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上人群,是免疫屏障構筑的重點人群,對新冠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發病后,有的人還會發展為危重癥,甚至造成死亡。接種疫苗后,一方面絕大部分人可以獲得免疫力,從而有效降低發病、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有序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斷新冠肺炎的流行,盡快恢復我國社會經濟、居民生活正常運轉。
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對象為3周歲及以上人群。
1.新冠病毒滅活疫苗。3歲以上人群接種使用。第1劑與第2劑接種間隔要在3周及以上,18歲以上人群在第2劑接種滿6個月后需要再進行1劑次加強免疫。
2.腺病毒載體疫苗。18歲以上人群接種使用,在第1劑接種滿6個月后需要再進行1劑次加強免疫。
3.重組亞單位疫苗。18歲以上人群接種使用,需要接種3劑,3劑次接種間隔建議要在4周及以上。第2劑盡量在接種首劑后8周內完成,第3劑盡量在接種首劑后6個月內完成。
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都是在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準的接種單位進行,接種單位多設在轄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者綜合醫院,也會根據情況設立臨時接種單位。
通常的疫苗接種禁忌包括:
1.對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種非活性成分、生產工藝中使用的物質過敏者,或以前接種同類疫苗時出現過敏者。
2.既往發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者(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如橫貫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脫髓鞘疾病等)。
4.正在發熱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婦女。
有些禁忌,比如正在發熱等是暫時的,當導致禁忌的情況不再存在時,可以在晚些時候接種疫苗。
現階段建議用同一個企業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全程接種。如遇疫苗無法繼續供應、受種者異地接種等特殊情況,無法用同一個企業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全程接種時,可采用其他企業生產的同類型疫苗完成接種。
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受種者應注意并配合做好以下事項。
接種前 應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病毒疫苗相關知識及接種流程。
接種時 需攜帶相關證件(身份證、護照等),并根據當地防控要求,做好個人防護,配合現場預防接種工作人員詢問,如實提供本人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信息。
接種后 需留觀30分鐘;保持接種局部皮膚的清潔,避免用手搔抓接種部位;如發生疑似不良反應,報告接種單位,必要時及時就醫。
特別注意:3~17歲年齡段屬于未成年人,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該年齡段人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需要監護人全程陪同,監護人需要了解新冠肺炎疾病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相關知識,為孩子帶好接種證、身份證(或戶口簿),接種前避免孩子空腹、勞累,提醒孩子當天穿寬松的衣服方便接種。
接種疫苗后,一些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過敏反應多在接種后30分鐘內發生,可以在現場及時采取救治措施,暈厥也大多出現在接種后30分鐘內。因此,受種者在接種疫苗后需要在接種單位指定區域留觀半小時。
未全程接種者,建議盡早補種未完成劑次,無需按照免疫程序重新開始接種。
如果在接種后懷孕或在未知懷孕的情況下接種了疫苗,基于對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薦僅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別醫學措施(如終止妊娠),建議做好孕期檢查和隨訪。對于有備孕計劃的女性,不必僅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而延遲懷孕計劃。
雖然目前尚無哺乳期女性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對哺乳嬰幼兒有影響的臨床研究數據,但基于對疫苗安全性的理解,建議對新冠病毒感染高風險的哺乳期女性(如醫務人員等)接種疫苗。考慮到母乳喂養對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的重要性,參考國際上通行做法,哺乳期女性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議繼續母乳喂養。
60歲及以上人群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癥、死亡高風險人群。目前研究數據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對60歲以上人群也會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如無禁忌情況,也建議接種。
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礎上,可在6個月后接種l劑新冠病毒疫苗。
在疫苗接種前無需開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體檢測;接種后也不建議常規檢測抗體作為免疫成功與否的依據。
我國新冠病毒疫苗常見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與已廣泛應用的其他疫苗基本類似。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的紅腫、硬結、疼痛等,也有發熱、乏力、惡心、頭疼、肌肉酸痛等臨床表現。后續相關部門還將繼續加強不良反應實時監測和評估。
對于個人來說,接種疫苗的保護效果不是100%,并且產生保護性抗體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對于群體來說,在沒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況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傳播。所以,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現階段一些防控措施仍然要堅持,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通風等防護措施。針對人群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將隨著新冠疫苗人群覆蓋率的提高,國內外疾病的流行形勢變化,適時做出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