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劉娜

冬日的暖陽穿過玻璃窗,灑落在案幾上。在山西省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手藝嫻熟的古籍修復師們正在運用日積月累的精湛技藝和現代科技設備修復著珍貴的古籍。2月15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省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看著古籍在“時光旅人”的手上,經過輕按紙張、尋找破損碎片位置、字體拼對等程序,逐漸恢復往昔的模樣。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而古籍的光芒能夠閃耀至今,不論是發現或修復它的人,都是用生命去接續和守護這盞燈火的人。他們穿越于古今之中,歷史在他們的指尖翻飛;他們沉浸在城市一角,將這些寶貴的文化密碼向每一位中國人訴說;他們雖默默無聞,卻能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追隨中國文化的光芒……
埋首故紙堆,展現匠情懷。山西省圖書館古籍藏書最大的特色是早期佛教經典文獻,可惜的是,這些古籍由于年代久遠,有的遭蟲子蛀食,有的被老鼠啃嚙,有的經翻閱磨碰造成頁面破損,讓人深為惋惜。給古籍當“大夫”,讓歷史記憶“復活”,就是山西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們的主要工作。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對古籍修復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古籍修復技術設備也逐漸得到應用和完善。例如紙漿補書機、高清修復臺、高清掃描儀、除塵臺、紙張纖維檢測儀、紙張酸堿度檢測儀、紙張抗張強度檢測儀、紙張耐折度檢測等儀器根據需求應用到了古籍修復實踐中,使修復工作逐漸科學化、規范化。
2016年,山西省圖書館啟動山西省國家珍貴古籍修復項目,聘請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資深修復專家胡玉清為傳習中心的導師。看到唐、宋、元時期的珍貴版本因破損、絮化、殘缺等病害嚴重時,每個人的心理壓力都非常大,常常因對于技法的嚴謹態度糾結得晝夜難眠,但還是毅然決然地迎難而上。
修書更修心,留藝不留名。“修復古籍,修復的其實也是浮躁的心情。”山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工作人員邢雅梅對記者說。古籍修復這一行就如同修行,這個工作極為考驗修復師的能力、體力和耐性,每位古籍修復師需要懷著耐心、細心和敬畏之心,通過對修復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修復方案與修復技法的斟酌,不斷總結完善自己。此外,他們還要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術,集古籍版本知識、古籍保護知識、文史知識、藝術審美等于一身,將自己對古籍修復事業的熱愛融入其中,讓大腦可以心無雜念地去感受寂寞中的快樂與幸福。
2018年,山西地方特色文獻劉大鵬所著《退想齋日記》的修復工作啟動。由于這套書數量多、記載形式特殊,古籍病害情況十分嚴峻。為了能夠達到“整舊如舊”的修復效果,最大限度地還原文本本身,盡可能地保留真實的歷史信息,每一道流程、每一個步驟大家都“如履薄冰”。可以說,古籍修復的幾十道工序,都在考驗著修復師的能力、定力、體力和耐力,也無不滲透著他們的“工匠精神”。
邢雅梅向記者講述,“我們多方查證資料,認真分析藏品的現有信息狀態,最終確立修復方案。”古籍修復工序復雜而精細,有多達幾十道流程。每拿到一本需要修復的古籍,都要“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破損程度、材質等,制定不同的修補方案。她說,“無論是調好漿糊備用,給古籍拆線建檔案,還是選擇和原書協調的配紙,這個過程中的每一道流程都很重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破損的古籍在修復師的手下能“化腐朽為神奇”,經過他們的悉心修復使歷史記憶“復活”,讓千年文脈傳承、延續。
修復古籍不僅要工具箱里的排刷、毛筆、剪刀、鑷鉗等這些修復中常見的工具,必要時還會借助科技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古籍修復這項傳統手藝也在不斷地與新工藝、新技術進行創新融合。
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可以輔助古籍修復,比如多功能纖維測量儀、PH值測試儀、高倍顯微鏡、紙漿補書機、高清掃描修復臺,以及數字化保存等。山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劉亞男說,“這些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古籍提供完善的技術數據,從而能夠更加準確定位修復材料的精準度。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古籍修復正在變得更加精準與高效,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手工修復的許多細節和做法仍是無法被取代的。只有精準的機器和修復師的手工藝相結合,才為古籍保存、復原提供良好的基石。”
“上元節,自十四至十六日各懸燈于門,結燈山,兼爆紙炮、放花火。”這是出自清順治版的《鄉寧縣志》。
在閱覽山西省圖書館的古籍展品時,劉亞男對記者說:“古籍里的文字大多晦澀。而隨著現在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解讀這些古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就顯得越發重要。”
當記者瀏覽到展館之寶《佛說北斗七星經》時,一方面感慨古人的印刷技藝墨如點漆,另一方面對文中的字句所明示的思想感到贊嘆。“出入平安善樂大吉”,便是出自此文中的語句。
劉亞男向記者介紹,該經卷1962年發現于山西曲沃縣東凝村廣福院。當地農民為了使用寺廟的木料和磚瓦,在拆除時砸壞了正殿內一座7米多高的佛像,從佛像腹內發現了十幾部佛經和銅鏡等物品,其中就包括這件《佛說北斗七星經》。1979年,山西省圖書館將其自民間征集回來。
《佛說北斗七星經》的全本只有一卷,篇幅不算大,但文字內容系統而完備。山西省圖書館收藏的這件不僅雕印時間久遠,文字與流傳的《大正藏》本也有不少差異,對佛教典籍的演變和佛教史的發展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為了滿足讀者對古籍的熱愛,山西省圖書館古籍數字資源庫于2021年11月19日上線,全文上傳發布了22部286冊館藏國家珍貴古籍的數字書影。讀者可免費進入古籍數字資源庫,閱讀訪問。
古籍修復雖然是一個小眾、冷門的行業,卻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古籍修復就是為了將古籍更好地保存下來,使文明得以延續。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破損的古籍塵封了漫漫歲月,是一位又一位古籍修復師前赴后繼,將其修繕完備,讓歷史重現于世人眼前。