳承時代使命,促進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有效復興。
其次,要積極開展媒體宣傳推廣活動,有效促進黃河文化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讓社會大眾從多渠道、多側面了解和認識黃河文化,主動參與到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活動中。如河南省廣播電視臺就高度重視黃河文化的傳播活動,在2020年將“九曲黃河奔流去,華夏英雄盡悲歡”作為主題思想,開展了黃河文化影視項目,有效促進黃河精神和黃河文化在媒體平臺上的傳播,鼓勵影視界人士采用媒體宣傳的方式推動中原文化的崛起,真正講好黃河故事。
最后,積極開展社會文化宣傳活動,采用文旅融合的組織模式,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應,帶動黃河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如2021年河南省鄭州市就組織開展了“黃河文化月”活動,在活動中系統組織規劃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動、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以及黃河珍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系列活動等,從文旅融合的視角打造國家級文化活動的品牌,助力黃河文化的有效傳播,這對黃河文化的現代化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極大促進了黃河文化的現代復興[6]。
在促進黃河文化發展和復興的過程中,應該深刻認識到黃河治理文化是黃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黃河文化的傳播與黃河治理工作的開展緊密融合在一起,促進特色文化體系的構建,打造地標文化系統,形成黃河文化的品牌效應,提升文化復興的綜合影響力。
首先,挖掘黃河治理文化。“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治理工作的開展是黃河流域文化發展中最具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黃河治理文化的繁榮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探索黃河文化復興的過程中,應該重點對黃河治理文化的內涵加以解讀,從黃河治理文化中提煉艱苦奮斗的精神、親民愛民的思想、迎難而上的理念以及無私奉獻的品質等,以治理文化的發展促進黃河文化品牌的工匠精神,弘揚焦裕祿精神,有效促進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7]。
其次,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借鑒。黃河文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兼容并收的特色文化體系,因此,在黃河文化建設中,要想促進特色文化體系的構建,形成文化傳播方面的品牌效應,就要加強對文化交流的重視,將黃河文化作為核心,以絲綢之路文化作為精神引領,適當地對仰韶彩陶文化、賈湖遺址文化、雙槐樹河洛古國文化、開封宋文化等進行挖掘,打造華夏文明歷史演進的時空隧道,以此為基礎促進黃河文化的廣泛傳播和系統交流,凸顯黃河文化特色,讓群眾能從不同的側面和不同的維度認識黃河文化、傳播黃河文化,夯實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傳承和發展基礎。
最后,構建地標文化體系。黃河文化地標是黃河文化發展和復興過程中重要的歷史載體,關系到黃河文化生命系統的形成和歷史文化的演進,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共識性的特點。因此,在促進黃河文化復興的過程中,應該深刻認識到黃河文化地標的生命性,對其跨越時空的屬性進行準確定位,從而挖掘黃河流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沿黃河古都文化的軸線,重點對黃河山水文化、黃河治理文化進行開發,促進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良好保護和弘揚[8]。
綜上所述,黃河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基因,對現代社會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新時期在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應深刻認識到不斷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重要性,以黃河文化為基礎解析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從而以黃河文化為基礎推進中華民族特色文化體系的構建,帶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踐行,為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