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媛媛 李朝輝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會第三十二屆會議上通過,2006年4月20日正式生效[2]。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共收錄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84項。
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共計入了世界范圍內的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昆曲被收錄其中。自此之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席卷我國。“非遺”作為一個時代的新名詞,在對待“保護”方面,中、俄兩國的態度是不同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項目,自從進入中國之后,很快得到了國家和政府重視。在這場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盛宴中,“非遺”這個詞語很快在國內廣泛傳開。伴隨著新理念的傳入,國家也制定了新的法律以及新的公共政策以適用新的文化方式[3]。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俄羅斯政府采取很多舉措,201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修正案,大幅度提高毀壞歷史文化遺產的罰金數額。2012年11月《普京簽署了俄羅斯聯邦文化遺產法》修正案,將大量的文化遺產加入法律保護的范圍。作為《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俄羅斯的世界遺產也受到《世界遺產公約》和專門的法律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民族概念進入兩國之后,和兩國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思想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也成了兩國人民團結的象征,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認同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創造力、想象力的展現,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新時代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生動載體[4]。非物質文化蘊含了一個國家的內涵,也是一個民族祖祖輩輩人民積累下的卓越的智慧和認知經驗。俄羅斯公民對文化遺產具有廣泛性的尊重、敬仰和保護意識,認為這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5]。
目前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分為十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布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計3 610項。其中包括:傳統技藝629項、民俗492項、傳統戲劇473項、傳統音樂431項、傳統美術417項、傳統舞蹈356項、民間文學251項、曲藝213項、傳統醫藥182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66項。目前,全國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1 372項,更有42項已列入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列入項目位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12月17日,俄羅斯文化部下令建立“俄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電子名錄”。這個電子名錄的建立是俄羅斯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作”的第一步。《俄羅斯文化》顯示的數據指出,現階段俄羅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民間口頭創作、表演藝術、表演技藝、節日文化四大類。全俄羅斯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79項。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60項,包括傳統技藝18項、民間表演15項、傳統民俗節日19項、民間傳說6項,另外還有“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間與口頭文化”和“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兩項被列入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
1.數量方面的差異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總項目上,中國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 610項,俄羅斯則有479項,中國的項目是俄羅斯的六倍之多。在選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的項目上,中國有42項入選,而俄羅斯只有兩項,在數量上中國入選的項目比俄羅斯入選的項目多21倍。
2.重視程度上的差異
中國共有56個民族,俄羅斯共有194個民族,但是中國在對待非遺項目上更加重視,希望通過多種方式保護與傳播民族文化。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保護“非遺”方面的態度十分積極,建立了單獨的網站用來記錄和展示“非遺”的相關內容,使人們更加直觀和明確地了解中國的非遺項目。截至目前,共有178個國家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但俄羅斯尚未加入,對非遺這一文化項目也沒有單獨且專門的網站或法律來明確對“非遺”的保護,僅將“非遺”歸類在《俄羅斯文化》這一網站內,做一個類屬項目供人們瀏覽。俄羅斯在對待“非遺”保護的態度上沒有中國強勁。
3.傳播形式方面的差異
近年來,我國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和外宣方面出版的相關書籍包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英文版)》(2011)、九州出版社《中國的世界遺產圖集(中英文版)》(2004)、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英文版)》(2012)[6]、《中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多語種版)等。我們也積極地建設多模態信息傳播平臺,意在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傳播中國聲音,展示多樣的中國文化。
俄羅斯在非遺文化向外傳播方面出版了相關書籍,個別地區依靠地方特色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政策。例如:2022年是俄羅斯的“民間藝術年”,俄羅斯中央圖書館出版了書籍《本土文化的起源》用以致敬“民間文化的起源”。2019年,奧倫堡地區出版了書籍《奧倫堡地區文化發展區域中心》用以記錄俄羅斯非遺的相關內容。在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地區也出版了《別爾哥羅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統一名錄》,用來闡述當地非遺的相關問題及解決的策略。除此之外,俄羅斯還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同民俗旅游相結合,作為國家文化發展政策的一個重要項目。例如:弗拉基米爾地區舉辦的全俄民族舞蹈獎評選活動;在克梅羅夫,基洛夫、車里雅賓斯克舉行的《鄉土之聲》全民音樂節比賽;全俄民族樂器合奏樂隊比賽《多面孔的俄羅斯》。同時,俄羅斯也將民俗旅游和傳統節日相結合吸引游客,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民俗節日與文化旅游事業緊密結合,從而達到傳播文化和推動民俗文化發展的目的。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也有少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市。達斡爾的意思是“開拓者”。達斡爾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其傳統婚俗是流行于黑龍江富拉爾基罕伯岱村達斡爾族人的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禮一般包括提親、定親、過彩禮、舉行婚禮幾個步驟。提親是由男方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者或族長(莫坤)帶上提親時所需的煙酒作為見面禮,為青年人提親做媒,女方家長同意后再商定相親事宜。定親時由媒人帶新婿到女方家,帶定親禮,如肉、煙、酒等,接受女方家及親戚們的品評和考驗。過彩禮是指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后,男方到女方家中向長輩施禮,給新娘送去結婚所需衣物、大牲畜等,再選擇良辰吉日下帖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宴會。新娘婚前梳洗打扮,接受媽媽教導。新娘要由娘家的哥哥背上車,到婆家后由新郎背下車,然后是“拜天地”“掀蓋頭”“坐福”“改口”。婚禮開始,親戚送上彩禮并附帶歌舞等形式祝賀。賓客離席后由娘家嫂子陪新娘同入洞房,進行婚前性教育和今后對公婆及丈夫的照顧事宜。三天后,娘家嫂子陪新娘新郎一同“回門”。婚禮中的禮俗等傳統文化穿插著大量傳統民歌,如提親時唱的“提親歌”,相親后唱的“思念歌”,出嫁時媽媽唱的“囑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以及回門時唱的“回娘家”,表達了達斡爾族人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就像一部生動的民族史詩。
烏拉爾地區屬于白海沿岸的沃洛格達和阿爾漢格爾斯克下屬的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地區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隸屬俄羅斯聯邦,是俄羅斯的一級行政單位,位于中烏拉爾地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擁有30個州轄市,州首府設在葉卡捷琳堡。中烏拉爾地區的婚俗屬于俄羅斯伏爾加北部地區。
按照場景布置、婚禮流程、演奏形式、儀式用語等方面的內容,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傳統婚俗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歸類于中烏拉爾地區“非遺”項目。這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俄羅斯北部領土和伏爾加北部地區的古老的文化形式。經過歷史的變遷,外來人將其他地區的婚俗形式帶到了這里,使其和當地的風俗習慣相融合。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影響下,才形成了今天的中烏拉爾地區獨特的傳統婚俗,當地的居民將這種民俗形式繼承并發展起來。這種特殊的婚嫁風格在當地很常見,婚禮的儀式由集體演唱和獨自演唱兩種形式構成,其中主要包括“告別曲”“贊頌曲”“祝福曲”三種。演唱時的曲調和歌詞內容由女方家負責編寫,歌曲的名稱有《姑娘飛去》《黑夜無法入眠》《落后的白天鵝》《鴿子飛到哪里去》,歌曲由女方家庭當中的女性成員來參與表演,婚禮當天女方從父母家出嫁之前進行演唱。民俗學家也稱其為“婚禮葬禮”。婚禮的過程中伴隨著悲傷的曲調,因此新娘聽了不得不哭泣。有時候為了讓這對新婚夫婦以后擁有更幸福的生活,他們也會雇用一個專門從事哭泣職業的歌者在婚禮上為新人“哭唱”。如今,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傳統“婚嫁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主要由當地的居民(主要是女性)來傳承,“婚嫁歌”保存在她們的記憶當中,就像烙上了俄羅斯中烏拉爾地區的印記。
達斡爾族的女子在出嫁前由女方的母親演唱“囑托歌”,中烏拉爾地區的傳統婚俗也是女子在出嫁前由女方家庭的女性成員來進行演唱“告別曲”“贊頌曲”“祝福曲”。不同的是,達斡爾族的婚俗習慣是在出嫁前、出嫁時、出嫁后均有歌曲貫串婚禮儀式的整個流程,而中烏拉爾地區的婚俗習慣只局限在出嫁時,女子在離開父母的家之前進行歌曲演唱。因此,兩國非遺婚俗的婚嫁歌曲在演唱流程上具有差異性。
達斡爾族的“婚嫁歌”以祝福、祈禱為出發點,例如:“提親歌”“囑托歌”“祝酒歌”是為了表達對親人出嫁的喜悅、歡愉之情;而中烏拉爾地區的“婚嫁歌”,在演唱內容上多偏向于悲傷、哀痛的情感,例如:《姑娘飛去》《鴿子飛到哪里去》等表達了對親人離去的傷心之情。因此,二者在情感的表達上是不同的。
婚俗作為傳統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俄兩國文化中都形成了具有本國文化特征的習俗。雖然兩國婚嫁歌曲的形式在婚俗流程和情感的表達上有所差異,但達斡爾族的“婚嫁歌”和俄羅斯中烏拉爾地區的“婚嫁歌”都作為兩國的傳統習俗被選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與繁榮復興的豐厚滋養,彰顯著民族的文化身份,但其傳承與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特質,其歷史傳承價值與科學認識價值是該民族的認知觀念、意識形態、社會結構、氣質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縱觀歷史的長河,“非遺”就像是歷史文化的見證,保護和利用好它可以增強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國家文化全面協調和發展。“非遺”是連接各國人民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當下,各個國家和人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尚存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非物質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樹立正確文化觀、營造文明社會,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